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有個中關村

鎖定
《北京有個中關村》以1992年的初春為背景,講述兩代中關村人對於理想和信念的執著,將真實的人、真實的事浮沉於真實的歷史沿革變遷之中。展現了4組家庭羣像,兩代“中關村人”的悲喜,一場20年來所有在中關村、在北京的逐夢人的集體記憶。
中文名
北京有個中關村
類    型
懷舊勵志喜劇
場    館
南京文化藝術中心
導演編劇
林兆華、孟冰

北京有個中關村簡介

《北京有個中關村》海報 《北京有個中關村》海報
導演林兆華與軍旅劇作家、兩次曹禺文學獎(劇本獎)獲得者孟冰繼《紅白喜事》、《白鹿原》兩部經典作品之後再度攜手之作。該劇通過兩代"中關村人"的奮鬥故事來反映時代變遷,將這個承載着中國經濟光榮與夢想的硅谷夢工廠的世態百相一一呈現,一條街的風雲萬象映照着中國經濟騰飛,兩代中關村人的逐夢之路代表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奮鬥史。
據介紹,《北京有個中關村》取材源自中關村人的現實原型,編劇孟冰親赴中關村各大店面及企業,在中關村理想國際大廈進行了近4個月的實地採訪,與多家大型數碼科技公司的總裁、項目總監、銷售總監、程序員等一一對話,傾聽真正中關村人的奮鬥歷程,重新認識了那個曾經自以為熟知的“中關村”,最終促成了現在這個有關青春、有關愛情、有關夢想照進現實的故事。
林兆華擔任該劇藝術總監,力推新人導演王丁一,並大量起用林兆華工作室的青年演員。這羣隨着《回家》、《説客》、《伊凡諾夫》等林兆華作品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將以他們的熱血青春再現中關村人的理想與奮鬥。

北京有個中關村劇情梗概

20世紀90年代初期, 北京市在"中關村"建立了"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湧向這裏,用一腔熱血譜寫着各自的人生軌跡,上演着一幕幕"成功"與"失敗"。
剛剛大學畢業的王立東放棄了優厚的出國深造機會,甚至與反對他志向的女友分手,一心要在"中關村"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殘酷的現實讓王立冬幾近崩潰。合租房中的室友甄誠看出了才華盡顯的立冬,給予他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在女友的父親、我國第一代軟件工程師的幫助下,立東編寫出了令人驚歎的漢化程序,轟動計算機界。甄誠認為已經到該賺錢的時候了,他想和立東一起成立公司,出售翻譯軟件,靠軟件去銀行貸款圈錢,從此榮華富貴。但立東很清楚,他要做的是中國人自己的軟件,他的夢想是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他的夢想是創造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所以他知道自己必須要繼續前行..............
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當一個個時代與一次次機遇向我們迎面走來時,是什麼讓我們始終握緊不放,並依此做出抉擇?……那就是夢想,它激勵我們不斷前行,它激勵我們永不言敗。 [1] 

北京有個中關村編劇介紹

孟冰是中國戲劇界最具代表性的優秀劇作家之一,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原總政話劇團團長。個人和作品多次獲全軍新劇目獎、解放軍文藝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劇本獎)、"文華"編劇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文學金獎、中國話劇"金獅獎"等。代表話劇作品《紅白喜事》《黃土謠》《來自沱河的報告》。

北京有個中關村導演介紹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藝副院長。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兼職與客座教授。他作為演員進入北京人藝,70年代末開始擔任導演,已導演約七十部舞台作品。林兆華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與劇作家高行健的合作《絕對信號》(1982)、《車站》(1983)、《野人》(1985)引發中國80年代的實驗戲劇風潮,這些作品從戲劇文學、劇場形式和思想內容都突破傳統中國式的現實主義戲劇,正式開啓中國當代戲劇進入現代主義階段的大門。從 90年代起,他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過士行合作《鳥人》(1993)、《棋人》(1995)、《漁人》(1997)、《廁所》(2004)、和《活着還是死去》(2007)等劇目,這些作品被視為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出最深切的反省,引起國內外文化界的關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