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鎖定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指從四川長江上游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長江水系調水,至黃河上游青、甘、寧、蒙、陝、晉等地的長距離調水工程,是補充黃河上游水資源不足,解決中國西北乾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戰略工程。項目處於前期論證階段,為未建項目。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區位於中國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川、青、甘、寧、蒙、陝、晉等中國西部與北部地區,壩址處海拔高程2900-4000米。引水乾線是採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長距離隧洞輸水採用自流方案。
西線工程總佈局為:大渡河、雅礱江支流達曲—賈曲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 雅礱江阿達—賈曲自流線路,在雅礱江干流建阿達引水樞紐,調水50億立方米; 通天河側仿—雅礱江—賈曲自流線路,在通天河干流建側仿引水樞紐,調水80億立方米。 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游地區2050年左右的缺水。
中文名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外文名
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簡    稱
西線調水
起始點
長江上游
目標點
黃河
總目標
解決中國西北地區乾旱缺水
壩址高程
2900-4000米
供水範圍
青、甘、寧、蒙、陝、晉、黃河
途徑地
長江與黃河分水嶺巴顏喀拉山
特    點
高海拔、高寒區、跨流域
調水量
170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必要性與作用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必要性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黃河是我國西北、華北的重要水源。黃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580億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徑流量122億立方米,到9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徑流量已達307億立方米(其中流域外耗用106億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入海水量480億立方米,90年代僅120億立方米。嚴重缺水,造成黃河下游頻繁斷流,供需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水質污染加重,對河口地區的濕地和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使黃河主河槽淤積增加,平灘過流能力減少,防洪負擔加重。
1999年對黃河干流實行水量統一調度以來,斷流的現象雖有緩解,但黃河流域屬資源性缺水地區,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需水量不斷增加,黃河流域未來缺水的形勢更為嚴峻。據預測,黃河流域在充分考慮節水的情況下,下游流域外供水按國務院分水指標控制,正常來水年份2010年流域缺水40億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億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作用

缺水將成為黃河流域和相關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解決缺水的根本途徑。
南水北調西線、東線、中線調水工程,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形成東西互濟、南北調配的水資源網絡,共同解決我國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西北各省區和沿黃人們熱切盼望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早日實施。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歷程

早在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就組織從通天河調水入黃河的線路查勘。 根據毛主席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黃委會在中科院的配合下,在1958~1961年間進行了西線調水查勘工作,涉及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範圍約115萬平方公里。
70年代到80年代初,黃委會又組織了幾次西線調水查勘。1987年國家計委決定在“七五”“八五”期間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研究從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大渡河調水入黃河上游的方案,調水工程區範圍較50年代縮小到30萬平方公里,這項任務歷時10年,於1996年完成。
1996年7月開始規劃階段的工作。2001年5月,水利部組織專家審查通過了黃委會提交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報告,這在西線工程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後,水利部及時部署第一期工程轉入項目建議書階段。
2017年8月15日,黃河水利委員會政府採購辦公室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招標公告(預算1400萬) [1] 
2018年8月20日,黃河水利委員會政府採購辦公室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中標公告,(預算4892萬) [2] 
2019年11月1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工作會議時表示,同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等前期工作。
2020年4月16日,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綜合查勘出征儀式。 [3]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總體方案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背景綜述

回顧50年的歷程特別是近20年來,隨着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對西線工程的認識不斷提高、思路不斷調整。1978年以後的研究認為:西北地區缺水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與之相適應調水工程也應從小到大,分期開發,逐步擴展。因此調水工程規模要控制在一個適當的限度內。基於這樣的認識,國家計委1987年確定的工作基本思路,就是在原來大範圍、大工程規模、大調水量的總體佈局框架下,縮小研究範圍,提出從距離黃河較近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調水200億立方米左右的方案進一步勘查。工作中根據隧洞開鑿技術的發展和青藏高原寒冷缺氧、人煙稀少的特點,將輸水線路從明渠為主轉變為以隧洞為主,從着重研究抽水方式轉變為着重研究自流方式。
1997年至2001年的規劃階段,結合超前期的研究,工程方案研究範圍確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黃河源頭,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甘孜一帶,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漸進”的思路,最後推薦位於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總體佈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區,自然環境相對較好,有森林、農田,適於人類活動,對勘察、設計施工、運行管理都有利。
2001年5月,水利部組織專家審查規劃報告時,同意工程分三期實施的方案。第一期調水40億立方米,第二期調水達到90億立方米,第三期調水達到170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供水目標是,與西部大開發緊密結合,主要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基本滿足黃河上中游6省(區)和鄰近地區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時促進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上中游的河道治理,並相機向黃河下游供水,緩解黃河下游斷流等生態環境問題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經過50年的歷程,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關心下,終於納入國家基本建設程序,迎來了大幹快上的大好局面,我們一定不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加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的步伐,抓緊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爭取早日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東線工程概要

東線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具體為:蘇北除裏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山東省的南四湖周邊、韓莊運河和梁濟運河側、膠東地區部分城市及魯北非引黃灌區;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天津市及近郊區。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中線工程概要

從長江支流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開渠輸水,終點北京。遠景考慮從長江三峽水庫或以下長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調水量。中線工程具有水質好,覆蓋面大,自流輸水等優點。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西線工程概要

2002年12月國務院批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的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上游”,以解決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等省份的用水問題。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具體方案仍未定稿。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社會效益

投資估算
按2000年第一季度價格水平,第一期工程靜態投資為469億元,第二期工程為641億元,第一、二期工程合計為1110億元,調水90億立方米,單方水投資12元;第三期工程為1930億元,三期工程共3040億元。
環境和社會影響分析
初步分析了調水對調水河流地區、調水工程區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社會環境方面,初步分析了調水對人羣健康、三江源保護區、水庫淹沒等的影響。調水對調水河流梯級發電有一定的影響,但調水入黃河後增加了發電效益,從2030年水平看,損失和效益大體相當。調水對工農業用水、漂木、航運基本沒有影響。
自然生態影響方面,初步分析了對局地氣候、地下水位、下游水質、乾旱河谷和生物等的影響。研究表明,尚未發現制約西線調水工程實施的重大因素。
第一期工程,從雅礱江支流調水15億立方米,大渡河支流調水25億立方米,調水量有限,對下游影響甚微。
效益預測分析
從水量豐沛的長江上游,向乾旱、半乾旱的西北地區調水,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2050年調水170億立方米,在龍羊峽—蘭州河段、蘭州—河口鎮河段、河口鎮—龍門河段、龍門—三門峽河段,向兩岸地區供水120億立方米,向黃河干流補水30億立方米,向流域外的黑河、石羊河等地補水20億立方米。年淨經濟效益993億元,調單方水經濟效益6元。
2020年水平第一期工程調水40億立方米,向蘭州—河口鎮河段的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北部地區供水20億立方米其中生態環境用水7億立方米,工業用水8億立方米,生活用水5億立方米,並向龍門—三門峽河段的關中地區和汾渭河地區供水10億立方米,向黃河干流補水10億立方米由於水土保持用水和支流用水,減少了入黃水量,此10億立方米水為補充黃河河道生態環境用水。經濟效益248億元,扣除調水對調水河流的發電經濟損失8億元,淨經濟效益240億元,調單方水經濟效益6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