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糯山村

鎖定
南糯山行政村隸屬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地處格朗和哈尼族鄉東北邊,距格朗和鄉政府所在地20.00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沙石路面,距縣20公里。東鄰嘎東鎮,南鄰格朗和鄉,西鄰勐海鎮,北鄰勐宋鄉。全村轄向陽寨、半坡寨、多依寨、姑娘寨、水河寨、石頭新寨、石頭一隊、石頭二隊、丫口新寨、丫口老寨、永存村、爾滇、竹林、趕達村、通達村、茶園新村、新樂、南達、出戈一隊、出戈二隊、連山村、富新村、新路村、朝陽村、茶王村、南達村、茶圓新村等28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33.21平方公里,海拔1450.00米,年平均氣温22.50,年降水量156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甘蔗、茶葉、蔬菜等農作物。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 [1] 
中文名
南糯山村
行政區類別
海    拔
1450 m
平均氣温
22.50
降水量
1560.00毫米

南糯山村自然資源

轄區內森林資源 轄區內森林資源 [2]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600.00畝(其中:田2403.50畝,地22301.85畝),人均耕地6.00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4080.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29.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0畝,主要種植橡膠、茶葉等經濟林果。

南糯山村基礎設施

村內的電力設施 村內的電力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1016户通自來水,有18户飲用井水。有973户通電,有3547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947户;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1046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861户。
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5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02輛,拖拉機481輛,摩托車133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03.50畝,有效灌溉率為9.73%。
南糯山村大門 南糯山村大門
到2008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户513户。全村有2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户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35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02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97户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南糯山村農村經濟

茶園 茶園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67.1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50萬元,佔總收入的87.89%;畜牧業收入50.17萬元,佔總收入的5.1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85頭,肉牛275頭);林業收入67萬元,佔總收入的6.93%;農民人均純收入2239元,農民收入來源以種植業等為主。

南糯山村人口衞生

村衞生所藥房 村衞生所藥房 [2]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户1034户,鄉村人口4319人,其中男性2274人,女性2045人。其中農業人口4302人,勞動力2961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69人,參合率86.63%。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鄉衞生院,衞生所面積為15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衞生院2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6個。

南糯山村文化教育

南糯山教學大樓 南糯山教學大樓 [2]
該村建有小學3所,校舍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擁有教師19人,距離中學20公里。截止2008年底,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80人,其中小學生358人,中學生322人。

南糯山村村務公開

村務公開欄 村務公開欄 [2]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81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209.3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併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3] 

