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通藍印花布

(民間工藝品之一)

鎖定
南通藍印花布,是江蘇省南通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4] 
南通藍印花布在宋代稱為藥斑布,明代稱為澆花布,傳説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一歸姓者發明。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土布與天然蘭草為農家平常之物,故前莊後坊的藍印花布染作坊曾遍佈農村集鎮。藍印花布主要用來製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於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説,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餘()、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南通藍印花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中文名
南通藍印花布
產地名稱
江蘇省南通市
品質特點
色花完整、圖案自然美觀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3年第190號
批准時間
2013年12月31日

南通藍印花布產品特點

藍印花布為純手工製作,圖案有斷刀特點,產品上具有在染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冰裂紋;色花比較完整、圖案自然、美觀、分佈合理;允許有輕微色差,無明顯搭色、集中的小色點和影響外觀的露底。 [1] 
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

南通藍印花布產地環境

南通,古名胡逗洲,原先僅是長江泥沙沉積下來的零星沙洲。五千多年前,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區還是茫茫海域。從漢代以後到11世紀,南通地區在形成過程中,泥沙愈積愈多,地層上升,沙洲漸漸縱橫相連,東擴西張,先後分別有扶海洲、東布洲等沙洲與大陸連接,18—20世紀初,又有一批沙洲連上了大陸。後又經四次大規模的沙洲並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隋朝以前,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五代十國時,南通稱靜海,至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改稱通州
南通曆史上以生產“南通小布”著稱,當地的農婦有“農暇之時,以織取耕”的習慣,所以紡織出的棉布非常精美。棉花種植的興起、紡紗織布技藝的不斷成熟,為藍印花布在南通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藍印花布在南通地區能夠不間斷的傳承,與南通獨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文化及紡織業的興盛是分不開的。製作藍印花布的主要原材料棉花藍草在南通地區較為普遍且大量種植,為藍印花布的製作提供了便利;同時,南通地處長江以北,其廉價的勞動力和優質的做工,也是國內外商家選擇南通作為生產藍印花布基地的重要因素。 [1] 

南通藍印花布歷史淵源

藍印花布,是中國傳統的手工印染工藝品,歷史上也稱為“藥斑布”或“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藍印花布從紡紗、織布到印染全部是純手工而成,藍白二色的搭配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而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也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花布上的紋樣圖案,一般都來自於民間,寄託了百姓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南通是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之一。南通地區是中國主要的棉花產地之一,這裏又盛產一種可以製作顏料的藍草,制靛業發達,因此南通地區基本上家家紡紗、户户織布,每户人家都能染藍布。大多數的南通人從出生開始,幾乎一輩子就離不開藍印花布,鋪的、蓋的、穿的、戴的,藍印花布被製成各種生活必需品與南通人朝夕相伴。 [5] 
南通藍印花布的歷史可追述至南宋時期(1127年-1279年),當時油紙傘在民間廣為流傳,民間印染藝人用聰明和智慧,巧妙地把油紙和刻花版結合在一起,由黃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漿料發明新的印染製作技藝,推動了油紙版漏漿防染印花業的發展。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以布抹灰藥而染色、候幹、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隨着元末明初棉紡織業的發展,南通藍印花布染紗、染布的技術逐步形成的。當時所用的染料以藍色為主,其次為黑色及紅色,都是天然染料。染藍色的為靛藍,據記載,明代的南通地區已有藍靛出產,由於土布需要染色,而染料的銷售對象不只是染坊,織户、農民都是染料的消費者。相傳在明朝末年,南通已有專門運銷染料的商店,稱為“靛行”,並在當地物產中作為主要的貢品上繳朝廷。清《光緒通州志》中,還專門記載了南通地區藍印花布制靛的過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的傳統產區遍佈於啓東海門通州如東如皋海安六個縣。很多鄉鎮還普遍保持用藍印花布製品的傳統習慣,大多鄉村一直保留着小規模的作坊式生產。 [1] 
藍印花布傳統作坊 藍印花布傳統作坊

南通藍印花布生產情況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曾經讓中華文明充滿華彩的民間手工技藝不斷被鋼鐵機器和自動化設備所淘汰,再加上長期以來民間手工技藝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工作比較辛苦,效益比較低,很多人不願意學習,致使很多民間手工藝處於瀕危狀態。南通的藍印花布染坊也未能逃脱這樣的命運,南通整個藍印花布的生產一直在滑坡,由過去的十幾個地區減少到只有南通郊區、通州、啓東等地,規模普遍不大。南通地區現存9家藍印花市作坊,除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其餘8家以家庭作坊生產模式為主,生產人員少,技術不能得到及時的延續和更新,不擅長推銷,銷路不暢。主要外銷日本、港台等地,內銷較少。 [6] 

