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功能性滅絕

鎖定
功能性滅絕(英:Functional extinction/ Functionally extinct)是生物學術語,指某個或某類生物在自然條件下,種羣數量減少到無法維持繁衍的狀態;換言之,功能性滅絕指某物種在宏觀上已經滅絕,但尚未確認最後的個體已經死亡的狀態。功能性滅絕是物種滅絕的前兆,當一個物種停止繁殖後,最終滅絕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功能性滅絕的物種被稱作“殭屍物種”,其殘存的最後若干個體被稱作“活着的死者”,即無法產生後代而不可避免地使種羣走向滅絕,甚至連其自身也無法維持生存。
對應 IUCN 瀕危等級,功能性滅絕的物種均為極危(CR),而極危物種不一定功能性滅絕,功能性滅絕的物種比一般的極危物種更接近滅絕,是介於極危和滅絕之間的“準滅絕”。相對於直接宣告某物種滅絕,功能性滅絕是一個更加客觀的描述,更能真實地反映某物種的現狀。較為知名的功能性滅絕物種有斑鱉白鱀豚北白犀和野生華南虎,其中 3 種與中國關係密切。導致物種功能性滅絕的因素包括氣候或環境變化,人類捕殺,人類佔據、破壞其生境等。
2006 年多國學者在長江發起大規模的科考行動結束後,宣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該術語自此廣為人知。
中    文
功能性滅絕
英    文
Functional extinction, Functionally extinct
應用範疇
保護生物學生態學
通俗定義
某物種已無法維持繁衍,種羣不再延續,
自定義
但最後的個體尚未確認死亡。
代表物種
斑鱉(3 只 ?),白鱀豚(?)

功能性滅絕概念界定

IUCN 對“滅絕”做了嚴格的定義:當有充足的理由確定某物種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時,方可認為這個物種已經滅絕;但大多數野生動物最後的個體,人們實際上很難知悉,所以 IUCN 對判斷物種滅絕的標準又作了進一步説明:在某物種的全部歷史分佈區域內進行一系列的徹底考察後,未發現任何個體,便可認為這個物種已經滅絕;考察應涵蓋該物種所有已知或可能的棲息地,並且系列考察所經歷的時間跨度應超過一個物種的生命週期 [1]  (習慣上統一定為 50 年)。
所謂“功能性滅絕”,一般是指:雖然理論上仍不排除有少量活體存在,但殘存種羣中已經沒有能夠繁殖的個體,抑或由於數量過於稀少,已低於一種生物存在和繁衍的最低限度,最終滅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功能性滅絕是從物種種羣的功能層面,對其生存狀況所下的一個定義,表明某物種在自然狀態下喪失了繁衍功能和生態功能,隨時可能滅絕。相比基於數量概念的“滅絕”定義,該定義的判斷標準更容易掌握,對物種生存狀況的描述也更為客觀準確。在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裏,某物種如未真正確定最後的個體已經死亡,一般不會評估為滅絕(EX),而是暫定為極危(CR)。之所以要如此慎重,是因為一旦宣佈功能性滅絕,基本表示針對這一物種採取的保護行動已全部失敗,並要根據情況,停止或部分停止針對性的保護措施。若一個物種在某區域的生態系統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可能還需引入生態位類似的物種以替代其作用。
判斷某種或某類生物是否已功能性滅絕,可驗看其是否達到以下狀況:
  • 1. 不再有最近觀察紀錄,關於其存在的報告已停止出現 [2] 
  • 2. 在生態系統已無法維持有意義的功能;當某物種的數量衰減到一定程度後,將不足以承擔其生態功能,無法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
  • 3. 族羣大小已不再改變,其中已沒有能繁育後代的個體,或其族羣過小,以致無法避免近親交配遺傳漂變;例如昆士蘭南港地區的牡蠣,在自然界已無法形成可持續繁衍的種羣,因此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若某物種高度依賴近親繁殖,造成遺傳多樣性降低,威脅到未來的生存能力,也可認為該物種已功能性滅絕。
導致物種功能性滅絕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氣候或環境變化,自然或人為災害,飲食資源缺失,外來物種入侵,自身遺傳缺陷,疾病,人類捕殺,棲息地被人類侵佔、割裂、干擾、破壞、污染等。
1993年宣告功能性滅絕的長江白鱘,被認為在2005-2010年間滅絕 1993年宣告功能性滅絕的長江白鱘,被認為在2005-2010年間滅絕 [3]
從某種程度上説,功能性滅絕很可能就意味着滅絕——種羣規模不足以自我維持繁衍的生物,往往只能苟延殘喘,任憑種羣一步步衰落、消亡,存世個體越來越少,繼而找不到合適的配偶,無法生育後代,最後徹底絕滅。功能性滅絕是實際滅絕的先兆,而實際滅絕幾乎是篤定的結局,但在人類的及時搶救下,也有成功挽回的例子,如歐洲野牛麋鹿亞洲獅朱䴉等。
有關功能性滅絕最著名的事例,是中國長江水系獨有的淡水海豚——被稱作“長江女神”的白鱀豚。1980 年代初,長江約有 400 頭白鱀豚;1990 年代初,鋭減至 100 頭左右;1997 年僅觀測到 13 頭;1999 年據信已不足 5 頭;2002 年被人工飼養 22.5 年的白鱀豚“淇淇”死亡後,再無任何確鑿的白鱀豚活體紀錄;2006 年多國學者組成的考察團沿長江開展長達 38 天的搜尋,最終一無所獲,宣告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白鱀豚就此成為第一個受人類活動影響而走向滅亡的鯨類動物 [4] 

功能性滅絕物種名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