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送紅軍

(電視劇《長征》插曲)

鎖定
《十送紅軍》是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由朱正本作曲,張士燮作詞。歌曲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是一首編創歌曲。
中文名
十送紅軍
填    詞
張士燮
譜    曲
朱正本
編    曲
王雲之 [1] 
音樂風格
紅歌
發行日期
1962年
歌曲語言
中文
類    型
近代、革命

十送紅軍創作背景

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 [2]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悽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在《長征》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2-4]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採風。在當地我瞭解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鬥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歌詞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着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這首歌的曲調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 [2-4] 
半年之後,空軍司令劉亞樓和部隊黨委決定由空政文工團創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場送別紅軍北上長征的內容。詞作家編創了一首《十送紅軍》歌詞給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詞被深深打動,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別紅軍歌。他説:“我採用了迴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段歌詞的譜改成每段不同的人聲、不同曲調,並多次變化,以求情真意切。譜曲時,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譜到‘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時,我也流下了眼淚。整個曲子譜得相當順暢,總共不到一個小時。”“由於當時劉亞樓司令為突出老區革命傳統,要求我們必須註明是民歌,總團領導建議我們署上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樣,《十送紅軍》就創作完成了。” [2-4] 

十送紅軍歌曲歌詞

十送紅軍舊版歌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桌上擺着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着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説。
六送紅軍兔兒巖,兩隻兔兒哭哀哀,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隻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5-8] 

十送紅軍新版歌詞

作者:張嶽
一送(裏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裏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
樹樹(裏格)梧桐,葉落盡,愁緒(裏格)萬千,壓在心間,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裏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
兩送(裏格)紅軍,(介支個)到麥田,麥地(裏格)熟了,(介支個)要遠行,
送我兒郎(介支個)去參軍,千難萬險不忘本,平平安安報佳音,
親人啊,待到春時,(介支個)望家看,
三送(裏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山上(裏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搬,
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四送(裏格)紅軍(介支個)月光寒,十里(裏格)泥濘(介支個)不嫌遠,
秋涼(裏格)別忘添衣衫,相見(裏格)難哪別亦難,
捧一把山裏土,紅軍啊! 親人(裏格)一去(介支個)莫走遠,
五送(裏格)紅軍,(介支個)五斗江,江上(裏格)船兒,(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四方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革命成功,(介支個)早歸鄉,
六送(裏格)紅軍(介支個)過了坡,鴻雁(裏格)陣陣(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裏格)能夠捎書信,鴻雁(裏格)飛到天涯海角,
千言萬語囑咐紅軍啊! 捎信(裏格)多把(介支個)革命説,
七送(裏格)紅軍(介支個)七里灣,灣裏(裏格)秋高(介支個)片片田,
涼風(裏格)陣陣稻穀香,新米(裏格)來,人走遠,
魚水情,誼難分,紅軍啊! 幾時(裏格)盼望(介支個)把圓團,
八送(裏格)紅軍,(介支個)八角山, 山下(裏格)路上,(介支個)酒一碗,
心兒牽牽(介支個)窮人盼,草鞋雙雙,莫把腳磨穿,
祝願親人打勝仗,紅軍啊,播下的糧種,(介支個)等君還,
九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鼓不敲,
雙雙(裏格)拉着長繭的手,心象(裏格)黃蓮,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盼望(裏格)早日,(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裏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望月(裏格)亭上,(介支個)搭高台,
台高(裏格)十丈,白玉柱,雕龍(裏格)畫鳳,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這台(裏格)名叫(介支個)望紅台。 [2] 

十送紅軍歌曲鑑賞

《十送紅軍》的歌詞以敍事為基礎,並借敍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歌詞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難捨難分。如“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叫,樹樹梧桐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3-4] 
《十送紅軍》的旋律有一個主體(B)和兩個變體(c與C),從而構成ABABACA的結構形態。應該説,各段之間都有着內在的聯繫,通過採用迴旋曲式手法 ,從而使整首歌曲風格統一。與此同時,每段旋律又融進獨具特色的音樂因素,使得各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運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態出現,並且在短句的後面予以停頓。儘管在短句間歇時有短小的間奏穿插其中,然而從整體上,它依然給人以抽噎的感覺,在情緒上難脱壓抑、沉重的印象。統觀全歌,其音樂情感是留戀、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種情緒融為一體的。 [2-4] 
在歌曲《十送紅軍》當中,有一句是:“三送裏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一位井岡山市民説:“按照當時的鬥爭形勢看,拿山那個地方應該屬於國民黨的統治區域。所以説,當時老百姓怎麼可能冒着生命危險在路邊去含淚送紅軍呢?所以歌詞很有可能最初是‘那山’,而不是‘拿山’,肯定是後來人們唱錯了。”這位市民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對於這種説法,毛秉華認為,拿山那個地區當時並不是國民黨的,但是也不能説是紅軍的,應當屬於一個過渡地帶,雙方交替佔領。按照當時的鬥爭情況,拿山並非一個完全由國民黨統治的地區,因此當地老百姓出來歡送紅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3-4] 
關於《十送紅軍》歌詞中的二、四、六、八送為何沒有的時候,毛秉華並未作出詳細解答。他説:“按照曲風來看,這個是贛南的歌曲,具體是什麼原因我就不清楚了。” [3-4] 
在客家人的聚居地,一名年過七旬的客家老太太做出了這樣的解答:“《十送紅軍》這首歌的曲調和客家民歌很像,但是有改動。”在這個客家老太太的印象中,小的時候曾經聽過自己的長輩唱過一首類似的歌曲,不但曲調相似,而且歌詞內容也都是反映送別的,但是老太太最終也未能想起那首長輩唱起的歌。不過,老太太肯定地説,當時客家民歌當中的“十送”是全部存在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有省略。 [3] 
按照老太太所提供的一些線索進行查詢,遺憾的是並沒有查詢到相關的內容。但是,在查詢的過程中卻發現了一種説法,稱這首歌是客家民歌中一首名為《長歌》改編的,這首民歌描述的是一名女子送自己表哥遠走的情景。 [3] 
還流傳着另外一種説法,稱這首歌最初確實是“十送”,但是後來改編成歌曲的時候,為了讓演唱更加符合人們的習慣,所以將二、四、六、八送省略掉了。這首歌曲流傳甚廣,經過許多音樂人的改編再創作,多了很多樂器版的表現形式。其中,手風琴版的獨奏曲非常出色,拉起來如泣如訴,能很好地表達歌曲中流露出的情感。 [3] 

十送紅軍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評選活動
獎項名稱
狀態
2009年01月06日
“飛天獎”獲獎作品音樂會
飛天獎
獲獎 [9-10] 

十送紅軍重要演出

時間
地點
內容
2001年7月26日
南昌
《同一首歌》八一專輯演唱會 [11] 
2006年10月01日
北京
長征勝利70週年紀念大型歌舞晚會 [12-13] 
2008年12月29日
北京
首屆國劇盛典 [14] 
2010年7月
遵義市桐梓縣
貴州第四屆“婁山關藝術節”開幕式 [15] 
2012年11月10日
烏魯木齊
“刀郎謝謝你”巡迴演唱會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