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極茴魚

鎖定
北極茴魚(學名:Thymallus arcticus):是茴魚科、茴魚屬的動物。體長15-36釐米,體重1-2千克。魚體長而側扁,類似鱒魚的身體。頭短,靠近魚頭部位上面有黑色小斑點。吻鈍短,眼大,口裂稍斜,上下頜約等長,鱗中等大。在顏色上存在性別二態性。口裂斜。背鰭高大,上緣圓凸,呈帆狀,有多達17-25條射線,有時比魚體的寬度還要高。脂鰭很小,尾鰭深叉形,下葉常較寬大。背部深紫色,體側淡黃色。成魚體側有較多的斑點且顏色鮮豔。雌雄在外形上區別比較明顯,雄魚背鰭特別高大且鮮豔,雌魚背鰭較低。游泳能力強,肌肉結實。
為冷水性底層棲息物種。生活在高海拔的中大型及寒冷和清澈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每年遷徙幾次。個體大,生長快,食性以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等為主。是開展溪釣運動極好的對象。分佈於加拿大、中國、哈薩克斯坦、朝鮮、蒙古、俄羅斯和美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7] 
中文名
北極茴魚
拉丁學名
Thymallus arcticus
外文名
Arctic Graylin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鮭形目
茴魚科
茴魚屬
北極茴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3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8] 
同義學名1
Coregonus signifer Richardson, 1823
同義學名2
Coregonus thymalloides Richardson, 1823
同義學名3
Salmo arcticus Pallas, 1776
同義學名4
Salmo signifer (Richardson, 1823)
同義學名5
Salmo thymalloides (Richardson, 1823)
同義學名6
Thymallus arcticus arcticus (Pallas, 1776)
同義學名7
Thymallus montanus Milner, 1874
同義學名8
Thymalus ontariensis Valenciennes, 1848
同義學名9
Thymallus signifer (Richardson, 1823)
同義學名10
Thymallus tricolor montanus Milner, 1874

北極茴魚形態特徵

北極茴魚
北極茴魚(10張)
北極茴魚體長15-36釐米,平均體重1-2千克。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個體長約76釐米,重3.8千克。魚體長而側扁,類似鱒魚的身體。頭短,靠近魚頭部位上面有黑色小斑點。吻鈍短,眼大,鰓幫細尖,口裂稍斜,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和頜骨具有絨毛狀細齒。鱗中等大。在顏色上存在性別二態性,雄性比雌性有更多的橙色、淺綠色和藍色鱗片,雌性有更多的暗色和深色鱗片。尾鰭深叉形。前背窄稜狀。魚背通常最暗,呈深紫色或藍黑色到藍灰色。兩側較淡,身體的背面側面有微小的鱗片,呈現出各種顏色,從虹彩灰色到淺綠藍色。許多V形或菱形斑點的圖案也很常見。背鰭呈帆狀,有多達17-25條射線,有時比魚體的寬度還要高。它們通常標有黑色,頂部邊緣有一條窄而鮮豔的帶子,底部有橙色到亮綠色的斑點。腹鰭可以有鮮豔的顏色,如粉紅色或橙色條紋。生活在最清澈的水域中的北極茴魚往往會呈現出更亮的顏色。 [2] 
小魚腹部為白色,但魚體兩側有幾條深色的橫斑,長大後逐漸消失。其體形多呈長形或紡錘形,前背窄稜狀。 [2] 

北極茴魚棲息環境

北極茴魚 北極茴魚
北極茴魚為冷水性底層棲息物種。生活在高海拔的中大型及寒冷(8-11°C)和清澈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山前和山地寒冷的河流和湖泊,含氧量高。產于山間溪流中,水流湍急,淺灘底部為岩石礫石。 [3] 
每年遷徙幾次。在早春,個體從越冬棲息地遷移到岩石溪流產卵。然後,個體在找到合適的越冬地點之前遷徙到夏季覓食區,在那裏它們在冰下度過8-9個月。北極茴魚通常在湖泊或覓食區下游的溪流區段越冬。較大的魚通常生活在河流較冷的上游,而幼魚通常生活在河流的下游段。這種模式是因為下游的水通常比上游的水温暖,有助於加速增長。另外,上游的較大魚具有攝食優勢,因為它們首先可以接觸到順水從上游漂流下的獵物。 [2] 

