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人

(佛教名詞)

鎖定
天人梵文:देव,Deva),又稱天眾,音譯為提婆,指住於欲界色界諸天界之有情。
有時“天人”的意思指是是天界與欲界人間的有情,因此也稱作“人天”,因為人間與天界同屬於善處,須無犯重罪戒者方能生於此間。持守五戒能於後世保有人身,不墮惡道之中;若再加行十善業者,死後將生欲界天,成為欲界天人。若再修禪定者,則可往生色界天,成為色界天人。
天人居於天界,為輪迴中的六道之一,眾生因修上品十善,所以離開五道,投生於天趣。其中若是未修禪定,不能離於地者,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因禪定力故,不依於地,居於空中。但因其定力未到,即未能入根本禪定,所以還未能脱離欲界。即如端坐攝身,調和氣息,泯然澄靜,身如雲影,虛豁清淨,而猶見有身心之相,便名為欲界定,是為欲界諸天所修之定。如能修根本禪,離欲界之粗散,便生於色界
中文名
天人
外文名
Deva
別    名
天眾
含    義
欲界色界諸天界之有情
名詞出處
1.《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1天上的人
2.《佛學大辭典》
又作天眾。即住於欲界六天及色界諸天之有情。亦指住於天界或人界之眾生。據經典記載,天人歡喜讚歎佛事,奏天樂,散天花,薰天香,飛行於虛空。以多披掛瓔珞,飛於天空,故稱為飛天,自印度以來,佛教多用以表現其莊嚴。於諸經中,甚少有關色界天人之記載,然欲界六天之記述則頗為詳備。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黃、黑等七種身色光明,清淨微妙,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等,可隨意變現各種長短大小粗細等形象。其發柔軟潤澤,其齒白淨方密。其去來行步,無邊無礙,緩急自如。兩目清澈,久視不瞬。欲界諸天仍有淫慾,其成淫事之法,夜摩諸天互執兩手,兜率天彼此憶念,化樂諸天相互熟視,他化自在天則須共語,魔身諸天僅須相視。諸天之壽量竭盡時,必呈五種衰敗之相,稱天人五衰。有關天人之圖像迄今仍存者,有印度秣菟羅博物館所藏之‘石造釋迦説法像’,像中佛陀光背上刻有二飛天。敦煌千佛洞之壁畫中,亦有散花奏樂之飛天圖繪。浙江普陀落山法雨寺玉佛殿三尊像之後光中亦刻有飛天像,其天衣宛如火焰,栩栩如生。日本法隆寺藥師寺、岡寺、法界寺平等院等名剎亦大多存有天人圖像之壁畫、屏風等。[起世經卷七之三十三天品、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阿閦佛國經卷上](參閲‘天’1330、‘天人五衰’1333)
3.《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天與人,即六趣中之天趣與人趣也。無量壽經上曰:‘天人歸仰。’又曰:‘諸天世人。’法華經寶塔品曰:‘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囗@又](天名)天上之人,天界生類之總稱,如天人之五衰等。
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梵deva-manus!ya,巴deva-manussa)指天界與人間的並稱。亦指住在天界與人間之有情。又稱人天。如《長阿含》卷二〈遊行經〉雲(大正1·15b)︰‘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舊譯《華嚴經》卷五雲(大正9·424a)︰‘離諸人天樂常行大慈心。’
(二)(梵apsara)指住在欲界色界等天界之有情,即諸神。又作天眾。據經典所載,天人歡喜佛事,常奏天樂,散天花,飛行於虛空,故另有飛天之稱。《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雲(大正9·43c)︰‘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中略)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無量壽經》捲上雲(大正12·269b)︰‘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華。’
古來佛教圖畫、雕刻等,常可見以天人展現佛教莊嚴之作品。印度鹿野苑秣菟羅博物館所藏的石造釋迦説法像,其光背上刻有二飛天。阿富汗巴米揚摩崖中的大佛像龕,其天井有數尊散華的飛天彩繪;敦煌千佛洞的壁畫中,描繪散華奏樂之飛天者亦復不少;日本法隆寺內的四佛淨土變相中、藥師寺三重塔、當麻曼荼羅等,也有天人相的藝術作品。此外,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的金剛藏王及千手觀音,也各配有二尊散華之飛天像。
[參考資料](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法華經》卷五〈從地踴出品〉;《無門關》;《臨濟錄》。(二)《阿閦佛國經》捲上;《圖像抄》卷三;A.Gru|nwedel《Alt-Kuts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