南通藍印花布產品榮譽

2005年,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 [7] 
2006年,南通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8] 
2006年,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2013年1月,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2014年,南通藍印花布入選“江蘇符號”,成為國家認可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10] 
藍印花布特色紋樣 藍印花布特色紋樣

南通藍印花布地理標誌

南通藍印花布地域保護範圍

南通藍印花布產地範圍為江蘇省南通市現轄行政區域。 [1-4] 

南通藍印花布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
1.坯布:布面平、色質白、質地緊的白色棉布料,裁剪成每段12.5米。
南通藍印花布
南通藍印花布(5張)
2.靛藍:用產地範圍內種植的藍草製成的靛藍0.5千克加水25千克,加入1至1.5倍的石灰水,再配入1.5倍的酒糟式米酒,攪拌充分溶化,缸水呈藍色,水面現靛沫即可。
二、工藝過程
1.工藝流程:脱脂→裱紙→刻花版→上桐油→刮防染漿→染色→晾曬→整理。
2.關鍵工藝要點:
(1)脱脂:坯布置於含鹼4%至6%的水中浸泡,加温至50℃以上,浸泡24小時後再置於清水中浸泡2天至3天,反覆清洗脱脂退漿後曬乾。
(2)裱紙:由3層至5層紙裱制而成,所用紙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層至3層、高麗紙1層至2層、普通白紙1層。
①刻版:分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圖案造型。刻制方法有藍底白花陰刻法、白底藍花陽刻法、藍白底組合刻製法。
②上桐油:用光滑卵石將刻制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後反覆刷熟桐油。第一次上油少而薄,幹後再刷,正反面反覆刷2次至3次,陰乾壓平使用。
(3)刮防染漿:在坯布上均勻灑水至半乾半濕時卷緊布匹再刮漿。防染漿料選用黃豆粉加入石灰粉(黃豆粉和石灰粉比例為夏季1:0.7,冬季1:1),配好的原料加水不斷攪拌至黏度適中。細緻花紋可用糯米粉蒸熟後作防染漿。
(4)刮灰與晾曬:染色的布挑出後置於染缸上瀝乾再室外晾曬。曬乾後用3%至5%的醋酸酸性水浸泡30分鐘至35分鐘固色,取出瀝乾清洗3次再晾乾。堆起打松灰漿後颳去灰漿,晾乾滾壓平整存放。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藍印花布為純手工製作,圖案有斷刀特點,產品上具有在染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冰裂紋;色花比較完整、圖案自然、美觀、分佈合理;允許有輕微色差,無明顯搭色、集中的小色點和影響外觀的露底。
2.理化指標:水洗尺寸變化率為-3.5%至1.5%;經向斷裂強力≥300牛;緯向斷裂強力≥180牛。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1-4] 

南通藍印花布專用標誌使用

南通藍印花布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蘇省南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南通藍印花布的檢測機構由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1-4] 

南通藍印花布歷史文化

關於藍印花布,民間流傳着不少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説南通從前是一片海灘,人們靠打魚為生,用麻絲結網,麻片遮身,日子過得很苦。有一天,王母娘娘做壽,在瑤池大擺筵宴,請來了西天老佛、東海龍王、南海觀音、四方菩薩、八路神仙。王母心裏高興,親自帶領仙女去花園摘蟠桃,無意中王母向下界一瞧,正好瞟見通州,只見那裏人們披着麻片,沒有衣穿,不禁動了惻隱之心,立即傳派鵲神回宮取出三粒棉種,又命牛郎織女下凡傳授耕織,限期一年教會通州百姓植棉紡織。鵲神奉命銜去了三粒棉種,正待飛回花園復旨,不料路經瑤池,嗅見酒香撲鼻,不覺饞涎欲滴。嘴一開,一粒棉種掉進玉盞,沾上琥珀色的瓊漿。鵲神連忙揀了起來,趁無人看見趕緊到花園將棉種交給牛郎。織女和牛郎高高興興地下凡去了。暑往寒來,不覺一年過去,各路神仙又來為王母娘娘賀壽。牛郎織女也如期歸來,完旨交差,獻上紗支若干,卻見其中有的不是白色而是黃色,感到詫異,便問何故。織女稟道:“通州棉花中有一種花色微黃,人稱紫黃色,不知何因?”鵲神知道無法隱瞞,便如實説出棉種掉落酒杯沾上瓊漿的緣由。王母娘娘非但沒有責怪還論功行賞,賜牛郎仙酒三盞,織女仙桃三個,對鵲神也不怪罪,要他每年七夕帶天下喜鵲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王母趁着酒興要各路神仙作法使通州人穿上花布衣服。於是觀音摘下柳葉,龍王取下纏在腳上的海草,齊向下界擲去,田野上頓時長起了叫“大藍”、“小藍”的植物,於是人們用它染起了藍印花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