南糯山村人文地理

一、哈尼族基本情況介紹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佈。居住格朗和的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和茶葉初加工。
據史籍記載,公元前三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大約是古羌人南遷的分支。從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八世紀,又有部分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在唐人文獻裏,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南詔"、"大理"政權建立後,其東部的"三十七蠻部"中,"官桂思陀部"、"溪處甸部","伴溪落恐部"、"鐵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地區。元朝征服"大理"政權後,設置元江路軍民總管府隸屬雲南行省,加強對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統治。明代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領由明王朝授予土職官銜,並受所隸流官的統治。清朝在雲南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了哈尼族地區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處、落恐、左能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來,土司仍然是這些地區的統治者。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格朗和一帶的婦女,下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婦女在服裝和裝飾上區別是否已經結婚,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族原無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
格朗和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住的是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台,別具一格。
二、社會經濟
千百年來,哈尼族人民為開拓祖國邊疆山區不斷進行辛勤勞動。闢梯田種稻谷,掘坡地植茶林。哈尼族所居西雙版納的南糯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哈尼族種植麻、棉、靛草,自織自染。
新中國成立以前,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哈尼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居住在墨江、新平、鎮源等接近內地的哈尼族,因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自明清以來已先後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的範疇。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當地漢族大體相當,土地的買賣、租佃關係已很普遍。而居住在西雙版納和瀾滄江一帶的哈尼族,則受封建領主的統治,有的地方還保存一定的"刀耕火種"原始生產方式。居住元江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和江城等縣的哈尼族,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的階段。這些地區還殘餘着土司制度。由於這些剝削制度的存在,哈尼族人民長期以來受盡了壓迫和剝削,過着十分貧困的生活,特別是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國民黨的統治,更使廣大哈尼族人民的生活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哈尼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從1952年起進行了民主改革,並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在西雙版納哈尼族地區則採取發展生產的方針。
經過建國五十多年的開發和建設,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各邊遠村組之間都通了公路,哈尼族地區農、林、牧、副、漁等各項生產大有發展,農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文化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以哈尼族聚居的格朗和哈尼族鄉,各哈尼山寨有了學校,全鄉農民中具有初中文憑的達60%以上,初中入學率96.5%,99.82%的學齡兒童入了學。衞生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有了鄉有衞生所和各村組衞生室,人民健康水平大為提高。在各條戰線上,本民族幹部逐步成長,在州、縣、鄉各級黨政機關中,都有哈尼族幹部擔任領導工作,實現了本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三、地理環境
格朗和哈尼族鄉為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唯一的哈尼族鄉,現有人口15836人。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茶葉文化尤為發達。格朗和哈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南糯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獨具特色的茶葉文化。在起伏連亙的南糯山中,上百年,甚至上千餘年的古茶樹,從山腳順着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觀。
四、民風民俗
(一)宗教崇拜
中國哈尼族固有的宗教。該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除少數地區外,大多已進入封建社會。其宗教信仰仍保持其固有宗教的許多特點,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於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師"貝瑪"主持。用巫術和草藥治病。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祭祀象徵寨神的"龍巴門"。20世紀初,基督教傳入部分哈尼族地區,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區傳播過,但信教的人不多,影響不大。新中國成立後,上述宗教活動已逐漸減少。
