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鎖定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的前身是1928年獨立設置地理系,1993年,地理系改稱資源與環境系,同年成立了資源與環境學院,2003年成立了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1] 
據2019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下設建制機構1系4所2中心,開設4個本科專業,擁有5個博士點、9個碩士點,有教師86人,有在校本科生345名、科學碩士研究生219名、教育碩士研究生17名、在讀博士研究生153名(含留學生1名)。 [1] 
中文名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Geography
創辦時間
1902年
辦學性質
學院
現任領導
院長:梁順林
分黨委書記:葛嶽靜
地    址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號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學院簡介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是國家地理學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是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一級學科主建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科招生始於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設立之初,與北京師範大學同齡,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名列第一名,是國家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重鎮。學科機構設置經歷了師範館四類專業的第二類(即歷史和地理類)、1922年的史地系,1928年獨立設置地理系,是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獨立建制的地理系之一,謝家榮、劉玉峯、王益崖、黃國璋、諶亞達、鄒豹君、周廷儒、張蘭生、趙濟、鄔翊光等一批知名學者在地理系主持和執教。1993年,地理系改稱資源與環境系,史培軍、劉寶元、樊傑等教授先後任系主任;同年成立了資源與環境學院,張蘭生教授和劉昌明院士先後任院長。2003年成立了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李小文院士曾任名譽院長,戴永久、楊勝天教授曾任院長,現任院長為梁順林教授。
學院下設建制機構1系4所2中心:地理科學系;自然地理所、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地球空間信息研究所;地理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中心、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地理教學實驗中心。學院承擔有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區域地理教學團隊、環境遙感與數字城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任務,另有校級重點實驗室5個、交叉學科研究中心3個:區域地理研究實驗室、城市與區域信息系統實驗室、氣候變化與景觀格局實驗室、土壤與環境研究實驗室、數字水土保持實驗室;土地研究中心、地學計算與分析中心、中國周邊地緣研究中心。
學院擁有5個博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全球環境變化、課程與教學論),9個碩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變化、區域經濟學、課程與教學論、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攝影測量及遙感和土地資源管理),4個本科專業(地理科學[師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是國家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目前有在校本科生 345 名、科學碩士研究生219名、教育碩士研究生17名、在讀博士研究生153名(含留學生1名)。
學院擁有教師86人。專任教師71人(佔83%),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2人、講師15人,分別佔33%、45%、21%;工程實驗人員7人(佔8%),其中高級職稱4人;行政管理人員8人(佔9%)。學院在編在崗人員中,40歲以下教師39人、41~50歲教師27人、50歲以上教師20人,分別佔全院教師45%、32%、23%。學院有10餘人次教師享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萬人計劃”高端人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級和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馬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等人才稱號。
學院學科和科研實力雄厚,更是高等地理教育的重要貢獻者和中國基礎地理教育的領跑者。歷代在此弘文勵教的學者積極推進了高等地理教育從傳統地理學向現代地理學的變革;作為全國領先的地理院系,學院(地理系)援建多所高校建立起地理系科,多次參與制定全國師範院校的地理學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實驗室設計等;在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課標研製、新教材編寫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周廷儒院士開創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周廷儒院士與張蘭生教授共同推進的環境演變研究、劉培桐教授啓動的化學地理學和環境科學研究、李小文院士與美國教授共同開發的Li-Strahler模型開啓了基礎遙感的幾何光學學派,目前學院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資源、環境、自然災害、全球變化、遙感、地理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享有重要的國際聲譽。“十二五”期間,學院教師主持了國家“973”課題3項,科技支撐、國家“863”、哲社重大攻關項目5項,國家重大需求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7項,年均到位科研經費3000餘萬元;發表論文1168篇、專著57部、專利31項、軟件著作權35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21項、諮詢報告1項。
學院面向國際一流學術機構,搭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平台,先後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荷蘭屯特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國際一流地理系科建立合作機制,選派在職青年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赴國外公派留學攻讀博士學位、聯合培養、短期培訓交流,接待國外和境外高校學生在國內開展聯合地理學野外實習。
杏壇育人,輿地興邦。在國家和北京師範大學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今天,學院正在集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於一體,與學校相關地理學一級學科建設機構一道,瞄準世界一流,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 [1]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辦學歷史

