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基百科

鎖定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總部位於美國,是一個基於維基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式的協作計劃,是用多種語言編寫而成的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維基百科接受捐贈。特點是自由內容、自由編輯。它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參考工具書,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Wikipedia是一個混成詞,取自網站核心技術“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
吉米·威爾士拉里·桑格兩人的合作下於2001年1月13日在互聯網上推出的網站服務是維基百科的前身。1月15日,正式展開網絡百科全書計劃。桑格提出新詞“Wikipedia”。
2018年12月,維基百科入圍了2018世界品牌500強 [1] 
2019年5月起,維基媒體基金會啓動一項多年計劃,着手於改進維基百科桌面版的用户界面,包括重新組織logo、可摺疊側邊欄、目錄列表等 [2] 
維基百科各個版本的條目之和已經超過5300萬條,支持各種語言 [2]  ,其中中文維基百科有超過113萬個條目。
網站名稱
維基百科
創始人
吉米·威爾士
拉里·桑格
總部地點
美國
上線時間
2001年1月15日
主辦單位
維基媒體基金會
網站類型
在線自由內容百科全書
網站口號
自由的百科全書
外文名
Wikipedia
年營業額
營利,接受捐款
條目數
約6千萬(所有語言版本)
維基定義
億萬網民自發形成共同參與創建、維護、編輯、修改的一個網絡空間

維基百科發展歷史

維基百科首頁 維基百科首頁
2001年1月10日,維基百科由Bomis網站的總裁吉米·威爾士發起。創立之初,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向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希望各地民眾用自己選擇的語言參與編輯條目。書面印刷的百科全書多由專家主導編輯,再由出版商印刷、銷售。維基百科號稱屬於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這意味着維基百科除傳統百科全書所收錄的信息,也可以收錄非學術具有一定媒體關注度的動態事件。
2001年2月12日,維基百科英文條目達到1000個,9月7日達到10000條條目。創建後的第一年,創建超過20000條條目,平均每月1500條。
2001年5月,13個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計劃開始(包括了阿拉伯語中文荷蘭語德語世界語法語希伯來文意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瑞典語)。9月,又有三個語言版本加入維基百科大家族。同年末,挪威語等另外三個語言版本宣佈成立。
2002年2月,由Edgar Enyedy領導,非常活躍的西班牙語維基百科突然退出維基百科建立了他們自己的自由百科(Enciclopedia Libre);理由是未來可能有商業廣告及失去主要的控制權。同年十月,維基百科參與者Daniel Mayer(maveric149)及其他參與者試圖重新整合兩個計劃,但Enciclopedia Libre的參與者投票決定,在維基百科能夠提出一個團圓提案之前,反對重新整合。然而,Enciclopedia Libre的用户不排除在未來重新合併的可能性,並且希望繼續與維基百科保持聯繫。這場紛爭也引起了關於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的角色的廣泛討論,並且直接導致了非英語維基百科的幾項重大改革。
2002年7月12日,中文維基建立後達到1000條目。
2002年8月,在吉米·威爾士宣佈他將不會在維基百科上刊登商業廣告。之後不久,維基百科的網址從維基.com變為維基.org。
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
2002年8月30日,英文維基百科已經有40000條條目。成長的速度從計劃之初就在平穩增長。
2002年10月,Derek Ramsey(Ram-Man)使用機器人軟件(bot)自動添加有關美國城市的信息。這些文章都是自動從人口普查報告中產生的。同時,類似的程序還用於部分其他議題。
2002年12月,姐妹計劃Wiktionary(維基辭典)正式開始;它的宗旨是建立一個所有語言的詞典。它與維基百科在同一個服務器上運行,使用同樣的軟件。
2002年10月27日 中文維基百科移動到新服務器,軟件正式升級到Phase III。
2004年12月23日,中文維基百科初步實現漢字簡繁的自動轉換。
2006年11月12日,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突破十萬,是第12個擁有超過10萬條目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
2006年,《時代》雜誌評選的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你”中,提到了全球上百萬人線上協作維基百科,促進維基百科成長。
2009年8月4日,維基媒體(Wikimedia)向世界知識產權中心提交申請,要求拿回Web主機組合域名WebhostingWikipedia的所有權。
2011年5月,維基百科欲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維基百科將啓動全球簽名徵集,目的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清單。媒體認為,這是數字產品第一次申請文化遺產,整個過程勢必充滿爭議。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一般認為,網絡上的事物歷史不算悠久,沒有成為遺產的條件。 [3] 
2012年10月25日,維基百科最新移動版頁面正式發佈。 [4] 
維基百科宣傳圖 維基百科宣傳圖
2012年11月,維基百科計劃通過Kaltura的HTML5視頻播放器和工具套件加大視頻投入,讓用户可以向任何的維基百科文章中添加視頻。維基百科已經允許用户向文章中添加視頻,全球各地的廣播公司也曾經向維基百科和Wikimedia Commons捐獻過視頻腳本。但通過最新的項目,維基百科希望簡化視頻上傳流程,並有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數字視頻庫。 [5] 
2013年2月24日上午消息,維基百科正在開發一種新方式,以更好地向發展中市場用户提供維基百科的2500萬個詞條內容。在發展中市場,智能手機互聯網的普及率仍相對較低。根據維基百科的最新計劃,用户可以通過短信USSD標準向維基百科發送消息,請求某一特定的詞條內容。這一功能將於未來幾個月中上線,其開發得到了來自非盈利的媒體新聞支持機構Knight Foundation的60萬美元資助。 [6] 
2015年3月10日,維基百科起訴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行為違法。 [7] 
2015年5月19日,中文版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被封鎖。
2015年6月15日,維基百科全面採用HTTPS:保護用户敏感信息 [8] 
2015年11月1日,英文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500萬。
2018年12月,維基百科入圍2018世界品牌500強,位列第90。 [1] 
2019年1月22日,谷歌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宣佈,該公司將向維基百科再投資310萬美元。 [9] 
2019年3月25日,因抗議和反對歐盟版權法案原因,維基百科意大利語版將正式關閉。該網站彈出一條提示,呼籲民眾抓住最後的機會,抗議和反對歐盟的版權法案。
當地時間2019年3月25日,意大利語版維基百科網站正式關閉。2018年6月,意大利向歐盟提出版權法修正議案,該修正案將於3月26日由歐洲議會進行投票表決。其中維基百科對修正議案中第11條規定外部鏈接需付費提出抗議。 [10] 
2019年5月起,維基媒體基金會啓動一項多年計劃,着手於改進維基百科桌面版的用户界面,包括重新組織logo、可摺疊側邊欄、目錄列表等。這些改變將逐步引入,讓用户有充分的時間測試和反饋。將在2021年年底為所有維基百科網站默認啓用 [2] 
2020年1月24日消息,據外媒報道,世界最大百科類網站維基百科突破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文章數量突破600萬篇 [11] 
2021年,佳士得拍賣行將對於2001年1月15日編輯的首個詞條“Hello,World!”以NFT的形式進行拍賣,競拍成功者將獲得這一主頁的虛擬所有權,並可以自行編輯修改。 [20] 
IT之家2023年12月7日消息,據維基百科基金會官方新聞稿,維基百科宣佈正式推出Wikifunctions(維基函數)項目。 [38] 
維基百科是強調Copyleft自由內容、協同編輯以及多語版本一個的網絡百科全書項目,以互聯網和維基技術作為媒介,已發展為一項世界性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項目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相關的發展事宜。維基百科由全球各地的志願者們合作編撰而成,整個計劃已收錄了超過3,000萬篇條目,其中英語維基百科以超過450萬篇條目在數量上位居首位。
維基百科允許訪問網站的用户自由閲覽和修改絕大部分頁面的內容,整個網站的總編輯次數已超過10億次。截至2012年8月,整個維基百科計劃總共有285種獨立運作的語言版本。根據知名的Alexa Internet其網絡流量統計數字指出全世界總共有近3.65億名民眾使用維基百科,且維基百科也是全球瀏覽人數排名第五高的網站,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無廣告網站。根據估計,維基百科每個月便有將近2.7億的美國人民前往該網站瀏覽。

