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行

鎖定
十行與十住十回向,合稱為三賢位。指菩薩於地前所修的十種行,居菩薩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即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語出新譯《華嚴經》卷十九、《菩薩瓔珞本業經》捲上〈賢聖學觀品〉、《大佛頂首楞嚴經》等。
中文名
十行
全    稱
菩薩於地前所修的十種行
出    處
《華嚴經》

十行修行階位

《華嚴經》 《華嚴經》
(1)歡喜行︰謂作大施主,能捨一切,三時無悔,令他歡敬。
(2)饒益行︰謂持淨戒伏眾魔,令一切眾生立無上戒,得不退地,饒益自他。
(3)無嗔恨行︰又名無恚恨行或無違逆行,謂修忍辱離嗔,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4)無盡行︰又名無屈撓行,謂多劫受諸劇苦,仍勤修精進,求法濟生,廣攝善法。
(5)離痴亂行︰又名無痴亂行,謂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痴亂。
(6)善現行︰謂知一切法無所有,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捨教化一切眾生。
(7)無著行︰謂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且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所著。
(8)尊重行︰又名難得行,謂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
(9)善法行︰謂得四無礙陀羅尼等法,成就種種化他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10)真實行︰謂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説能行,如行能説,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以上是根據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章》的解釋。
《大乘義章》卷十四〈十行義〉説明十行的四種目的︰(1)為厭有為,(2)為求菩提,滿足佛德,(3)為欲於現在及未來世救度眾生,(4)為求實際,證法如。
關於修此十行的菩薩階位,《大乘義章》卷十四、《四教義》卷五皆以十行為三賢之一,六種性之性種性;《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華嚴五教章》卷二等以其為五位中的資糧位所攝。

十行十種修行

即信、悲、慈、舍、不疲倦、知經書、知世智、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如説修行。語出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三(新譯卷三十四)、《十地經論》卷三等。

十行

是信佛的因、果,《菩薩地持經》立信佛、信法、信僧、信諸佛菩薩神通力、信真實義、信種種因果、信得義、信得方便等八種。此行對治放逸懈怠,不受菩薩戒。

十行

有三種,即眾生緣、法緣、無緣。眾生緣是緣受苦眾生而思救濟;法緣謂觀諸眾生但是五藴假和合,本無人我,而起悲心;無緣悲謂觀眾生五藴之法畢竟空寂,而起悲心。此行對治殺害眾生之想。

十行

也分眾生緣慈、法緣慈與無緣慈,準上可知。此行對治嗔恚之心。

十行

分內施、外施。內施謂施與頭、目、肢節、手足等內身;外施謂施與資財等外物。此行對治慳吝之心。

十行不疲倦

分成在世間行中精勤不倦,與在出世行中精勤不倦兩種。對治多求眾具與貪着世事。

十行知經書

又稱知經論,謂閒熟內明、因明等五明,成就聞、思、修三慧,以成證行。對治無方便智。

十行知世智

分如世間而知與如世間而轉。如世間而知謂知世間事,知世間義及第一義;如世間而轉又分隨自所宜與隨他所宜。對治不隨順他人。

十行慚愧

《地持經》卷七分四種︰故意不作所應作而慚愧;不作所應作而慚愧;作不應作且加以覆藏而慚愧;作所應作已反生追悔而慚愧。對治放逸懈怠、不修善法。

十行堅固力

又稱不動力或勇猛力,分自護不退失的不退力,與轉進上位的不轉力兩種。對治怯弱不堪生死之苦。

十行供養

分供養財物的利養供養與如説修行的行供養。對佛懷有疑惑,則以此行對治。

十行通而論之

十行各兼自利與利他行。別而論之,信是自利行;悲、慈是利他行;舍、不疲倦、知經、知世是於自利行中攝利他行,後三行攝護前七,二利兼通。
若論其所成,前三以成深心,後七以成修行。又,以六波羅蜜配之,信是起行的方便,不收在六波羅蜜中,悲、慈二行是禪定所攝,舍是佈施所攝,不疲倦是精進所攝,知經、知世是智慧所攝,慚愧是持戒所攝,堅固力通忍辱、精進,供養通六波羅蜜。

十行附註

《八十華嚴》卷十九〈十行品〉(摘錄)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歡喜行?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説諸佛本所修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此行時,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説。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舍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贊,平等正法。’(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不自着,不他着,不兩着;亦不貪求名聞利養。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説法,令離一切惡,斷貪、嗔、痴、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恆安住忍辱柔和。’(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屈撓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遍精進。性無三毒、性無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無諂誑,性自慚愧,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離痴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語言,能持出世諸法言説,所謂︰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説,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説,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識自性言説,心無痴亂。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心無痴亂;入胎出胎,心無痴亂;發菩提意,心無痴亂;事善知識,心無痴亂;勤修佛法,心無痴亂;覺知魔事,心無痴亂;離諸魔業,心無痴亂;於不可説劫,修菩薩行,心無痴亂。(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現行?此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住無所得,示無所得,身、語、意業能知三業皆無所有。無虛妄故,無有繫縛,凡所示現,無性無依,住如實心。知無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無得,無相,甚深難入。住於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無業報,不生不滅,住涅盤界,住寂靜性,住於真實。無性之性,言語道斷,超諸世間,無有所依。入離分別,無縛着法,入最勝智真實之法,入非諸世間所能了知出世間法。此是菩薩善巧方便。示現生相。(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著行?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塗香、末香、衣服、珍寶、幢幡、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於念念中,見無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剎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説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着。(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願恆不退轉。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捨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法行?此菩薩為一切世間天人沙門婆羅門乾闥婆等作清涼法池,攝持正法,不斷佛種。(中略)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為一切眾生舍,長養一切善根故;為一切眾生救,令其得大安隱故;為一切眾生歸,與其作大依處故;為一切眾生導,令得無上出離故;為一切眾生師,令入真實法中故。(中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真實行?此菩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如説能行,如行能説。此菩薩學三世諸佛真實語,入三世諸佛種性,與三世諸佛善根同等,得三世諸佛無二語,隨如來學智慧成就。此菩薩成就知眾生是處非處智、去來現在業報智、諸根利鈍智、種種界智、種種解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脱三昧垢淨起時非時智、一切世界宿住隨念智、天眼智、漏盡智,而不捨一切菩薩行,何以故?欲教化一切眾生,悉令清淨故。

十行參考資料

(一)舊譯《華嚴經》卷十二;《華嚴經疏論纂要》卷三十九~卷四十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十二~卷四十四;《法華玄義》卷四(下)、卷五(下);《天台八教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