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的師範館,時間索引:
1898——京師大學堂於 1898 年在北京成立,後因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而停辦。
1902——京師大學堂於1902年 恢復並招生。
當時設仕學館和師範管,師範管的專業分為 4 類:中文和外語;歷史和地理;
數學、物理和化學;動物、植物、礦物等博物。(第2類即地理系的前身。)
1912——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把4類專業改為6部。
1922——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部為系,史地部改為史地系。
1923——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北京師範大學。
1928——史地分家,各自成為歷史系和地理系。
1993——地理繫於1993年改名為資源與環境科學系。
(地理專業於1902年招生起,已近100年曆史,是全國曆史最為悠久的地理系。)
2003——正式成立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現任院長梁順林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從成立起就有一批知名學者如謝家榮、劉玉峯、黃國璋、王益崖、鄒豹君等教授主持和執教,為我國地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57年院系調整後,周廷儒院士主持地理系工作30年,為地理系 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地理系現更名為地理科學系,隸屬於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全院包括地理科學系、自然地理研究所、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遙感與GIS中心、土地研究中心等單位,全院一系兩中心三所六個單位的多學科交叉、通力合作,為學生培養和研究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學術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科研成果

序號
專著/教材名稱
作者/編者(僅填寫封面作者)
出版年月
1
多源光學遙感數據歸一化處理技術與方法
仲波、柳欽火、單小軍、穆西晗
201510
2
遙感水文
楊勝天、趙長森
201502
3
遙感水文數字實驗—EcoHAT軟件使用手冊
楊勝天、王志偉、趙長森、蔡明勇
201502
4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價
張科利、謝雲、魏欣
201510
5
世界旅遊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宋金平、於萍、王永明等著
201509
6
新編中國自然地理
趙濟、方修琦、王衞
201505
7
Contemporary Ecology Research in China
Wenhua Li
201510
8
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委會
201511
9
中國省市區地理——澳門地理
總主編王靜愛,分冊主編肖玲
201506
10
中國省市區地理——湖北地理
總主編王靜愛,分冊主編李娟文,朱儁林,梅惠
201502
11
World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
Peijun Shi, Roger Kasperson
201503
12
大城市創意產業空間與網絡結構:基於北京和上海的實證研究
朱華晟
201506
13
區域經濟學(第三版,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吳殿廷、宋金平、孫久文、覃成林
201503
14
《環境教育》第二版七年級(上)
王民、蔚東英
201507
15
《環境教育》第二版八年級(上)
王民、蔚東英
201507
16
《環境教育》第二版九年級(上)
王民、蔚東英
201507
17
《環境教育》第二版高中一年級(上)
王民、蔚東英
201507
18
《環境教育》第二版高中二年級(上)
王民、蔚東英
201508
19
地球小博士全國中學生地理科普知識大賽真題解析(初中組)
王民
201508
20
地球小博士全國中學生地理科普知識大賽真題解析(高中組)
王民
201508
21
中學理科課程標準國際比較與研究
王民
201501
22
中國溝域經濟機理與發展模式研究
吳殿廷主編,趙小芳、耿建忠、吳殿廷著
201501
23
旅遊綜合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吳殿廷總主編,劉鋒、高熾海主編
201501 [1]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學術交流