維基百科產品服務

維基百科語言

英語維基百科條目創建數量的數據圖
英語維基百科條目創建數量的數據圖(2張)
截至2015年12月維基百科一共有280種語言版本,其中英語超過五百萬,瑞典語德語荷蘭語法語瓦瑞瓦瑞語俄語宿務語意大利語越南語波蘭語這十一個語言版本已經有超過100萬篇條目,快接近百萬的為日語中文快接近86萬另外還有40多個語言版本的超過10萬篇文章和超過120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有多於10000個條目。其中在所有維基百科計劃中規模最大的語言版本為英語維基百科,英語之後依照條目數量安排的前五名順序分別是荷蘭語維基百科德語維基百科瑞典語維基百科以及法語維基百科。而根據Alexa的統計指出,英語維基百科便佔所有維基百科累計瀏覽量的54%左右,而剩餘的其他語言版本的瀏覽量由大到小則分別是日語維基百科(10%)、德語維基百科(8%)、西班牙語維基百科(5%)、俄語維基百科(4%)、法語維基百科(4%)和意大利語維基百科(3%)。
由於維基百科是基於互聯網上運行的,因此來自全球各地的貢獻者可能在瀏覽相同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時卻使用不同的方言,又或者受到不同國家的習慣用語影響而使得彼此用語出現些微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條目的文字拼寫或者用法習慣上出現衝突(例如英語用户就“color”和“colour”等拼法或者是中文用户的繁簡體轉換問題等等),或者是受到不同地點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使得對於條目內容的觀點不一。另外儘管在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之中也有如同“中立的觀點”般普遍施行的方針,然而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仍然必須依照自己主要使用用户的國家其法律限制,這使得各個維基百科計劃在方針和做法上並非一致。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則是各個維基百科必須依照相關法律限制決定是否能夠根據許可而採納自由內容或者合理使用的內容。
威爾士則對於維基百科發展各種語言版本表示支持,並提到“應該要儘可能讓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夠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一同努力創造並且充分推廣的高質量之自由百科全書”。不過雖然每個語言版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獨立的功能與作法,但是在其上仍然會有相關組織負責監督維基百科計劃的運行,其中包括由元維基負責協調各個維基百科的運作並且提供所有語言版本維基百科重要統計數據的維護工作,另外還有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護維基百科以及與之相關的計劃運作。此外元維基也提供了每個維基百科應該都要有之條目的列表,其內容涉及到包括傳記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科學技術食品數學等主題的基本內容。不過另一方面當某個特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有相關條目的文章時,並不意味着另外一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也能有同樣質量的文章內容,例如一些位於美國的小城鎮條目便可能僅有英語版本提供參考。甚至也有些條目或許能夠於與之相關語言的維基百科中創建,但並不意味着便能夠滿足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關注度”標準。
絕大多數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其翻譯其他語言版本的文章多隻佔一小部分,其中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維基百科計劃並不允許用户直接粘貼全自動翻譯的文章內容,但是一些維基百科社區也往往鼓勵編輯用户以人為的方式翻譯其他語言版本的內容(中文維基百科則鼓勵翻譯,但要遵循相應的規定)。而在維基百科計劃中如果條目內容也存在於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時,便能通過“跨維基鏈接”的技術於同一頁面的左側或右側列表中鏈接數個不同語言的條目內容。另外在多媒體使用這一部分,各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接能夠使用維基共享資源的圖片、聲音與視頻等媒材。

維基百科優良特色

經過一定時間發展的維基百科一般都會產生“優良條目”“特色條目”(各個語言版本代表符號不同,圖為中文維基百科的優良條目和特色條目)。優良條目和特色條目是通過投票選舉產生。大多數特色條目是由優良條目升級達到的。雖然真正100%符合維基百科作品的條目實際上並不存在,但特色條目依然是作為該語言維基百科中,通過多數人認可為比一般條目要更為完整、優秀的作品。它們一般是眾多維基人共同協作的甜美果實,也可以是部分人獨立完成的華彩篇章。

維基百科傳播媒介

由於維基百科的內容是根據開放式許可來作為許可協議,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重複發表維基百科內的文章,同時重新發布內容時也不需要付費。除了維基百科自身網站之外,維基百科的內容不論是於在線或者是脱機都曾經使用不同媒體來向外發表,這包括有:
網站內容:數以千計的“鏡像站點”紛紛再次發佈維基百科的條目內容,有些網站甚至也能夠提供維基百科中所引用的參考來源。另外在維基百科推出與移動設備友好界面前,另外有非官方的Wapedia來傳播維基百科的內容。
應用程序:維基百科本身也推出許多於移動設備上運作的應用程序來推廣維基百科的內容,包括AndroidiOS等用户都能夠藉此瀏覽維基百科的條目。
搜索引擎:一些互聯網搜索引擎便會藉由Powerset等技術,以在自身搜索結果中能夠將維基百科的內容列為特殊選項,這其中包括有BingDuckDuckGo等。
各式光盤:維基百科已經多次將自身條目集結推出光盤,例如英語維基百科在2006年時推出收錄2000多條條目的《維基百科精選》(Wikipedia CD Selection),波蘭語維基百科也推出收錄共有240000篇條目的光盤,而德語西班牙語等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也有類似的計劃。另外維基百科也與英國SOS兒童村(SOS Children's Villages UK)合作、以維基百科的內容為主推出名為“維基百科校園版”(Wikipedia for Schools)的CD/DVD系列,並且同樣是以自由、經人工審核且非商業性授權發佈,期望光盤中的內容能夠對於英語世界帶來正面幫助。其中光盤所收錄的內容主要是以英國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作為標準,不過也能夠另外協助鏈接到維基百科網站上的條目鏈接,而如果將其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出版的話預估要有20冊左右。
書籍刊物:許多維基百科的用户期望能夠將自身的條目內容集結,並且嘗試以傳統出版書籍的方式來推廣。其中包括美國出版公司Books LLC以及德國出版商VDM Publishing便曾與維基百科進行合作,而自2009年以來包括英語、德語、俄語法語維基百科的用户紛紛將自身條目採用隨選打印的方式出版各式書籍刊物。
語義查詢:自2007年開始,DBpedia開始自英語維基百科的“infoboxes”和“頁面分類”提取數據數據,藉由資源描述框架的技術創建可供查詢的語義網計劃。同時直接通過包括Semantic MediaWiki等轉換技術的協助,使得維基百科的數據數據能夠在網站上擴展成為可供閲讀的語句。而這些導往其他網站的數據信息也能夠重新使用於維基百科計劃,除了能夠在同一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文章之中引用,同時也能夠提供信息給其他不同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使用。
然而維基百科對於其他網站重新使用維基百科的完整條目並非完全鼓勵,特別是反對他人直接通過網絡蜘蛛來複制文章內容。然而這些以數據庫轉存儲(Database hump)技術過去只能夠轉移維基百科的文章內容,一直到2007年以後才有相關技術能夠同時給予圖像轉移的服務。另外數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也多設置有“詢問處”的服務,由志願者藉由維基百科內的條目來回答其他網絡用户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其中根據《文獻數據工作雜誌》(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的研究員普寧娜·肖傑夫(Pnina Shachaf)的統計,維基百科其“詢問處”的回答質量大約與一所標準圖書館其諮詢台相當,其中在所有回覆中大約有55%仍有其準確性。

