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區域科學

鎖定
將區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自然、社會、經濟綜合體)進行研究的科學。着重揭示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分佈、區域矛盾和區域分異規律。
中文名
區域科學
外文名
spatial science

區域科學區域的概念

區域就是地方或地區的泛指。如我們講“黃淮海地區農業發展戰略”、“區域發展戰略”,這裏的“地區”與“區域”二詞分別用於具體地方或泛指。本質上講,區域是地理空間的一種分化。分化出來的區域一般具有結構上的一致性或整體性而不是如環境按照單元關聯性分化出來的。這裏的結構包括空間結構,城鄉結構,資源-環境結構乃至於行政結構、文化結構和地緣結構等。在實際應用區域概念時,區域在不同場合具有三種意義,這就是均質區域、節點區域(節點系區域)和區域系統。
均質區域被認為是個無結構的處處具有統一特徵或者至少具有同樣的平均狀況的面狀單元,如美國的冬小麥區,我國的黃土高原重點產沙區。前者各組成部分都種植同一主要作物,某種外部變化,如某種新的農產品價格支持或貸款計劃、世界小麥需求變化、氣候波動等都將同樣影響全區;凡是對區內某一部分適用的理論、模型,對其它部分也同樣適用。後者對氣候與人類活動有共同或相似的輸入輸出功能,在區內各個亞區侵蝕模數顯然有所差別,但相對於其它地區來説各亞區更為相似,對於黃河來説,各亞區有相同的性質。節點區域是區域的另一種理論模式。節點區域被認為是個無結構以資源-環境為荷的點,類似於物理學的質點。在空間分析中,各區域單元常被視為節點。節點區域相互聯繫可形成一個節點體系。一個節點區域不是均質的,而是由某種相互關係或共同對外的響應特徵(如經濟利益,氣候響應)所關聯着的節點集合,不過節點區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分割了就不是原來的節點區域。如四川省原來由若干的地區組成,重慶地區、涪陵地區等分出去,成立了重慶市,四川省就不是原來的四川的。區域系統是對區域的第三種理解。它的意義是將區域視為一個有結構單元的整體,與環境不同,環境的構成單元主要是自然地理單元,區域系統的構成單元主要是人文地理單元。當我們同時考慮兩種單元時,我們實際上説的是地區,一個被具體化的區域 [1] 

區域科學區域科學的概念

區域科學是以區域為對象的學科,所謂區域就是我們在區域概念中討論的具有均質區域、節點區域(節點系區域)和區域系統表象的依賴於空間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是具有資源-環境結構、人口經濟結構、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地緣結構的地理單元抽象。2000以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將其傳統的資助領域geography更改為geography and regional science,確定了區域科學與地理學的互補關係和作為一個科學門類的主體地位。
一般人為在方法學上,區域科學強調解析分析和計算機分析,例如維基百科就強調“區域科學是一個社會科學學科,它注重用解析方法去解決城市、農村和區域問題”。但是,被公認為區域科學創始人的瓦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説:“作為一門科學的區域科學,説關心的是用各種各樣的解析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區域內或空間範圍內的經濟社會問題進行細緻耐心的研究。
一些學者認為,區域科學就是經濟地理學學或者説理論經濟地理學,其重要標誌是國際區域科學給新經濟地理學創始人保羅·克魯格曼授獎。一些區域科學學者強調區域科學的經濟學地位而反對稱區域科學是地理學分支的任何説法。

區域科學區域科學的發展

Walter Isard(1919-2010) Walter Isard(1919-2010)
一般來説區域科學發祥於1954年,當年12月艾薩德(Walter Isard,1919.4 – 2010.11)發動成立了美國區域科學協會,創辦區域科學雜誌。實際上區域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可以最追溯到1816年杜能的區位論。杜能區位理論以對空間經濟現象的理性思維和數學分析同時開創了數量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地理學,也奠定了區域科學的基礎,後來發展的區位論、城市經濟學理論成為區域科學的基本內容。經過近60年的發展,區域科學主要包括3個領域:以區域經濟體和資源為重點分析對象的區域經濟理論、以企業經濟體與人口為重點分析對象的空間經濟理論和區域管理與公共政策,另外城市經濟學作為區域科學的一個獨特的領域有時候也與其他三個領域並行提出,在現代情況下因為宣傳的原因,學者們習慣使用城市與區域管理學一詞。實際上,城市是一種特殊的區域,城市經濟學、城市管理學的使用沒有改變它們的區域科學定位。
最經典的區域科學雜誌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基本上嚴守傳統的空間經濟理論,但是國際區域科學協會的機關刊Paper of Regional Science和美國區域科學協會的機關刊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卻開拓為三個領域。區域經濟學、空間經濟學和去管理學三個領域。
在日本Regional Science被翻譯為地域科學,這種翻譯使得它的研究領域更為拓寬,同時使得區域科學在日本形成了兩個學派。
在中國,嚴重敏於1960年代引進了區域科學概念,但是由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區域科學一直未得到發展。1990年代初,陳宗興等翻譯了艾薩德的《區域科學導論》,吳樹青、楊開忠、楊吾揚等發起成立了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張超、沈建法出版了《區域科學論》,王錚、丁金宏出版了《區域科學原理》,這些工作使得區域科學在中國興起。
當然,有一些學者實際採用了下列等式理解區域科學,區域科學=空間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但是這種理解與國際上大多數區域科學家的理解不盡一致。

區域科學學科領域

1990’s以來,區域科學的最大進展是區域發展理論的形成。這個形成早期實際上是受經濟學的開放經濟學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建立影響的,後期受到了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的影響。這個發展的最大變化是區別區域於空間,強調了區域是個有獨立地位的開放經濟體,多個區域的同時存在形成區域網絡,這個網絡上多個經濟體在同時活動形成經濟過程。區域科學前緣大致包括七大類:
城市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多區域經濟學
區域結構與區域動力學
區域進化與創新
區域管理與公共政策
全球的或地區的地緣理論與和平科學
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科學方法被廣泛用於區域科學研究,也成為區域科學的研究內容。

區域科學習慣認識

對區域科學來説,還有一種習慣認識。這種認識是這樣的:
區域科學又稱空間科學(spatial science)。是將區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自然、社會、經濟綜合體)進行研究的科學。以揭示區域矛盾和區域分異規律(自然、社會、經濟以及綜合方面)為目標,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主要研究:①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②區域差異;③地域(區域)社會、經濟生產綜合體。其中區域差異的研究是區域科學的核心問題,着重研究:差異的表現形式及實質內容;差異產生原因;差異產生、形成、發展、變化的機制;差異對地區經濟、生產力發展方向、佈局結構等方面的實質意義。區域研究是一個具體、複雜、多樣的系統工程。系統分析和綜合平衡是其基本理論基礎。現代區域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涉及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環境學、規劃學和系統工程學等主要學科,其中地理學和經濟學又是其最主要支柱學科。地理學的區域研究包括景觀、生態和區位研究;經濟學的區域研究包括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區位研究;環境學的區域研究包括區域環境學、環境生態學和環境經濟學;區域系統工程包括系統科學、系統工程和計算機應用。上述4類區域研究的目的為:從區域發展理論—最佳區位選擇—區域發展戰略—區域發展模式,最終提出區域發展對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