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石窟寺

鎖定
南石窟寺,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向東約20公里處的蓄家村 [2]  ,距涇川縣城9公里。據南石窟寺碑記載,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為涇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內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題記,晚建於北石窟寺一年。 [1] 
南石窟寺又俗稱為東方洞,佔地面積364畝。窟龕開鑿在涇河北岸紅砂岩上,現存5窟,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南石窟寺第1窟最有價值,呈長方形,窟高11米,寬18米,深13米。 [5] 
1988年1月13日,南石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石窟寺之碑”被甘肅省政府單獨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妥善保護。 [6-7] 
中文名
南石窟寺
地理位置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向東約20公里處的蓄家村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364 畝
建造時間
北魏永平三年(510年)
俗    稱
東方洞
編    號
3-44-2-3
所處時代
北魏至唐
批准單位
國務院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石窟寺歷史沿革

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涇州刺史奚康生始鑿。
1925年,陳萬里經過實地調查,發現了南石窟寺,他在日記中自豪地説這項發現乃“西來第一得意之事”,並且聯想到“既有所謂南石窟寺,則必有一北石窟寺與之相對。 [3] 
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實施加固。
1992年,在外圍修建院落。 [2] 

南石窟寺建築格局

南石窟寺又俗稱為東方洞,佔地面積364畝,窟龕開鑿在涇河北岸紅砂岩上,現存5窟,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入窟後迎面三壁圍立高達2米多的7尊佛像,兩旁有13座脅侍菩薩,形態各異,為北魏風格。窟頂佈滿浮雕,諸如捨身飼虎、宮中游戲之類的佛經故事。雕刻簡練概括。
餘4窟皆小,剝落處露出早期壁畫。其風格與北石窟寺極為相似,故稱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龕10餘個,均系北魏、中晚唐開鑿。南石窟寺1號窟平面長方形,覆鬥式頂,窟門頂上鑿方形明窗,窟高11米,寬18米,進深13.20米。形制、結構與北石窟寺165窟基本相同,但規模略小。窟內造像為七佛,其佈局為北壁三佛,東西二壁各二佛,積曲線圖佛兩側各雕一脅侍菩薩,佛高6米,菩薩高5米,均為立像。窟門內兩側各雕一尊高約3米餘的交腳菩薩。門外兩側雕二力士。窟頂浮雕佛傳故事,如“樹下誕生”、“宮中娛樂”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薩像面帶微笑,形態秀美清俊。 [5]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主要景點

南石窟寺第1窟最有價值,呈長方形,窟高11米,寬18米,深13米。方形窟門,前壁門頂上開一方形明窗,覆鬥形頂。窟內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雕七身立佛,均高7米,頭飾螺髻,高鼻大耳,面部豐滿,長衣垂膝,神態莊嚴安祥。每佛兩旁均有2尊脅侍菩薩,共14尊,高約3.5米,前壁門兩側各雕一彌勒菩薩,高5米。窟頂東、北、西有浮雕佛傳故事,內容有樹下誕生、阿私陀佔相、宮中觀歌舞、逾城出家、樹下思維等。 [5] 

南石窟寺文物價值

南石窟寺窟內原有《南石窟寺之碑》(現存涇川縣文化館),碑文650餘字,詳細記載了南、北兩個石窟的開鑿時間和主造者。此碑不僅是考證石窟創建年代的原始依據,而且也是研究地方誌、職官的實物資料。碑陰所題58人的職官名錄,可糾正《魏書》之誤。此外,其書法藝術也為後人所稱道,被多種金石書籍收錄其中。 [4] 

南石窟寺歷史文化

南石窟寺名稱來歷

石窟的命名,可以在佛經中找到根據,如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之名就來自佛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輪議品》有一段論述,為人們認識南、北石窟寺的命名提供了一把鑰匙:
“佛言,乃往過去久遠,不可計劫,有佛出世,號毗婆屍、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乃至正法、像法滅已。爾時有國,號波羅奈,去城不遠,有山名曰聖所遊居,以有百千辟支佛住此山中故,無量五通神仙亦住其中,以多仙聖止住其中故,號聖遊居山。其山有一仙人,住在南窟,復有一仙,住在北窟。二山中間,有一泉水,其泉水邊,有一平石。”
這段文字中所説的北窟與南窟,似應為南北石窟寺名稱的來源。 [3] 