維基百科軟件與硬件

維基百科條目的頁面介紹 維基百科條目的頁面介紹
維基百科所採用的維基軟件版本是由Clifford Adams編寫的UseModWiki(第一版)。2002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在PHP wiki軟件上運行,並使用MySQL數據庫。Magnus Manske還特別為維基百科專門寫了很多功能(第二版)。之後不久,隨着人流的增加,網站速度明顯下降,到了幾乎無法編輯文章的地步。對軟件的一些修改只能應付暫時之需。然後Lee Daniel Crocker從頭開始重寫了整個程序;從2002年6月開始,一個新的程序開始運行(第三版)。Brion Vibber從此開始負責修補及維護程序以及數據庫。所用軟件稱作MediaWiki。
2005年1月,維基百科運行在佛羅里達州的有39個服務器。直至2005年9月,服務器的數量已增至100多個,分佈全球四個地方。

維基百科審核機制

維基百科是個民主制、精英制、獨裁製的混合。通常大部分的內容,由一般的維基人討論、修改,通常為民主的形式。同時,維基百科的系統裏有資深的維基人擔當管理員,負責清除破壞及封鎖惡意破壞者的帳户。而對於非常敏感的議題,則由吉米·威爾士聲明負責。 [12] 

維基百科守則

守則所有參與維基百科工作的參與者都遵守一些基本的守則。這些守則使整個計劃能夠平穩並卓有成效地展開。其中一些守則包括。
  • 參與者擁有不同的意識形態與背景,來自於世界不同的角落。
  • 有一些所有參與者都要遵守的重要的命名常規。
  • 維基百科人使用“討論頁”來討論如何修改條目,而不是在條目中討論。至於一些會影響到很多條目的議題則放在元維基中討論。
  • 首頁有一些不受歡迎的條目嚴格地來講是百科全書的條目。
  • 維基百科社羣有許多受廣泛支持的規則必須遵守。其中最受支持的一條規則是:“如果規則讓您感到緊張和有壓力,讓您不想再參與維基,那麼就忘掉這些規則,做您自己的事兒吧!”(“If rules make you nervous and depressed, and not desirou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wiki, then ignore them entirely and go about your business.”)但令人驚奇的是,雖然如此,維基卻依然是一個很有組織、很規範的系統。

維基百科處理惡意行為

與此同時,一些惡意的修改行為也會被限制。對破壞行為進行監督和糾正也並不是什麼難事,用户只需查看修改的清單就可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發現這些破壞行為,然後點擊撤銷按鈕就可以回到被破壞之前的狀態,這就比較利於維基社區對質量的掌控。
2004年11月1日前一期的《新聞週刊》引用英國艾塞克斯一位維基百科迷(他曾對1000多個詞條的正確性進行網上監督)的話説:“合著百科全書的想法也許是有些瘋狂,但它的自控卻很好。”

維基百科參與團隊

維基百科媒體基金會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是由屬於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託管與資助,同時維基媒體基金會還管理包括維基詞典與維基教科書等與維基百科相關的計劃。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經營主要是依賴公眾或者企業的捐贈和補助金,其中重要的捐助者包括有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維珍集團首席執行官理查德·布蘭森爵士、亞馬遜公司創辦人傑夫·貝佐斯、Craigslist創辦人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等 [13] 

維基百科用户與團隊

維基百科是由全球無數志願學者、玩家、學生等等有知識的人共同建築的,該計劃的參與者叫作維基百科人。直至如今,參與者的人數仍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士。事實上,維基百科不能説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創造性運用技術的方式,但對一種先進技術來説,能把它用好其實是最重要的事情。 [14] 
維基百科本身有三個引人注意的特點,這些特點使維基百科與傳統的百科全書有所區別: [14] 
首先,維基百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包含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本詞典、在線的論壇或其他任何東西。其次,維基百科允許大眾的廣泛參與,它是一個協作計劃。另外,維基百科是一部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它允許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複製、修改及再發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在這個講究參與性的時代,維基百科這樣的互動學習模式必將發揚光大。 [14] 

