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鎖定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 [1]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於2017年12月24日揭牌,不設行政級別,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薛其坤院士出任首任院長。 [1]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將在量子物態科學、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開展基礎前沿研究,並推動量子技術實用化、規模化、產業化。 [1] 
中文名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成立時間
2017年12月24日
成立地點
北京
院    長
薛其坤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發展歷史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2017年12月24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2017年12月24日上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理事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審議通過研究院章程。 [2] 
2024年1月,百度量子計算研究所傳出變動消息,官方已證實,旗下量子實驗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實驗儀器設備將捐贈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12]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科研條件

北京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佈局、最強的研究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和技術資源。 [2]  量子院一期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軟件園西大門,西鄰百望山、南鄰頤和園、北鄰航天城,風景優美,工作環境一流。緊鄰中科院、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院所,人才優勢明顯。 [10]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組建單位

為承接國家重大任務,助力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超前謀劃、統籌部署、整合資源,借鑑世界發達國家建立國家實驗室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共同建設研究院。 [2]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組織架構

量子院是由北京市政府發起成立的獨立法人事業單位,不定機構規格,不核定人員編制。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是量子院的決策機構,下設評估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並按照相關規定設立黨組織。在運行機制上,量子院積極在人才雙聘、存量資源整合、知識產權共享等方面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更好地保障量子院的建設和發展。 [10]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為第一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 [2] 
院長:向濤
科研副院長:龍桂魯王楠林
行政副院長:王金勇 [9]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主要職責

該研究院主要工作有:在原始創新方面,要建設量子信息科學技術綜合性實驗和研發平台,開展科技攻關,產出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實現前沿技術突破性進展和自主創新能力跨越式提升;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探索科研人員產權激勵、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在本地溢出轉化等創新政策,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動力和活力,將研究院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機構,承擔好“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任務;在培育人才方面,大力引進全球頂級人才,形成以國際一流科學家為核心的結構穩定、學科全面的研究梯隊,同時組建一支由世界級水平工程師組成的技術保障團隊。 [3] 
量子院積極承擔國家科技創新2030-“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重大項目等任務,產出一批世界級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同時,探索形成有利於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在量子院誕生,並推動量子院科研成果在“三城一區”轉化落地。 [10]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長期目標

瞄準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的目標,面向世界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技前沿,採取與國際接軌的治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整合北京現有量子物態科學、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材料與器件、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骨幹力量,大力引進全球頂級人才,形成以國際一流科學家為核心的結構穩定、學科全面的研究梯隊,同時組建一支由世界級水平工程師組成的技術保障團隊,建設頂級實驗支撐平台,力爭在理論、材料、器件、通信與計算及精密測量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世界級成果,並推動量子技術走向實用化、規模化、產業化,通過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緊密與產業界結合加速成果轉化,實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移轉化、產業化等環節的有機銜接,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10]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重要成果

2021年9月,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在2021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上頒獎,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超導量子計算於海峯研究員發佈了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於海峯科研團隊對超導量子比特性能進行深入探索,不斷優化材料生長和微加工製備工藝,於2021年5月初,成功使量子比特退相干時間達到503微秒,打破了2020年3月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組保持的360微秒的世界紀錄。該研究成果有望觀測到原來無法觀測到的量子過程或現象,為超導量子計算走向實用化打下了堅實的器件基礎。 [4] 
2023年3月,利用光頻梳技術,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袁之良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開放式架構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完成615公里光纖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相當於可在北京與青島之間搭起一座密鑰分發“安全橋”。新型開放式架構設計更加簡潔,能極大節約系統建設成本,助力未來實現在城市間撥打“量子語音電話”。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7] 
2023年5月,國際上最長的量子直接通信距離紀錄-100公里,就誕生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8] 
2023年6月,該研究院袁之良團隊與南京大學尹華磊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打破安全碼率-距離界限的異步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也稱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成功實現508公里光纖量子通信,以及破紀錄的城際密鑰率和雙光子干涉距離。 [11]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獲得榮譽

2021年10月12日,被評為第六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擬表彰對象。 [5] 
2021年10月,被表彰為“第六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