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化(拼音:huà)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由一個頭朝上的人和一個頭朝下的人組成,本義是變化。由本義引申為通過教育使風俗、人心發生變,即教化。又引申指風俗、風化,也指自然界從無到有、創造化育世間萬物,即造化。“化”在現代漢語中又表示轉變為某種性質或狀態,或表示將某種事物普遍推廣,作後綴用。
中文名
拼    音
huà;huā
部    首
五    筆
WXN(86);WXN(98)
倉    頡
OP
鄭    碼
NRR
字    級
一級(0132)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二禡 [4] 
總筆畫數
2+2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四角號碼
2421₀
Unicode
CJK統一漢字-5316
異體字
𠏁、𠤎、𠯒、𢡺、𫁉、𠆧
注音字母
ㄏㄨㄚˋ ;ㄏㄨㄚ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化始見於商代。新附1 [5]  為商代金文,是正反兩個人形。左部像一個面朝左側立的人,右部像一個倒立的人。也有的字形左部是倒立的人,右部是正立的人。《説文解字》説它:“從𠤎(huà)人,𠤎亦聲。”按𠤎本為指事字,就是倒立的人,表變化,是“化”字的古寫。就此可知,化字左為正人形,右為倒人形,一正一倒,表示變化,屬會意字,不過“𠤎”也表聲。化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小篆(圖3)將左側人的手部延長,右側人頭部彎曲。發展到隸書(圖4)階段,左側的人變為單人旁“亻”;右側的人人身變為一豎彎鈎(乚),寫作“𠤎”,為後世楷書所承襲。 [6] 
“化”的本義應該是變化。《易·觀·彖傳》中記載:“下觀而化也。”這裏的“化”即變化的意思。整句話是説在下的百姓看到一切,受到教益,發生變化。“化”是由一種狀態轉為另一種狀態,是一種本質的改變,例如《莊子·逍遙遊》中所記錄的那隻“鯤”後來“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化”即變化,是由“鯤”變化為了“鵬”。這種本質狀態的改變包括通過精神層面的作用來促成變化,於是才有了“教化”“感化”“春風化雨”的説法,“化”的對象自然就是人本身了。“教化”之後會形成一定的“風氣”“風教”,於是就有了“風化”。佛教中僧侶向人乞討募捐稱為“化緣”,這裏的“化”即教化,教化因緣、與人結緣的意思。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造化”的説法,這個詞最開始是表示大自然創造萬物,後來用在人的身上,表示“福分”,也就是上天賜給這個人的福分、運氣。“化”的結果既然是一種質變,那麼從生到死也是“化”的一種結果,於是就由此引申表示“死”這個概念,因此就有了“坐化”,這是佛教徒圓寂的一種方式,端坐着安詳地死去。 [20]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uà
動詞
事物的性質或形態發生改變。
turn;change
國語·晉語九》:“黿鼉魚鱉,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陳繼儒《珍珠船》卷一:“自然灰生南海,馬腦兒血所化也。”
變化;合化;化為烏有;頑固不化
使事物的性質或形態發生改變。


化名;化險為夷;化敵為友
用言行影響、引導,使有所轉變。
civilize;
moralize;
humanize
《易·乾卦》:“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感化;教化;潛移默化
受感化。

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

生長,化育,自然界生成萬物的功能。

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

融合;熔化;融解。

管子·形勢》:“道之所設,身之化也。”
曾鞏《張府君神道碑》:“有馮異,以化黃金幹太后,得奉職監鄂州税。”

消除。

素問·氣交變大論》:“病反腹滿,腸鳴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門絕者不治。”
韓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脾胃……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
消化;食古不化
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諱,改“治”為“化”。

後漢書·仲長統傳》:“均是一法制也,或以之化,或以之亂,行之不同也。”

(僧人、道士)死。

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
蒲松齡《聊齋志異·李象先》:“前世為某寺執爨僧,無疾而化。”
坐化;羽化
消散;消失。
digest;
eliminate
葛洪《抱朴子·嘉遯》:“名與朝露皆晞,體與蜉蝣並化。”
洪邁《容齋三筆·向巨原詩》:“身從泛梗流,事與浮雲化。”

燒成灰燼。
burn up
趙叔向《肯綮錄·火骨成灰》:“化訖,收其骨殖皆成灰,不可拾。”
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奠酒化財,送神歸天。”
焚化;火化
勸化。僧道勸人出家。

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摺:“今日馬祖師度他不肯回頭,乃是小聖之罪,須夢化此人成道。”

(僧人、道士)求人施捨。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摺:“今朝無甚事,施主人家化些道糧走一遭去。”
化緣;化齋;募化
名詞
習俗;風氣。
convention;
custom
史記·秦始皇本紀》:“黔首改化,遠邇同度。”
桓寬《鹽鐵論·本議》:“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
指化生之物。