維基百科管理人員

英語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的介紹頁面 英語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的介紹頁面 [6]
維基百科社羣已經創建了“各式各樣的管理權限”,其中為了能夠有效掌握維基百科中條目的編輯修改動向,使得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陸續由志願擔任管理人員者組織“明確的權力結構”。這些志願協助管理工作的“管理員”往往在維基百科社羣中也是擁有良好信譽的編輯用户,在成為有部分特權的“管理員”之後便擁有能力刪除頁面、封鎖正在被破壞的文章或者是社區嚴重爭執時刪除污辱性對話,甚至也能夠停止違規用户的編輯權利。不過“管理員”的權力行使者要在於編輯部分的行使,期望能夠阻止用户對於維基百科的破壞性編輯,而對於普通的編輯用户實質上並無管轄權力。此外,管理員在決策決定這一方面也並未享有任何特殊權力。

維基百科相關內容

維基百科版權信息

GNU通用公共許可協議
GNU通用公共許可協議(2張)
維基百科和Wikipedia是非盈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持有的註冊商標,該基金會建立了許多開放內容的計劃。在所有的這些計劃中,都歡迎勇於編輯條目,以協作的方式貢獻用户的知識。
所有在維基百科內的文字,以及大部分的圖片(一些圖片如沒有處於公有領域或屬於該國家版權保護法律規定其保護年份的圖片不能隨意添加在條目內)和其他內容,都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方式授權。作者能保有其創作內容的所有權,同時本授權讓這些內容能自由地被散佈或複製。
維基百科還允許第三方在不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下自由修改和發佈修改版本的作品。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使用者必須遵循CC BY-SA 3.0的另一個條款:使用者必須保證自己允許公眾對你的作品擁有同樣的自由。自由獲得,自由複製,甚至自由銷售維基百科,不能獨佔所有的權利——維基百科因而被稱為“公眾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內容授權

維基百科的計劃早在2001年創建時便決定採用原本是為自由軟件設計的GNU自由文件許可協議,通過pasteleft授權的方式允許文章內容他處再次傳播、藉此創作延伸作品、允許使用在商業用途並且仍由維基百科保有版權。但是這對於引用維基百科作為參考資料的報告是一個極為糟糕的選擇,原因在於GNU自由文檔許可證文本要求這些引述維基百科的文件也必須完全遵守GNU自由文檔許可證的授權。2002年12月時知識共享授權(Creative Commons license)首次推出,不同於GNU通用公共許可協議專門為軟件授權所訂定、知識共享授權則是專門用來給予各種設計創作的作品使用。在知識共享授權推出之後,包括許多博客以及在網絡上創作的作品紛紛也採用此一授權發佈。但一開始維基百科無法直接將許可轉換為知識共享授權,原因在於GNU通用公共許可協議和知識共享兩種授權內容並不兼容。一直到2008年11月時,自由軟件基金會特別重新修改GNU自由文件許可協議;這使得維基百科與其姐妹項目在2009年4月時邀請社區成員舉行討論與投票,並且預定在2009年6月時完成更改許可協議的工作。最終維基百科於2009年8月1日時將其條目授權改為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同時維基百科的內容也適用新版本GNU自由文件許可協議。
不過對於多媒體文件來説,各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則有各自的處理方法。包括英語維基百科在內的語言版本允許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使用非自由的文件,不過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則由於主要使用國缺乏相關合理使用依據而禁止,例如日語維基百科便受限於《著作權法》而不得使用非自由文件。對於使用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等自由內容的多媒體文件,則往往會上傳至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所管理的維基共享資源,並且能夠同時提供給各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使用。而維基媒體基金會所不允許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文件,則是由維基百科作為貢獻者所上傳文件的託管服務,而對於條目內容有關的法律案件維基媒體基金會亦不需負責。

維基百科大幅改版

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報道,維基百科的桌面整體外觀十年來將首次迎來改變,以便於新用户更容易使用。
可摺疊側邊欄將是維基百科推出的第一個更改。這將允許用户摺疊每頁左側的菜單,來最大程度地減少干擾,並限制不相關的內容和屏幕左側的鏈接。維基百科還將添加一個一鍵式按鈕,用來切換用户正在閲讀的頁面語言 [15] 
維基百科版面 維基百科版面
維基百科還將對站點內搜索工具進行改進,以便更易於查找其他頁面,並將重新配置徽標,使其在每個維基百科頁面上均縮小。

