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不閒蓮花落

鎖定
十不閒蓮花落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曲藝,流行於京、津、河北等地。蓮花落,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
作品名稱
十不閒蓮花落
類    型
曲藝
來    源
唐、五代
流行地
京、津、河北等地
演出形式
單曲、彩唱
著名藝人
抓髻趙、奎星垣

十不閒蓮花落戲曲簡介

十不閒蓮花落 十不閒蓮花落
十不閒蓮花落,流行於京、津、河北等地。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閒”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閒蓮花落”,又稱“十不閒”或“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閒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采用敍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醜兩種腳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蓮花落在民間,由於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雲裏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鬥”,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等。

十不閒蓮花落傳統曲目

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於瑞風、趙翠卿、賈玉山、賈玉珍等。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單曲有《摔鏡架》、《秋景天涼》、《百蟲名》、《大西廂》等;彩唱羣曲有《十里亭》、《小化緣》、《夜宿花廳》、《赴善會》等。另有《打花鼓》、《刮地風》、《捕螞蚱》等小曲。(見彩圖)

十不閒蓮花落表演文本

四喜(發四喜)
福字兒添了來喜衝衝,福緣善慶降瑞平.福如東海長流水,恨福來遲身穿大紅.(“恨”字唱成"漢"音,禁忌恨.)祿星笑道連仲三元,鹿銜靈芝口內含.路過高山松林下,六國封相做高官.(“六”字唱成"陸"音,上口字.)壽星秉壽,萬壽無疆,壽桃壽麪擺在中央.壽比南山高萬丈,彭祖爺壽活八百永安吶康.喜字花兒掐了來,戴滿了,喜酒斟上甌上幾甌哇.喜鵲鳥兒落在房沿兒上,喜報登科獨佔鰲頭。
《花名古人名》
正月的迎春獨佔先,女扮男裝花木蘭.手扶萬花紅佛女,替夫出征廿九年.二月裏來花芽兒發,三下寒江樊梨.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劉金定下南唐四門殺.三月裏的桃花滿園開,九里山前又把兵排.項羽拉着虞姬手,蓋世英雄落下淚來.四月裏來玫瑰花兒香,楊貴妃陪伴唐明皇.君妻入了銷金帳,恰似梨花配海棠.
《西廂記》
姐兒在房中繡香袋,繡出西廂諸人來.這一邊繡的是鶯鶯女,在那一邊兒繡的是張秀才.張秀才來你好呆,為何不跳這粉皮牆來,牆又高來那樓又大,姐兒把樓門大敞開.你是誰家的俏郎才,標布(當時的洋白布)的襪子蝴蝶夢的鞋.前門不見姐兒打水,後門不見姐兒抱柴.忽聽門外嘆聲咳,姐兒慌忙走下樓來.搬了一個椅子郎君坐,金壺盛酒銀壺篩.
八掌兒
一上台來且留神兒,一邊財神兒,一邊鬼神兒;也有唱喜神的,那就是:一邊財神兒,一邊喜神兒,財神手拿着搖錢樹,喜神手託着聚寶盆兒;聚寶盆兒倒有金馬駒子在,金馬駒子一上來託着金人兒;金人手拿八個字念來……大夥兒問:“怎麼樣啦?”那人再唱:念諸位招財進寶,日進斗金兒呀,豆豆,切豆切豆嗆…
架子曲
單人唱的小段兒叫做"架子曲"
《一門五福》
一門五福,三多九如.七子八婿,滿牀笏,勝似那文王百子圖.壽星佬跨鶴在雲端舞,龍頭枴杖相襯着紫金葫蘆.那紫金葫蘆裏面飄仙氣,飛出來十萬八千燕蝙蝠.
《一上台來細留神兒》
一上台來細留神兒,一邊是財神,一邊是喜神兒.財神懷抱着搖錢樹哇,那喜神懷抱着聚寶盆兒.聚寶盆裏倒有那金馬駒子在,金馬駒子上坐着銀人兒,銀人兒手託着八個大字來吧您哪,願您:"招財進寶,日進斗金兒!"
《十喜》
喜得是一門五福,福祿增,喜得是二字恭喜,高掛彩紅.喜得是門前倒有三陽開泰,喜得是四角齊全福壽康寧.喜得是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喜得是六(音"陸",上口字)國封相狀元紅.喜得是七(妻)才子祿您哪輩輩行孝,喜得是八仙過海各顯奇能.喜得是九鳳重陽民安樂,喜得是當朝一品您哪十字披紅.

十不閒蓮花落《十二月》

正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的薄餅捲了一個包.三月三逛了一趟蟠桃會,四月初八把緣豆兒嚼.五月初五的櫻桃桑葚,六月六把《西廂》瞧.七月十五盂蘭盛會,八月十五月兒高.九月九登高逛了一趟法塔寺,十月一又把包袱燒.冬子月臘月沒有什麼事,大年初一吃煮餑餑又把醋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