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伐論

鎖定
北伐論是朝鮮王朝提出的攻擊並消滅清朝、恢復受到傷害的民族自尊心的理論。 [1]  其特徵是“反清復明”。 [2] 
中文名
北伐論
提出者
朝鮮王朝
特    徵
反清復明

北伐論歷史背景

朝鮮在明朝與後金的對立中,光海君不願意積極支持明朝對抗後金,這成為西人推翻光海君,擁戴仁祖即位的大義名分之一。“仁祖反正”也進一步強化了朝鮮王權與尊華攘夷,以及尊明排清意識之間的關係。隨後,1627年後金軍隊第一次人侵朝鮮,朝鮮稱之為“丁卯胡亂”。後金強迫朝鮮與其結為兄弟之國。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軍隨即再次入侵朝鮮,即“丙子胡亂”。清強迫朝鮮結束對明事大關係,而開始對清事大。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並掃蕩了南明政權。 [3] 

北伐論主要內容

在這一歷史轉折時期,尊明意識與投降於清的恥辱感相結合,導致了北伐論的產生。早在1638年,前參判俞伯曾就曾上疏呈自強之策,聲稱“今民心思漢,莫不涕泣憤慨,欲為皇朝復仇,苟能奮發大義,鼓勵士氣,其勢必振”,提出了北伐的主張。到1649年朝鮮孝宗即位之後,北伐論正式登場。但是,孝宗的北伐計劃不久因清朝派人查問而中途停廢。1659年孝宗英年早逝,此後北伐雖時常為宋時烈等人所提起,但是作為軍事行動的北伐已經基本消失了。孝宗以後的歷代朝鮮國王並非真有舉行北伐的決心,朝鮮也始終沒有實行北伐的能力或機會。但是作為北伐的理論基礎,宋時烈等人所倡導的北伐論則依然發揮着莫大的影響力。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