維基百科爭議

維基百科總體爭議

由於維基百科能夠十分迅速地整理出與最近發生事件相關的信息,並且任何人都能夠深入整理數據內容,這使得許多人也漸漸將維基百科視為一個新聞來源。同時為方便一般學生或者瀏覽羣眾能夠簡單瞭解條目的內容,維基百科中的絕大多數條目都儘可能以簡單的話語來解釋複雜的概念。
隨着維基百科的普及,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姐妹計劃也隨之應運而生。儘管維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堅決擁護可供查證中立觀點這兩項要求,維基百科仍因任何人都能參與編輯的特性受到了社會上許多人士的批評,其中以條目的質量、信息的準確度、呈現態度的客觀性以及無法提供一致的準確內容為多。
部分人士指稱問題在於維基百科所採用的維基技術,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內容這種作法本身就是維基百科最大且無法改變的弊病,這般情況下破壞者能夠輕易在易引起爭紛的政治和宗教條目中添加虛假內容、刪除正確信息或者任意添加偏見性內容。
而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等知識分子對於條目準確性的爭議則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偏見。為儘可能解決各界對於條目質量的質疑,維基百科也陸續提出許多相對應的方法與指引來保障文章的質量,同時希望協同編輯時能夠列出足以供他人查證、審核及確認的數據源。
但批評者也提到,維基百科上的許多信息都是由那些崇尚流行文化等事物的民眾為編寫自己喜愛的項目而成,這意味着許多情況下網站十分容易受到各種理由而來的人為破壞;批評者也同時指出,就算一些報告證實許多條目在遭到破壞後能很快被輕易恢復,但維基百科內仍包含有大量未經證實或相互矛盾的信息。
不過《自然》在2005年的調查中認為,維基百科在科學文章這一領域與作為傳統百科全書代表的《大英百科全書》有着相似的精確度,但兩者在內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嚴重缺失”。
作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自成立以來就奉行人人皆可編輯、共享,然而不同用户在編輯詞條內容的過程中產生分歧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富有爭議性的話題往往會引發一場“詞條編輯大戰”,一方修改了措辭,另一方馬上就會有人迅速地又將其修改回來,然後又被撤銷。 [34] 
根據詞條被反覆修改、撤銷的次數,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發佈了一項世界各地維基百科最具爭議的詞條排行榜,以此觀察各國最具爭議的話題是否具有文化地域上的獨特性。就分類而言,與宗教或宗教人物相關的詞條在各國都普遍具有爭議性,尤其在伊朗阿拉伯國家,前十名中有7個都與伊斯蘭教有關。 [34] 
2018年4月《連線》雜誌一篇題為“維基百科不能解決互聯網問題”的文章討論了網站詞條撰寫人的寫作方式或寫作內容的不同會對受眾產生的實際影響的差異,維基百科上詞條的內容可能源於事實,但其實也暗含了作者個人的觀點,因此,不能只是簡單接納在網上看到的很多信息,而應謹慎求證這些信息的可靠性。 [31] 