南石窟寺修建背景

根據相關記載,可以確定南石窟寺開鑿於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是時統治者為北魏宣武帝元恪。宣武帝酷好佛學《魏書·世宗紀》稱其“雕愛經史,尤長釋氏之義,每至講論,連夜忘疲”。北魏永平二年春正月,“徑州沙門劉慧汪聚眾反,詔令華州刺史奚康生討之”。南石窟寺的最初開鑿者是奚康生,在胡氏的故鄉大興土木修造南石窟寺,與逢迎胡氏有一定的關係,在中國,凡大規模的石窟興造,都與一定的政治勢力有密切關係。南石窟寺除了奚康生這位“檀越”之外,還應與安定臨徑胡氏有關。奚康生在徑州修造南石窟寺,可能還有討好胡氏的目的。王蔭槐則肯定地説“奚康生開建南石窟寺又與胡太后有直接關係”。胡太后生於徑州臨徑,早期曾出家為尼,後被宣武帝納為充華世婦,胡崇尚佛法,於北魏永平三年三月生太子,升為貴殯。太子六歲年時繼承皇帝位,胡貴殯被尊為太妃,後尊為太后,垂簾聽政。這段時間也是奚康生大興土木營建南石窟寺的時候,崇尚佛法的胡太后見奚在自己家鄉如此賣力興建佛寺,極為賞識。這種推理性的論斷雖有不填密之嫌,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3] 

南石窟寺相關人物

胡太后(?—528年),安定臨徑今甘肅鎮原縣人,生於安定大族胡氏家庭,母家皇甫氏、繼母梁氏均為徑州望族。父親胡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在胡太后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將她送入寺廟隨姑母習佛。她聰慧好學“略知佛教大義,“頗能講道”,經常出入皇宮,宣講佛經。篤信佛教的北魏宣武帝得知其姿行頗佳“乃召入掖庭為承華世婦”,世婦是宮中地位較低的妃。從此,胡氏因入宮講經而被納為妃子,生活道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北魏永平三年(510年)三月,胡氏生下一個男孩,即元詡,不久被立為太子。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在立拓拔嗣為繼承人時殺掉其母劉氏,並對拓拔嗣説:”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蔘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這一規矩為沿襲。宣武帝篤信佛法,不忍殺生,廢除了立嗣殺母的舊俗,這樣胡氏就免除了殺身之禍,被提升為殯。宣武帝派奚康生征戰徑州時,胡氏已有身孕。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十有一月甲申,詔禁屠殺含孕,以為永制。己丑,帝於式乾殿為諸僧、朝臣講雌摩潔經護。此舉一方面反映出貫徹佛教不殺生的觀念,但主要還是為國運祈福。北魏永平三年(510年)三月丙戌日元詡出生,宣武帝喜得太子,乃大赦天下。而南石窟寺1號窟的完成時間為四月乙卯日,剛好在太子誕生一個月後。南北石窟寺開鑿時,胡氏的地位還不是很顯赫,如何能影響如此大的工程呢?這應該與宣武帝的支持有關。奚康生是宣武帝的愛將,宣武帝“詔授康生武衞將軍、持節、假平南將軍,為別將,領羽林三千人,騎、步甲士隨便割配。康生一戰敗之。還京,召見宴會,賞帛千匹,賜弊駱御胡馬一匹”。南朝梁直閣將軍徐玄明在鬱州殺刺史張稠,以城內附詔遣康生迎接,賜細御銀纏架一張並棗奈果。面救曰“果者,果如聯心棗者,早遂聯意。”可見宣武帝認為奚康生是可以倚重的將領,不僅用他來四處殺伐,還努力培養其忠心和領悟能力。奚康生信仰佛教,多次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徑州修造佛窟,除了體現他一貫的行事風格外,很有可能是在宣武帝的授意並支持之下進行的。平定徑州沙門劉慧汪之亂後,敢於擅自動用官炭瓦,也是有恃無恐的,因此在削除官爵後“尋旨復之”,《南石窟寺之碑》記載的“終復襲爵者”,與《魏書·世宗紀》記載完全吻合。孝明帝時期奚康生與元叉同謀逼胡太后交出權力,後來又參與扳倒元叉‘右衞將軍奚康生於禁中將殺元叉,不果,為叉矯害。從這些跡象看,奚康生似乎為宣武帝留下來的顧命大臣,維護皇朝的統治為其根本使命。 [3] 

南石窟寺保護措施

1988年1月13日,南石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石窟寺之碑”被甘肅省政府單獨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妥善保護。 [6-7] 

南石窟寺旅遊信息

南石窟寺地理位置

南石窟寺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向東約20公里處的蓄家村。 [2] 

南石窟寺交通路線

北京——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太原二環高速——青蘭高速——南石窟寺
上海——滬蓉高速——滁新高速——新陽高速——滬陝高速——福銀高速——南石窟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