《禮記·樂記》:“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

指胎兒。

《呂氏春秋·過理》:“剖孕婦而觀其化。”

造化;自然的變化或規律。

陶潛《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説·孟子·萬章下篇》:“化自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如春之必温,秋之必涼,木之必落,草之必榮,化之可知者也。”

指道教的廟宇,即宮觀。

彭乘《修玉局觀記》:“益州玉局化者,二十四化之一也。”

化學的簡稱。
chemistry

化工;化纖;數理化
後綴
附着在某些單音節性狀義成分的後面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
-ize;-ify
黃遠庸《懺悔錄》:“又餘曾隨某公赴安東。安東者,號稱吾國土地,而完全日化者也。”
綠化;簡化;僵化;異化;自動化
huā
動詞
用同“”。用掉;消耗。
spend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土老兒化了幾塊洋錢,就住了一夜。”

huò
名詞
通“”。貨物。

《管子·侈靡》:“民服信,諸侯服化。”


以上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𠤎部】呼跨切(huà)
教行也。從𠤎從人,𠤎亦聲。 [10] 

説文解字注

教行也。
注: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賈生曰:此五學者旣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從𠤎人。
注:上𠤎之而下從匕謂之化。化篆不入人部而入𠤎部者,不主謂匕於人者,主謂𠤎人者也。今以化為變𠤎字矣。
𠤎亦聲。
注:呼跨切。十七部。 [11] 

廣韻

呼霸切,去禡曉 ‖化聲歌1部(huà)
化,德化。變化。《禮記》曰:“田䑕化為鴽。”《紀年》曰:“周宣王時馬化為狐。”又姓,呼霸切。六。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匕部】 化;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2
古文:𠤎、𠯒、𠏁
《唐韻》《正韻》呼霸切。《集韻》《韻會》火跨切,竝花去聲。《説文》:化,敎行也。《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謂之化。《老子·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
又以德化民曰化。《禮·樂記》:化民成俗。
又《韻會》:天地陰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為化。
又泛言攺易,亦曰變化。《易·繫辭》:擬議以成其變化。
又貨賄貿易曰化。《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革物曰化。《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注:能生非類曰化。疏:鳩化為鷹之類。皆身在而心化。若化為鴽,雀化為蛤蜃之等,皆據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
又《正韻》:告誥諭使人迴心曰化。《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
又《公羊傳·桓六年》:化我也。注: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疏:哀六年傳雲:乞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願諸大夫之化我也。亦是行過無禮之事。
又州名。《韻會》:漢屬合浦郡,宋改化州。
又《正韻》呼瓜切,音花。《後漢·馮衍傳》:與時變化。《章懷太子注》:音花。
又《韻補》葉胡隈切,音回。《三略》:變動無常,因敵變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陳琳《大荒賦》:越洪寧之蕩蕩兮,追漠之造化。跨三五其無偶兮,邈卓立而獨奇。
又葉呼戈切,音訶。《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又葉許既切,希去聲。《後漢·傅幹皇后箴》:在昔明後,日新其化。匪惟訓外,亦訓於內。
又葉呼卧切,呼去聲。《白虎通》: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漢書·敍傳》:逼上並下,荒殖其貨。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又《總要》:化音吪,差錯也,謬言也。從人匕會意。小篆與匕混,故加言作訛。《史記·天官書》:其人逢俉化言。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4]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5]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化字書寫筆順 化字書寫筆順 [3]
【筆順】①ノ(撇)②丨(豎)③ノ(撇)④乚(豎彎鈎)
【寫法】“亻”窄“匕”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匕”略高。“亻”,兩筆相接於橫中線上方。“匕”,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撇與乚(豎彎鈎)相交於田字格中心。 [17]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8] 

韻書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備註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wa

先秦
王力系統
k
o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x
ua

先秦
周法高系統
x
rw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hw
rarh
聲母據「上古聲母」一節應為hngw-
西漢




東漢






ra



r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rwɑ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wa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w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wa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h
wa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ua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ua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wa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ua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9]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禡

合口呼
次清
呼霸切
xua
集韻
去聲
四十禡

合口呼
次清
火跨切
xua
禮部韻略


去聲





火跨切

增韻


平聲





呼瓜切



去聲





呼霸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家麻

合口呼

全清

xua
中州音韻


去聲
家麻





荒卦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五麻


全清
呼瓜切
xua

去聲
十五禡


全清
呼霸切
xua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六家賈嫁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2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2]
  • 4.    平水韻 二十二禡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17]
  • 5.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118
  • 6.    丁義誠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16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52;55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40
  • 9.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0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14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7]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23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1
  • 14.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26]
  • 15.    《説文解字注》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26]
  • 16.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52
  • 1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33-134
  • 18.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6]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7]
  • 20.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12-2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