1.靈魂觀念和喪葬儀禮
哈尼族認為,人和萬物都由靈魂或精靈主宰。靈魂失落,或是觸犯精靈,人就會得病或死亡。西雙版納地區哈尼族專有為病人叫魂治病的儀式,稱"拉枯枯"。用線一根、飯一團、雞蛋一個到所謂病人丟魂的地方,呼喚病人的名字,然後將線拴在病人手腕上,並給病人吃飯糰和雞蛋,認為這樣便可收回失魂而痊癒。該族認為人久病不愈,是由於專捉人魂的精靈"拉帕"作崇,必須糾集眾人,手持刀槍,哄趕拉帕。
葬禮根據死者是否結婚、有無兒女以及死因等情況而有所區別。未婚或已婚而無嗣者,裝殮簡單,一埋了事,其魂稱"密哈"。已婚而僅生女性者,葬禮亦簡,其魂稱"密沙",含有野鬼之意。屬於非正常死亡者,不得葬於公共墓地,其魂稱"疏密",不祭祀。對於有子女或多子多孫的死者,實行厚葬,一般在家停屍三、五天,或七天,然後出殯;要貢獻牛、羊祭奠,並請巫師唸經祈禱,送魂,使靈魂回到祖先的故地。在葬後十二天,請巫師殺雞兩隻,豬一口,置於竹桌,同死者家屬一起抬到通往墳地的岔路口,由巫師為生者"叫魂"。然後抬竹桌歸家,置於祖先靈台前。家人坐於竹桌周圍,巫師用桌上的線在每人手上各拴一節,表示生者靈魂已叫回,拴在各人的身上。
2.村寨祭祀
包括建寨、分寨和常年的定期祭祀三類。建立新寨時,十分重視寨址的選擇。選定寨址後要卜選寨心,由祭司向四面撒鐵渣,然後拋擲雞蛋,以蛋着地破裂的地方為寨心,立木樁為記。寨心為祭司居住之地。遷寨由祭司率領,全寨同日搬到新寨址,臨時搭棚居住。大家先幫祭司蓋房,然後各家才自建房屋。凡屬分寨,要先選出新祭司。村寨每年要立一次新寨門並舉行寨門祭,祈求精靈保護全寨。寨門有三道:前門、後門和側門。前門供人出入,後門為屍體出口。寨門橫樑刻畫蟲、魚、鳥、獸等。西雙版納哈尼族,每年九月各寨還有集體驅鬼活動,祭司領導全寨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內室外和寨內寨外,四處揮舞,最後將木刀懸於寨門上,驅鬼方告結束。
3.農業祭祀
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祭祀儀式和崇拜內容。
祭樹和祭水。各地哈尼族都以大樹作為土地神來崇拜。他們認為樹高大命長。反映土地有滋養生物的神奇力量。各村通常都在所供奉的大樹周圍砌石保護。紅河一帶的村頭寨尾,都供奉"神樹",前者稱"阿瑪周"(公樹),後者稱"本圖周"(母樹)。正月大祭阿瑪周,三月小祭本圖周。金平縣格鄒支哈尼族,特別重視祭井水之神,祭時在井邊設祭台,上供米、酒、茶各兩碗,公雞、母雞各一隻,由祭司主祭,祈求保護井水清潔,水源充足,稻穀豐收。他們還認為田溝水神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祭品相應豐厚,須供羊兩隻。有些哈尼族的村寨,每十二年舉行一次"樓都祭"。樓都是村寨中心的圓形石井。每逢龍年,以村寨集體名義殺牛宰豬,隆重供祭。祭品分食後,將骨頭扔進石井,以求人畜興旺,五穀豐收。
播種祭。西雙版納哈尼族稱播種祭為"牙卡培樓"。在正式播種前兩天,由祭司主持。第一天,祭司用酒、茶和糯米年糕祭祀祖先;第二天清晨,祭司和村寨長者在"神井"前舉行洗滌谷種儀式,以公雞、母雞各一隻,米一筒、酒一筒、茶葉少許和稻穀三把供祭。祭司播下三把稻種後,即就地分食祭品。接着各家相繼在臨時搭建的祭棚處舉行播種儀式。栽種水稻的金平等地哈尼族都是全村同日播種。播種前,各家用正月祭樹時分到的豬肉祭祀穀神,插完秧再以雞獻祭。有些地區每村都有專供祭祀用的水田。插秧時先要殺雞祭水田,然後由老年婦女在祭田中央插第一叢秧,各家繼之開插。每家水田中也有小塊祭祀田,插秧均從祭田開始。
收穫祭。包括嘗新、收割和入倉的祭祀。嘗新祭在稻穀黃熟時舉行。西雙版納地區由祭司先嚐新,然後各家才能嘗新。嘗新祭要用種在祭棚處的稻穀,同時備雞、酒、茶以及將登場的瓜果蔬菜等祭祀祖先,並取回三穗稻穀掛於祖先靈台處。正式開始收割,要以酒、茶、飯、蛋為祭品,舉行祭祀,並將最後收割的一叢稻穀掛在穀倉的橫樑上。入倉祭先用糯米飯、雞蛋、茶、米酒祭穀倉,然後舉行入倉儀式。用於背谷進倉的背籮,下墊九片樹葉,上蓋男子上衣,要三進穀倉,才能正式裝倉。開倉取谷時也有開倉儀式,由家長身負背籮進出三次。在第三次背出時,要抓三把稻穀還倉。以後每次進倉取谷,都須如此。
4.祭司和巫師
祭司的職責是主持公共祭祀。巫師有兩種:一是專司葬禮和送魂,一是專為病人叫魂驅鬼。
各地祭司的情況不盡一致。西雙版納地區的祭司稱"追瑪",世襲,除非祭司家出現六指、兔唇等畸形胎兒和雙胞胎時才可替換。祭司移居,整個村寨也隨之遷徙。不然就要撤寨門,另選新祭司。村人如殺豬宰牛或獵獲野獸時,都要奉獻一條獸腿給祭司。金平、元陽等地的祭司稱"厄阿瑪"或"米古"。由全村卜選產生,終身制。
專司葬禮和送魂的巫師各地一般都稱"貝牟",為男性。供奉哈尼族神話中的天神"翁沙"之女"沙厄"。學當貝牟者要先請老貝牟到家舉行祭沙厄的儀式,拜老貝牟為師,初稱"貝扎"。為病人驅鬼的巫師,各地稱呼不一。西雙版納稱為"尼帕",不論男女都可擔任,非世襲。有的是拜師學習而後當尼帕的,更多的是在自己患病時被尼帕指為有尼帕鬼附身,並經許願,在病癒後供奉尼帕鬼而後本人成為尼帕的。
(二)婚喪習俗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在西雙版納比較嚴格。一般認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習俗,如果婚後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則被允許。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徵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區實行包辦婚姻
哈尼族人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這一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準備回程時接應,其餘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後大家共舞進寨直抵棚子裏。休息片刻,一對新人站在一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着一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一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着鋩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一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後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着上置三隻碗和一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點酒菜。待酒席快要結束時,一位廚師端着放有八隻大碗的竹篩,從廚房裏出來舞向每一酒席,客人們又象徵性地給搛上菜餚。最後,在他"該跳舞了"的一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一圈又一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連名制的傳統,即父親名字後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字,世世代代連續下來。喪葬主要實行火葬。
