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五年戰爭

鎖定
十五年戰爭是日本一些人士提出的一種稱呼和歷史觀,是對“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全面抗日戰爭”(日本稱“日中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三場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統稱。 [1]  這種歷史觀,從歷史連續性的角度來理解1931年至1945年間的戰爭歷史,特別強調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戰爭是連續的、密不可分的,中國大陸是主戰場,最終取得勝利的是中國人民。 [2]  [4] 
中文名
十五年戰爭
經歷時間
15年
發生時間
1931年至1945年
概念提出者
鶴見俊輔

十五年戰爭概念介紹

“十五年戰爭”這個説法最初是由評論家鶴見俊輔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一説法也未廣為人知,而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被大家所熟知。以巖波書店1968年出版的家永三郎的《太平洋戰爭》為發端,江口圭一、藤原彰等人也相繼在研究中使用。“十五年戰爭”論認為,從九·一八事變太平洋戰爭,都是針對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實行的侵略戰爭,在揭露戰爭中的殘虐暴戾行為的同時,也認為《治安維持法》等戰前、戰時的日本國家體制存在問題。 [2] 

十五年戰爭反對意見

對於“十五年戰爭”説,日本學界有以下四種反對意見。
第1種意見,認為如果將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統稱為“十五年戰爭”的話,就容易忽略避免戰爭的可能性。比如,筑波大學臼井勝美教授一方面認同追究戰爭責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認為“滿洲國”成立以後中日之間仍然存在幾條路可選,也就是説從九·一八事變到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並沒有必然聯繫。在此基礎上,臼井勝美認為應該將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至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訂這段時期稱為“十五年戰爭”。
第2種意見,與東京審判有關。日本的保守派認為東京審判是勝者強加給敗者的判決,所以反對東京審判以九一八事變作為戰爭的起點。比如,上智大學藤村道生教授認為九一八事變是陸軍中樞發動的政變,並不是在日本的國家意志下進行的,它跟在大本營命令下攻佔南京以及由御前會議決定與英美荷開戰有着本質性的區別。
第3種意見,認為“十五年戰爭”史觀容易忽略日本對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的戰爭責任。基於此,和歌山大學副島昭一教授認為應該稱“亞洲太平洋戰爭”。
第4種意見,則屬於客觀原因,即具體戰爭時間的問題。日本大學秦鬱彥教授指出從九一八事變到戰爭結束時間是13年零11個月,不能稱為“十五年戰爭”,而應該稱為“十四年戰爭”。但是,秦鬱彥否認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日語稱“盧溝橋事件”)的連續性。 [3] 
參考資料
  • 1.    舒偉、常家樹,抗日戰爭重要問題研究,東北大學出版社,1997.01,第18頁
  • 2.    伊勢弘志,葛睿.日本“十五年戰爭”論的前世今生[J].抗日戰爭研究,2014(01):140-148. 第140頁.
  • 3.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史”創新型學科團隊編. 抗日戰爭史研究新趨向[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0.10. 第30-31頁.
  • 4.    抗日戰爭若干認識之辨析  .黨史頻道-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