維基百科爭議事件

拒絕接受中國互聯網審查的要求
2013年8月維基百科聯席創始人威爾斯表示,維基百科寧願放棄在中國開展業務,也不願接受中國方面任何形式的互聯網審查。 [36] 
威爾斯在香港參加維基媒體國際大會時對《華爾街日報》説,維基百科“永遠不會配合中國政府有關限制信息的要求”。《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2日報道説,6月初,中國對國內互聯網用户封鎖了加密版維基百科。 [36] 
涉及“整體醫療”的信息準確性被質疑
據美國《時代》週刊2014年3月25日報道,社會公益請願網站“Change”表示美國維基百科網站上有關“整體療法”的解釋帶有偏見,並聯名發佈請願書要求維基百科更正解釋。 [37] 
據報道,有7790名支持者聯名發佈請願書。他們指出,維基百科網站上的資料廣為大眾信賴並使用,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整體醫療”的信息不夠準確,甚至存在大量過時和錯誤的信息,嚴重誤導了大眾。請願者們還稱,由於該網站信息不允許被修改,這些問題存在多年都尚未得到解決。 [37] 
醫學信息被指有誤
根據俄羅斯“醫學論壇”新聞網2014年6月2日消息,美國專家提醒,維基百科中90%的醫學信息存在嚴重錯誤,患者不應盲目根據該網站信息為自己診斷病情。 [32] 
專家指出,根據網絡信息來診斷病情和自我治療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尤其是根據所謂的“人民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來為自己做診斷。美國醫生曾隨機選取維基百科上數百篇醫學文章,經研究發現,其中有90%的醫學信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32] 
針灸被歸屬為“偽科學”
2017年1月消息,維基百科網站在範圍分類中將針灸歸屬為“偽科學”的消息引發關注,不少來自全球的中醫師以及曾接受過針灸治療的人都在請願網站上簽名,要求維基百科進行更正。 [33] 
涉及統一教等邪教的詞條缺乏可信度
2018年4月4日美國反邪教網站心靈自由網發表史蒂文·哈桑的文章,稱全球最大在線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上關於邪教團體的詞條信息漏洞百出,具有很強的誤導性,呼籲讀者要提高警惕、小心求證。 [31] 
民進黨維基百科被篡改
據台媒2018年7月4日報道,民進黨昨天上午官方網站遭黑客入侵,晚間維基百科中關於民進黨介紹頁面,簡介與歷史欄中,有關“中華民國”的文字,都被改成“中國台灣省”,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也被改成“省長選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現職也被改成“中國台灣省省長”,台媒認為,這是大陸黑客對民進黨的網絡攻擊。 [35] 
編輯內容成為角逐戰場
台灣“中央社”2019年10月7日援引英國廣播公司(BBC)此前的報道稱,如果詢問谷歌或蘋果智能助手Siri“台灣是什麼?”它們之前會回答稱:“位於東亞的一個國家。”但從9月開始這個問題的答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原因在於這類搜索引擎或對數字語音助理的答案都會先導向“維基百科”,而目前“維基百科”內容成為兩岸的編輯角力場。香港政治風波爆發後,“維基百科”相關內容一天內就被反覆更改高達65次,爭議點主要聚焦於語言用詞,包括在“示威者”與“暴徒”之間的反覆修改。 [23] 
BBC表示,“維基百科”有22篇政治性敏感的條目。 [23] 
“1918大流感”來源地被惡意篡改
2020年3月18日《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有人開始頻繁修改“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詞條內容,將中國列為“1918年大流感”可能的主要來源地之一,故意在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藉着“武漢病毒”“中國病毒”的流言蜚語一道,讓中國背起“多種病毒來源”的“黑鍋”。 [30] 
《環球時報》記者在維基百科搜索時發現,該詞條“關於來源的假設”部分寫道:“歷史和流行病學數據不足以確定該流行病的地理起源,對此有不同的假設,3個主要假設分別是美國的堪薩斯州,在法國的英國軍營以及中國北方”。在此前的若干版本中,“中國北方”還曾經被列在3個疑似來源地的首位。 [30] 
在被修改前,該部分的第一段寫道,“研究人員確定,法國埃塔普勒的軍營和軍醫院是西班牙流感的中心”,當時在該部分內容中,提到中國的部分被放在法國和美國之後,且內容只有兩段,但在2020年3月12日之後,有關中國的部分被一名網名為“Aréat”的網友大幅添加且修改了位置 [30] 