(三)重要節日
哈尼族傳統節日主要是趕湯帕節、吃新米飯節、苦扎扎節及端午節和中秋節等。
1.趕湯帕節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趕湯帕節"。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陽曆十二月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節日裏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悦。
2.吃新谷節
哈尼族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揹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揹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裏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説,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格朗和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裏,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4.其它節日
勐海縣的哈尼族,也有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各民族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五、文化藝術
哈尼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姿,有神話、傳説、詩歌、故事、寓言、童謠、諺語、謎語等。神話,傳説中有敍述萬物來歷的《創世紀》;有謳歌人類戰勝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記》;有反映哈尼族歷史遷移的《哈尼祖先過江來》等。詩歌主要有"拉八熱"和"阿基估"兩類。"拉八熱"多在婚喪、節日、祭祀以及其他莊重的場合吟唱,曲調莊重嚴肅。"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間田野唱,以愛情為主,男女對唱。
哈尼族是個喜愛歌舞的民族。樂器主要有三絃、四弦、把烏、笛子、響篾、葫蘆笙等,"把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舞蹈有“三絃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樂作舞”、“葫蘆笙舞”等。在西雙版納地區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六、飲食文化
哈尼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別具特色。哈尼族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喜歡吃酸、辣食品,善醃酸菜。採用各種野菜做湯,用帶有香味的葉子放在蔬菜中做調味品。哈尼族嗜酒喜茶,請客辦席已具規模,用料廣泛,技藝較高。
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的習慣,一個是十二月年,一個是六月年。十二月年是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的日子,歷時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每家殺一隻大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家庭每個成員吃一塊,出嫁的姑娘不得食。到第三天時,每天下午都要舉行盛大的"資鳥都"活動,即全寨人同飲團結、幸福的酒。全寨分為三組,每組輪流一天作東,日將偏西,當家男子在鑼鼓聲中,將美味佳餚以及高粱燜鍋酒端到街心,順序擺在早已鋪好的長蔑笆上。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長達百米,各户當家男子圍席盤腳就宴,各家各户爭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萊,按規矩邊飲邊舞。
哈尼族還有一道奇餚叫"白旺",是用生豬血、羊血、狗血製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稱之為"阿壓馬捏"。以剛宰殺的豬、羊、狗鮮血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麪等佐料,不失時機地迅速攪拌而成。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濃,麻辣可口,被列為殺豬宰羊期間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熱誠待客的佳餚。豬血為風靡海內外的超級"液體肉",諺稱為人體內的"清道大",用來治療痔瘡便秘或老年性腸道乾燥所致習慣性便秘,掃除肺部塵埃及金屬微粒等有毒有害物質,都有妙不可言的實在功效。哈尼"白旺"之於此,是捷足先登進行天然保健食療了。
竹筒煮湯和卵石煮湯,是西雙版納哈尼族食品中特色最鮮明的菜餚。
竹筒煮湯,以竹筒為鍋,可煮鮮菜湯、雞湯、豬蹄湯等。烹製時,砍下一節帶節子的新鮮龍竹,略加刷洗,將備煮的雞(解塊)或豬蹄裝入竹筒,加湯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時,加油、鹽、味精調味後,倒入裝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內食用。竹筒煮出來的肉湯或菜湯,味清醇,鮮香,具有獨特風味。
卵石煮湯,需選擇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淨,投入火塘內加温,將卵石燒紅。
民族歌藝比賽 民族歌藝比賽 [2]
豬蹄或豬排骨預先煮熟,盛於器皿之內,加上豌豆尖等時鮮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擺在桌上。待欲開宴進餐時,將燒紅的卵石投入盛湯的器皿內,使湯滾沸,將時鮮小菜煮熟。用卵石煮過的湯,特別鮮香,具有特殊的海鮮味。這道菜是時下哈尼族風味餐廳中最時髦的風味菜餚。 [2] 

南糯山村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入選雲南省2021年度美麗村莊建議公示名單(州市美麗村莊)。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