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勵杜訥

鎖定
勵杜訥,(1628-1703),初名杜訥,字近公,一字澹園,直隸靜海(今天津市靜海縣)人,祖籍鎮海(今屬浙江),清朝官員、書法家。
勵杜訥由諸生出身,官至刑部侍郎,卒諡“文恪”。雍正元年(1723),贈禮部尚書。雍正八年(1730),入祀賢良祠乾隆帝即位,加贈太子太傅
本    名
勵杜訥
別    名
杜訥
近公、澹園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直隸靜海(天津市靜海縣)
出生日期
1628年
逝世日期
1703年
主要作品
《杜喬堂集》3卷
主要成就
入祀賢良祠
諡    號
文恪

勵杜訥個人經歷

以杜姓補諸生。康熙二年(1663),纂修《世祖實錄》,選取善書之士,杜訥考試第一,赴館繕錄。書成敍勞,授福建福寧州州同,命留直南書房,食六品俸。
康熙十九年(1680),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奏請恢復勵姓。康熙帝方閲通鑑綱目,杜訥與學士張英侍,閲竟,杜訥請以御批宣示史館,下禮部翰林院會議,如所請。
康熙二十七年(1688),遷贊善
康熙二十九年(1690),遷侍講,改光祿寺少卿
康熙三十六年(1697),遷通政司參議
康熙三十七年(1698),遷太僕寺卿,再遷宗人府府丞
康熙三十九年(1700),遷左副都御史。疏言:“督撫大吏,朝廷畀以百餘城吏治、數千里民生,責任至重;若託詞鎮靜,漸成悠忽,不過以期會簿書忝封疆之寄。請敕各督撫年終匯奏若何察吏安民、興利除弊,以備清覽;不實,則治以欺罔之罪:庶時時警勉,不敢優遊草率,貽誤地方。藩司專掌錢穀,臬司專掌刑名,州縣之錢糧有無虧空,定案之爰書有無駁審,詳實並列,則藩臬之優劣亦無遁情。”議如所請。又言:“提鎮保送將弁,時有騎射甚劣並年老之員,經特旨甄別。典戎要務,首在考察將弁,請敕部將各提鎮所屬引見不稱旨之員,匯冊呈覽,並定處分。”下詔所司飭行。
康熙四十二年(1703),擢刑部侍郎。卒。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駐蹕靜海,敕獎勵杜訥謹慎勤勞,親定諡號“文恪”,手書賜其家。雍正元年(1723),贈禮部尚書。雍正八年(1730),入祀賢良祠乾隆帝即位,加贈太子太傅 [1] 

勵杜訥人物評價

清史稿》:杜訥學行醇粹,直禁廷二十餘年,無纖芥過失。方藹(葉方藹)、荃(沈荃勵)、杜訥以文學直內廷,其結主知,尤在於廉謙。 [1] 

勵杜訥書法成就

勵杜訥尤精楷書,以典重工緻的館閣體見長,並能作擘窠大字,用筆圓渾,結體疏朗,氣韻靈動。據稱,勵杜訥在朝廷選拔善書之士的考試中被錄取後,正值宮殿更換匾額,眾翰林奉敕書寫匾文,皆不如皇上意,只有勵杜訥所書被選中。勵杜訥曾經剪方寸紙100片,每片紙上寫同一個字,再將100片紙疊放在一起,字體大小、筆畫粗細以至結構精確到分毫不差,其功力可見一斑。
勵杜訥書法揚名海內,主要在於他是康熙時代館閣體的巔峯人物和傑出代表,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館閣體只是勵杜訥書法的一種面貌,他以這種莊重博大的楷書和榜書獲得朝野讚賞。同時,他又以信筆揮灑的行書體現了個性。現藏天津博物館的《行書范仲淹五言古詩軸》,寬約二尺,他的這種個性從此行書軸可見一斑。筆腕渾灑自如,字體沉着而飛動,意度翩翩,道勁蒼涼,風格在顏、趙之間,時出古人之外。 [2] 

勵杜訥家族成員

子:勵廷儀,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傅,卒諡文恭。
孫:勵宗萬,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官至光祿寺卿
曾孫:勵守謙,嘉慶十年(1805)進士,官至編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