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海

(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公園內湖泊)

鎖定
北海,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公園內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積583畝,摺合約39萬平方米。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
中南海與北海水系相連,統稱三海。元至清三代,中南海與北海水域稱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北海是最北端的一部分。
金代以後,在北海周邊累建宮殿,逐步形成皇家園林。是現代中國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民國時開闢為公園,並定名“北海公園”。 [1] 
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 [15] 
中文名
北海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公園內
面    積
583 畝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
類    型
河跡型淡水湖
形成原因
河道窪地積水而成

北海位置境域

北海在北京市的位置 北海在北京市的位置
北海的位置及地理範圍 北海的位置及地理範圍
北海,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公園內,水面583市畝 [1]  (或588畝 [2]  ),摺合約39萬平方米 [3]  。水深2米左右。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隔北海大橋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隔地安門西大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 [1-2]  [4] 
北海湖面 北海湖面
北海,和其北部的什剎海(含積水潭)一起,原為古永定河(高梁河)的故道窪地,後瀦水成湖。歷史上水面較大,連通一體。積水潭,為元代對後三海及德勝門外以西太平湖(已堙)水域的統稱。當時,導引大都城西北諸泉水於和義門(西直門)北水關流於都城,匯聚於此,汪洋若海,故俗稱海子。
中南海與北海水系相連,統稱三海,元代稱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風景秀麗,建築精美,原是明清紫禁城外的一處皇帝御苑。清亡後因修建東西交通幹道,才將中南海、北海分截為二園。 [4-5] 

北海水系變遷

古代三海水系圖 古代三海水系圖
北海,與南部的中、南海,及什剎海是一個水系。水系早為永定河故道,後開挖為高梁河,元代又建通惠河作為漕運水道,建金水河為皇宮輸水。這些湖泊古代為調蓄供水的水庫。
高梁河,又叫高梁水。據《水經注》記知,其源有二,一源出薊城(廣安門一帶)西北平地泉(在紫竹院公園內);一首受㶟水(永定河古名)於戾陵堰(在石景山附近),下流與源出薊城西北之水合流。東注,經薊城北,下游分兩派;一派轉東南流,西距薊城十里,下注㶟水,其河道大致經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海等地,趨而東南,經左安門附近,下至馬駒橋一帶匯入㶟水(涼水河為其故道)。一派東流,至潞縣(通州區前身)北注入鮑邱水(潮河舊名),其河道大致與德勝門外護城河及東直門外壩河相當。該河上下游河道實為東漢以前的㶟水故道。
元代,利用高梁河進行漕運,高梁河又稱玉河,是通惠河上游的一段,發揮着為大都漕運彙集和輸送水源的作用。什剎海是通惠河漕運的終點碼頭及調蓄水庫。
元代又開鑿金水河,源於玉泉山玉泉,導引清澈的玉泉水東南流,至元大都和義門南水關入城;後沿西直門內半壁街、柳巷、白塔寺東街、西斜街至甘石橋,爾後一股沿東斜街東北流,經西黃城根、地安門西大街,至地安門西流人元皇城(蕭牆)內太液池;另一股東出,沿靈境衚衕東注太液池(中海)南端,又東出過元大內(宮城)前周橋下,東合通惠河。蜿蜒屈曲,長約30餘里,是專供皇家用水的渠道,故名金水河。為確保水質清潔,該河道在通惠河自甕山泊至大都城間河段之右側另行開鑿,過運石大河(上游稱金鈎河,元代藉以自西山運輸建城的木石等物料)、高良(梁)河(元大都西護城河,系高梁河分支)、西河(自積水潭向西南斜出,經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而向南流入大都南護城河的一條河。明清稱西溝或河漕、大明濠)時,皆架渡槽,成立體交叉之勢,以避水流混淆。同時,明令禁止在該河中洗滌、飲馬、傾倒垃圾以及利用水力等。
北海北端的進水河道(與什剎海相連) 北海北端的進水河道(與什剎海相連)
北海南端水面(與中、南海相隔) 北海南端水面(與中、南海相隔)
明清時金水河是指流經紫禁城內和流經承天門(清改天安門)前的人工河道,分稱內金水河與外金水河,別於元代金水河。明清內金水河的紫禁城外河段,北起地安門西步糧橋(亦稱西不壓橋),經太液池(北海)東岸南流,又經景山西垣外,南接筒子河,於紫禁城西北角流入城內。外金水河,從太液池南端(南海)東岸東出,流入社稷壇(後建為中山公園)西垣內。內外金水河於太廟(後建為勞動人民文化宮)東南角相合,東入通惠河。
此外,歷史上北海和什剎前海之間,還有一條浴蠶河,堪稱北京市最短的一條河。全長僅百米左右,掩蓋在西步糧橋下,是由什剎海向北海、中南海供水的樞紐河道。 [3] 