封殺中文編輯
2021年9月消息,世界知名網絡百科全書項目“維基百科”,突然幹出了一件極為惡劣並充滿政治意味的事情——封殺了多名一直在無償建設其中文頁面的百科條目的中國大陸編輯。 [17] 
2021年10月1日報道,“維基媒體基金會”以“存在安全風險”和“滲透維基系統”為由,宣佈對“中國大陸維基人”(WMC)用户組採取行動,永久封禁7名編輯,並撤銷了另外12名編輯的管理員權限。 [18] 
民進黨維基百科遭惡搞
2022年5月18日,據台灣《聯合報》報道,民進黨維基百科遭惡搞,有讀者爆料,原本維基百科介紹中,“民主進步黨”一詞,變成“民主退步黨,簡稱民退黨”。 [19] 
巴基斯坦封禁
2023年2月消息,維基百科網站因未完成刪除“褻瀆神靈的內容”的要求,遭巴基斯坦政府封鎖。
此前,巴基斯坦電信管理局要求維基百科在48小時內刪除“褻瀆神靈的內容”。如果維基百科不遵守指示,監管部門有可能封禁該網站。 [21] 
尼加拉瓜被改成“乞丐共和國”
2022年1月5日,在維基百科上,“尼加拉瓜”中文國名被改成了“尼加拉瓜乞丐共和國”。修改記錄的編輯IP地址在台灣。 [22] 
在此之前,尼加拉瓜外交部當地時間2021年12月9日下午發表聲明,宣佈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與此同時,北京時間10日上午,中國大陸同尼加拉瓜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加拉瓜共和國關於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兩國政府決定自公報簽署之日起相互承認並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 [22] 
遭俄通信監督局要求刪除不實信息
俄羅斯衞星通訊社莫斯科4月5日電 據俄羅斯聯邦通訊、信息技術和傳媒監督局消息,該局要求維基百科刪除含有關於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不實信息的文章,否則維基百科將面臨高達400萬盧布的罰款。 [26] 
俄羅斯聯邦通訊、信息技術和傳媒監督局指出,將文章上傳至維基百科的作者有針對性地向網絡資源用户散佈不實信息。該局認為,在該網站上發佈的文章對事件進行了極度反俄的説明。 [26] 
遭俄羅斯法院罰款
路透社在2022年6月13日報道,莫斯科一家法院近日對維基媒體基金會處以50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59萬元)的罰款,因為該基金會拒絕從俄語維基百科中刪除“虛假信息”,包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的戰爭罪行”、“布恰事件”。 [24] 
據媒體在2022年11月1日消息,俄羅斯地方法院對於維基百科俄文部分的2篇“入侵烏克蘭”文章,認定“內容不實”,而對維基百科基金會處200萬盧布的罰款。 [25] 
維基媒體莫斯科分部表示,由於拒絕刪除與修改俄羅斯軍事幹預烏克蘭的兩篇文章,遭到莫斯科塔甘斯基地方法院以內容不實的理由判處罰款。 [25] 
古俄羅斯史詞條造假
2022年6月17日,維基百科永久封禁了一位用户名為“折毛”的用户,並刪除了她(按“折毛”自稱)創建的大多數歷史條目。這一看似普通的舉動背後,卻是一場持續了至少三年的“惡作劇”。 [27]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檢索“卡申銀礦”,能看見這是一座在1344年被發現,而後成為特維爾大公國重要資金來源的礦脈。實際上,這座所謂的“卡申銀礦”並不存在於現實中。 [27] 
遭到美情報機構操控
根據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在2023年8月2日報道,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桑格透露稱,根據其掌握的證據,美國中情局(CIA)及聯邦調查局(FBI)早在十幾年前便開始對維基百科內容進行編輯,通過對部分信息的刪除或修改來“推進自己的議程”。桑格感慨道,由其參與創建的網站已經成為“發動信息戰的工具”。 [28] 
在與普利策獎得主、美國獨立調查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Glenn Greenwald)的視頻連線中,維基百科創始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感嘆,他在2001年幫助創建的這一網站,現已淪為左翼自由派的“控制”工具,他提到了中央情報局(CIA)、聯邦調查局(FBI)以及其他美國情報機構。 [29] 