①外國專家學者來訪
為落實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化發展戰略部署,進一步吸引海外文教專家來我校講學,我校2014年度繼續實施“短期海外文教專家聘請項目”。2014年度,我院共邀請了16位海外專家來學院開展講座和合作研究。
表 2015年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邀請海外專家學者專題講座一覽表
主講人
主講單位/職務
題目
Hung-Gay FUNG
(馮鴻璣)教授
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斯分校(UMSL) Dr. Y.S. Tsiang 特聘教授
Isolation and Connected to the Environment
Vladimir A. Kolosov
IGU主席(2012-2016),莫斯科國立大學地理繫世界經濟地理系負責人
Border studies: progr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Ms. Sally Hardy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 the leading scholarly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ities and regions.
Authors, Articles and How to Make an Impact:Trends in Academic Publishing
Prof. Stephen Kelly
美國杜克大學
Energy Security and Geopolitics
Professor Philip Lewis
-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 data
Ph. D. Rachel Berndtson
Depart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Jewish community: A Baltimore, Maryland case study
Dr. Chi-hua Huang, Dr. Sayjro Kossi Nouwakpo
Dr. Chi-hua Huang: 美國國家土壤侵蝕實驗室主任, Dr. Sayjro Kossi Nouwakpo: 美國內華達大學(裏諾) 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系研究員
Soil Erosion Research Technology Workshop
Prof. Des E. Walling
國際知名水文學家,曾任國際泥沙水
科學協會( IASWS)主席、世界泥沙研究學會( WASER)首任主席。
The Use of Fallout Radionuclides in the Study of Soil Erosion and Catchment Sediment Budgets: Some Observations on Current Progress
Ilya Chubar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Urbanization and formation of urban system in Russia: history and recent tendencies
Dr.Klaus Hubacek
the advisory board for the City of Shanghai Climate Center in China ,council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Association.
Linking the local to the global through environmental trade models
Yu Bofu(於伯孚)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工學院
Sediment Delivery into the Great Barrier Reef Lagoon in Australia – its importance and implications
John Zhang
USDA-ARS Grazinglands Research Lab
Sediment source fingerprinting: a new direction
Chuanrong Zhang
康涅狄格大學
Effective techniques to fill gaps in Landsat ETM+ imagery
Dr. Xiuping Jia
Senior Lecturer of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From subpixels to superpixels: post processing for adaptive mapping
Prof. Curtis Woodcock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at Boston University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LandsatData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Condition
Prof. Robert Haining
英國劍橋大學地理系
Thinking Spatially, Thinking Statistically, Thinking Spatially and Statistically
William C. Kyle, Jr
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斯分校(UMSL)
1.Connecting School Science to the Socio-cultural Realities that Shape the Lives of Youth , 2. An Agenda for Action: Expanding Our Views of the Goals of Education
Dr. Xueliang Cai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 (IWMI)
Field to continental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in research for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some examples from Asia and Africa
Dr. Ole Wendroth
美國肯塔基大學農學院植物與土壤科學系教授
Emerg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Soil Physics – Linking between Scales and Disciplines [2]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辦學條件

學科建設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地理學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是中國建立最早的地理系,周廷儒院士主持地理系工作30餘年,開拓了新生代古地理學研究,並經張蘭生教授拓展至環境演變領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學,於1981年建立了我國第一批自然地理學博士點。把握地理學發展趨勢,着眼國家資源與環境問題的解決,20世紀90年代至今,學科建設取得空前成就:1995年批准成為中國首批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批准成為國家地理學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0年自然地理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順利通過自然地理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評估,2007年地理學被批准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特色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 自然地理學
以揭示地表過程為核心,突出氣候水熱過程、地貌沉積過程、土壤-植被與景觀過程、水文過程等的定量研究,重點開展土壤侵蝕與水土資源管理、環境演變及其影響評價研究。
2.人文地理學
以區域開發與規劃、城市地理、文化地理三個方向為特色,以北京市為重點研究區,加強以大城市為骨架的產業依存和空間依存的城市發展研究、城市化的規模擴張、結構變化和技術進步的資源環境效應研究、全球化與區域發展研究。
強調遙感基礎理論研究,以遙感機理與定量遙感為優勢方向,注重遙感應用,發展資源環境遙感、地表覆蓋測量、資源信息系統等領域,加強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
4.全球環境變化
強調歷史與現代氣候變化和地氣耦合過程,重點開展歷史氣候過程重建與氣候變化影響、環境變化模擬、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領域的研究。 [3]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院長:梁順林全面負責學院的各項工作
副院長: 董衞華 分管科研人事外事管理、對外合作
副院長:朱華晟分管人才培養、研究生工作、本科生工作
副院長:徐宏文分管行政辦公、財務資產、網絡及對外宣傳
分黨委書記:葛嶽靜負責分黨委全面工作
分黨委副書記:嚴帥負責學院學生工作 [4]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學校地址

1.北京本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號 2.珠海校區地址:珠海市唐家灣金鳳路18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