北海湖區治理

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北、中、南三海總水面面積為86.4萬平方米,但在水域範圍內開墾了許多稻田,加上蘆葦、荷花等淺水植物,佔去了水面面積的三分之一,且夏季水淺,蚊蠅孳生,雜草過人,一片污穢。
1950年1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提出疏浚“三海”、開發水源、整修護岸閘門、整建萬字廊水道等工程計劃,3月22日政務院批准實施,並組成疏浚“三海”工程指導委員會,楊尚昆任主任委員,由市衞生工程局組織施工。4月5日,首先排除“三海”積水,6日疏浚工程開工。北海疏浚由6000名民工擔任,中南海疏浚由中央縱隊約7500人負責。5月3日完成疏浚工程,6月17日護岸等工程告竣。共清挖和外運淤泥34萬餘立方米,修建護岸近11公里、碼頭31座、閘門8座,投資233萬元。疏浚後的水面面積擴展為87.54萬平方米,水深約2米,水清見底,環境衞生得到極大的改善。
1958年和1959年間,結合天安門廣場擴建,又將流水音進行了改建,加大了過水麪積。鑑於南海出路不暢,1962年修建北新華街下水道時,於新華門西又建新華閘,接入北新華街下水道,使“三海”水域達到排蓄兼顧,日漸完善。 [6] 
景山西牆外明溝是北海、筒子河間的水道,全長487米,分南、北兩段,以景山公園西門為界,南段227米,北段260米。這條明溝一直處於半廢棄狀態,衞生狀況極差,被北京市政府列入1982年重點治理的衞生死角工程之一。該工程全部設計及南段治理由中央軍委機關負責,北段治理由西城區市政工程管理處負責。兩段均由平谷縣馬昌營公社東雙營建築隊承建。北段工程拆除違章建築9處,清除垃圾、淤泥2萬餘立方米。對原溝幫破損處進行修補,在原溝幫上新砌牆體145立方米,梁墊180個,現澆鋼筋混凝土梁90根,溝上蓋水泥預製板,其上加鋪6釐米厚鋼筋混凝土墊層,溝上分段設5個檢查孔。為使治理後的暗溝不受污染,在溝西側修下水道280米。北段投資15萬元。南段進行了同樣治理。全線工程於1983年10月竣工。 [7] 

北海園林建設

北海公園全景 北海公園全景
北海1000年的歷史和北京城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最初這裏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瓊華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説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河南開封)艮嶽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嶽”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清代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島為中心修建帝都宮苑。山賜名萬壽山(又稱萬歲山),水賜名太液池。三次擴建瓊華島,山頂建廣寒殿,山腰建仁智殿、介福殿、延和殿,山腳建更衣殿等建築。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 [1]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建皇城,北海為西苑一部分。嘉靖年間,北岸建五龍亭等建築。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瓊華島頂、廣寒殿位置建築高35.9米的白塔並依山勢興建永安寺建築羣(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鐘鼓樓,覆蓋黃、綠、紫琉璃瓦)。永安寺西的悦心殿是皇帝引見羣臣和理政之所。其後的慶霄樓是帝后冬日觀冰嬉之處。白塔山之西坡有琳光殿和閲古樓,牆壁鑲“三希堂”法帖刻石495方,保留了魏晉以來書法家的墨跡。山腰上的畝鑑室、煙雲盡態亭、甘露殿、蟠青室、邀山亭等景色古雅幽靜。山之北建有仿江南鎮江金山寺的漪瀾堂和道寧齋、碧照樓、遠帆閣、延樓等與太液池北岸的五龍亭、西天梵境南北相望。白塔山之東麓林木成蔭,怪石嶙峋,崖洞深邃,自山門、石橋、牌坊至智珠殿、見春亭構成燕京八景之一“瓊島春蔭”,有清乾隆皇帝題詩。太液池東、北沿岸亭台樓閣掩映於綠叢碧水之間,有畫舫齋、濠濮澗,乾隆曾在北岸園中之園的靜心齋撫琴吟誦,又稱為“乾隆小花園”。還有九龍壁、闡福寺、蠶壇、快雪堂、西天梵境、萬佛樓、大西天方殿等。
北海於1915年闢為公園,1925年內務部批准開放北海公園及周圍地區開放定名為“北海公園”。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市政府對北海公園進行一系列的建設和保護修繕。1950年,組織民工和公安戰士4200人,用3個多月的時間挖湖疏淤,清除湖內淤泥11.6萬多立方米。將環湖坎坷不平的碎磚路改鋪為1.4萬多平方米的水泥磚路,清運瓊島長廊西跨院、北岸闡福寺夾道、西岸水西門一帶的垃圾近1萬噸。1954年市政府為解決交通堵塞,決定拓寬東四至西四道路。
周恩來在團城,聽取設計人員和專家的意見,指示“要保護好團城,大橋往南拓寬”,團城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後交還公園統一管理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1956年擴展馬路重建北海大橋,修慶霄樓、五龍亭。1957年團城高大建築物安裝避雷針。1959年修繕瓊島北側的長廊和遠帆閣、碧照樓、漪瀾堂、道寧齋、晴欄花韻等,並將設在北岸的仿膳飯莊,搬此營業。還修繕了永安橋兩端和陟山門橋頭的牌坊以及瓊島的引勝亭、滌靄亭、慧日亭等古建築。
1964年,北京市人民委員會撥款修繕白塔、善因殿、閲古樓及瓊島周圍零散的古建築,修繕瓊島西麓的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以及瓊島北麓的見春亭、一壺天地亭、小昆邱亭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海公園受到極大破壞。1971年3月21日中央批准閉園,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大修50餘項。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塔頂受損。1977年國家撥專款修復塔頂和震毀的建築。
1978年3月1日北海公園重新開放。1979年冬至1980年春,加固永安橋側牆,翻新橋面,統一花飾,投資28萬元。1983年對小西天古建進行整修,這是解放後的第一次大修。其中觀音殿是全國較大的方形古建築。中央和市有關單位及古建 專家都很重視這組古建修繕,按清式建築的做法保持原貌,投資300萬元,1986年完工。1992年重修永安寺。 [8-9] 
至1980年代,北海全園面積共有68萬平方米,其中水面39萬平方米,陸地29萬平方米。有古建築物1484自然間,面積2.9萬平方米,亭子43座,牌坊19座(包括遺址),橋樑23座。 [8] 
公園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市人民政府評定為“北京旅遊之最—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家園林”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頒佈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區(點)4A級單位2003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公園”。 [6]  [10]  [1] 