維基百科外界評價

維基百科正面評價

  1. 維基百科擁有多個語言版本,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觀點。
  2. 維基百科除了被保護的條目外,其餘的詞條都可以不用註冊就可以編輯,並且保存後直接展現於頁面。
  3. 維基百科對版權方面審查較為嚴格,圖片多為用户自己擁有版權的作品,很少見到其它網站的水印。
  4.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均為用户自行編寫,使付費修改詞條與鎖定詞條成為不可能。

維基百科負面評價

管理員
雖然它號稱管理員都是由用户自己選舉,可以隨時罷免,但是常常因為各種理由或同情難以真正罷免管理員,僅有少數因長期不在維基百科活躍的管理員真正不再擔任管理員。
維基百科的管理員相比其它的在線百科管理員而言擁有極高的權限,可以封鎖用户的賬户和IP地址,並且不能重新創建。用户查核員有查核用户是否濫用傀儡的權限,而普通用户無法看到查核的細節,這種不公開讓普通用户無法確認其真實性。
中文維基百科的管理員有75位(不含管理員機器人及系統賬户),來自世界各國。由於政治見解以及意識形態不同,或許會對用户的編輯製造干擾,比如監控某些特定的條目,一旦用户修改,管理員就可以馬上知曉,並且利用「回退不過三」原則,用手中的權力封鎖和他意見不同的用户。
創建
用户創建的條目,如果被管理員認為包含商業信息則可能會被刪除,即便它並不包含商業信息,以及知名度很高。這一點會讓用户創建條目時的難度加大,一些維基人本身就在某企業工作或某學校上學,卻常常苦於在自己公司/學校網站以外難以找到不含所謂宣傳性的信息的內容,而編輯不了相關條目。
編輯
維基媒體國際大會的維基用户和相關人士2005 維基媒體國際大會的維基用户和相關人士2005
相比採用可視化編輯的在線百科而言,維基百科更多采用的是代碼編輯方式,可視化編輯器雖然存在,但很不成熟,於是用户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或瞭解後才能掌握編輯技巧。
2021年9月17日,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維基百科的管理機構——維基媒體基金會以安全風險和信息“滲透”為由,宣佈對“中國大陸維基人”(WMC)用户組採取行動,永久封禁7名編輯的賬號,並撤銷其他12名用户的管理和編輯權限。 [16] 
審核
維基百科條目雖然可以直接提交到頁面,但會受到管理員、巡查員、回退員甚至其他普通用户的審查,這雖然方便了用户,但這也造成了一些人利用這個弱點來故意破壞條目(德語維基百科採用穩定版本形式)。
內容
維基百科要求用户編寫的內容大部分為自己原創,不能大幅加入受著作權保護的內容(如其他與其版權協議不兼容的百科全書、各種網絡上作者未聲明以他們的版權協議),就會不適合空閒時間不多的網民參與編輯其內容。
引用
維基百科並不限制引用的資料來源和語言,中文的條目也可以引用英文的資料來做註解。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