北極茴魚生活習性

北極茴魚 北極茴魚
北極茴魚可能會在產卵、覓食和庇護棲息地之間季節性或每年移動數十公里。已知一些北極茴魚在一年內遊動超過160公里。北極茴魚的許多行為都是圍繞着在北極惡劣、不確定的環境中幫助生存的策略展開的。一個策略是為了食物和產卵而遷移。個體可以使用不同的溪流進行產卵、發育、越冬和夏季餵養,儘管有些個體一生都在溪流或湖泊的一個區域內度過。它們白天很活躍。 [2] 
沒有關於北極茴魚的交流和感知的研究,但假設它們具有與其他淡水魚相似的感官感知,包括化學感受和側線系統。一種感知形式是通過化學感受器,化學感受器可以對水中的化學刺激做出反應併產生味覺和嗅覺。另一種感知形式是側線系統。該系統在魚類中很常見,它通過其他生物引起的電流和振動的變化來檢測其他魚類和獵物的運動。它們是視覺捕食者,對視覺線索做出反應以檢測和攻擊獵物。 [2] 
北極茴魚包括幾個生態類型(湖泊、河流湖泊、河流、小溪),在遷徙模式和生命週期不同階段的持續時間上有所不同。壽命長達10年。3-4年首次產卵,1-2年為小溪短週期生態型。繁殖雄性的體色較亮,背部後部較大。4-5月,遷徙到上游覓食產卵;在夏天,它們返回到下游更大的溪流和湖泊,然後在冬天,遷移到更深的地方。5-6月在6-12°C下產卵。胚胎髮育需要10-14天。 [3] 
以底棲生物、小魚、藻類和植物為食。在短暫的北方夏季,北極茴魚以漂浮的水生昆蟲為食,例如黑蠅蚋科)、蜉蝣蜉蝣目)、石蠅直翅目)和石蛾毛翅目)。有時,北極茴魚會捕食掉入水中的產卵鮭魚、小魚或陸生昆蟲的卵。它們甚至可能偶爾吃掉一隻田鼠、旅鼠或鼩鼱。年幼的北極茴魚以浮游動物為食,最終過渡到以昆蟲幼蟲為食。幼苗和小型幼體以小型甲殼動物和其他小型物體為食,然後高達70%的食物含有昆蟲幼蟲、蠕蟲、軟體動物和陸生昆蟲。 [2] 

北極茴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加拿大、中國、哈薩克斯坦、朝鮮、蒙古、俄羅斯和美國。 [3] 
棲息在廣闊的地理區域,包括加拿大、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北極和太平洋流域。從歷史上看,它們在整個北極地區被發現,西至俄羅斯的卡拉河,東至加拿大哈德遜灣的西岸,南至密歇根州。儘管除了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之外,它們不再自然出現於北美,但該物種已被引入西部山區的一些湖泊,如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以及蒙大拿州的密蘇里河上游河流。 [3] 
北極茴魚分佈圖 北極茴魚分佈圖 [6]

北極茴魚繁殖方式

當春天臨近時,北極茴魚會成羣結隊地向上遊“跑”到產卵區。它們與大多數其他魚類一樣,是卵生的,它們會在春季開始產卵,那時冰層開始破裂。根據雌性的大小,會產下1,500-30,000粒卵,每個卵的直徑約為2.5毫米。卵沉到河牀的底部並卡在鵝卵石和礫石之間。從卵孵化的魚苗中只有大約10%會長大並能夠產卵。 [2] 
北極茴魚在春季產卵,卵生產在中等水流的河流淺水區以及由細沙沉積物組成的基質的礫石或岩石區。在湖泊中產卵是罕見的。北極鮭魚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使它們具有更好的產卵和繁殖能力。在交配季節,雄性會保衞它們的產卵區長達7天,以對抗其他雄性。在這個季節,雌性不會表現出激動行為。在交配過程中,其他雄性會試圖從未來的配偶中擊敗其他雄性。雌性也可以游過去。雄性通過閃爍五顏六色的背鰭來向雌性求愛。這些鰭也用於支撐易接受的雌性以幫助交配過程。儘管它們不會在基質中挖掘紅色的巢洞,但交配行為會引發大量基質,這些基質充當了卵的一種巢穴。魚子(卵)留在河牀底部,與雄性釋放的精液(精子)混合。雌性離開並尋找另一個未來的雄性與之交配,讓受精卵被基質覆蓋並自行生存。然而,由於其他魚的干擾或雌性遠離雄性,實際上只有不到50%的產卵嘗試完成受精。北極鮭魚是混交的,雄性與幾隻雌性交配多次,雌性與幾隻雄性交配不止一次。 [2] 
北極茴魚的魚苗在產卵後2-3周孵化,孵化時長約1.3釐米。魚苗立即向平靜而温暖的海岸線水域遊動,在那裏它們將在夏季結束時長到5-10釐米。小魚是成魚的微型版本。它們繼續快速生長並在3-4年內成熟。隨後它們將更多的攝入能量用於產卵工作,它們的生長速度開始變慢。在許多溪流和湖泊中,該物種的生長速度是北極魚類中最快的。北極茴魚的胚胎和幼魚在發育過程中會暴露在越來越冷的温度下。在這些生命階段,北極茴魚暴露於通常具有温度和性別特異性的微生物細菌病原體,並導致行為和免疫反應。雖然這不會直接影響個體的性別決定,但研究表明,雄性北極茴魚似乎具有雌性北極茴魚所沒有的特定性別行為或對温暖温度的耐受性。 [2] 
北極茴魚的壽命通常約為18年。然而,已知阿拉斯加的個體可以活到32歲。大多數死亡發生在卵、幼苗和魚種或這些魚被大量捕撈的地區。 [2] 

北極茴魚亞種分化

北極茴魚(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Thymallus arcticus arcticus
(Pallas, 1776)
2
貝加爾湖茴魚
Thymallus arcticus baicalensis
Dybowski, 1874
3
西伯利亞茴魚
Thymallus arcticus pallasi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48
[3] 

北極茴魚保護現狀

北極茴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1] 

北極茴魚種羣現狀

雖然北極茴魚不被認為是瀕危物種,但它們對生活地區的污染很敏感,污染會導致當地滅絕。它們最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競爭、道路涵洞、採礦、農業和破壞性林業做法的影響。2013年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亞種北美茴魚的種羣數量一直在穩步下降,該物種被列為“受關注物種”的候選物種,可能需要根據《瀕危物種法》進行保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