北海水利工程

北海橋樑

1876年拍攝的北海大橋 1876年拍攝的北海大橋
1970年代以後的北海大橋 1970年代以後的北海大橋
金鰲玉蝀橋,在北海公園南與中海相連處,因橋兩端分別有“金鰲”、“玉蝀”兩座牌坊得名。俗稱北海大橋,是一座9孔聯拱石橋,位於北海和中海之間。舊橋寬9.5米,橋面縱坡最大達5%,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成。為新闢無軌電車,解決人車堵塞問題,1956年對北海石拱橋進行展寬工程。加寬後的北海大橋南側橋身用青白石鑲面,欄杆仍用舊料,橋面寬34.32米,縱坡減小到2%,改善了東西向幹道的交通狀況。1974年8至9月,拆除原青白石欄杆,改建成高2.5米的鐵欄杆。 [11] 
西步糧(西步梁)橋,俗稱西不壓橋,在北海公園北門與什剎前海相連處,原為石拱橋,1960年代改為水泥混凝土蓋板橋,並改善道路縱坡。1965年兩側又鋪裝1.5至5米人行步道,完善了市政設施,全線瀝青路面總面積3.5萬平方米。 [12] 

北海發電

原少年先鋒隊水電站遺址 原少年先鋒隊水電站遺址
“少年先鋒隊水電站”在北海的東岸邊。是1956年建成的。是一座二層的西式小樓。這裏是全國惟一的一座為少年兒童建造的水電站,也是中國第一座供少年兒童觀摩和由少先隊員自己操縱的全部自動化的水電站。水電站的發電機由德國製造,發電量為10千瓦,並且還與北京電力系統併網。水電站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發電站裏面還有操作間、電工室、水力發電知識陳列室等。安裝了一台小型水力發電機組。水電站門外道路西側設有一個水閘,利用這段水的自然落差,進行北海東側浴蠶河的水力發電。 [13-14] 
參考資料
  • 1.    公園概況  .北海公園管理處[引用日期2020-05-08]
  • 2.    北海歷史  .北海公園[引用日期2020-05-15]
  • 3.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56-58.
  • 4.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58
  • 5.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548.
  • 6.    北京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北京水利志稿 第一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0:119-114.
  • 7.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503.
  • 8.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811-812.
  • 9.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547-548.
  • 10.    公園概況  .北京市北海公園管理處[引用日期2020-05-08]
  • 11.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499.
  • 12.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495.
  • 13.    姚撫城 .北京少年先鋒隊水電站.《水力發電》 1956年07期:32.
  • 14.    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志.:北京出版社年,1999:28.
  • 15.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1-10-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