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

鎖定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是指東晉元興元年(402年)至義熙十一年( 415年),劉裕先後剿滅南方各大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南方,重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戰爭。歷時十三年,結束東晉中央羸弱,豪強士族時常割據作亂的局面,使南方真正得以穩定下來,自劉裕統一南方後一直到南梁侯景之亂爆發的中間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南方一直相對穩定,未發生過較大的動亂,為南方的經濟生產開發作出了貢獻。
名    稱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
發生時間
402年 至 415年
主要指揮官
劉裕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歷史背景

東晉自偏安以來,皇權旁落,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加上世族對寒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始終動盪不安,不少實力派世族先後舉兵意圖叛變,奪取政權。先後爆發“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孫恩之亂”,“桓玄之亂”等。同時一些野心士族勢力往往宣稱以北伐中原為己任,企圖建立起自己的根基。東晉朝重要地區往往用這些大族作鎮將,因而形成地方藩鎮坐大的局面。東晉前期士族庾亮庾翼兄弟相繼鎮守武昌,曾一度佔有了東晉朝重要領土的一半,庾翼臨死,讓他的兒子繼任,開藩鎮世襲的惡例,後桓氏又長期割據長江上游軍事重鎮荊州等等。謝安死後,司馬道子父子當權,貪污奢侈,政治敗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此時帝室與大族間也展開權力的爭奪。398年,京口鎮將王恭聯絡藩鎮殷仲堪、桓玄、庾楷等起兵反帝室。王恭被殺,藩鎮推桓温的兒子江州刺史桓玄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公元399年,孫恩從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 [1]  在東晉朝全力攻擊孫恩的時候,桓玄乘機吞併上游諸藩鎮,元興元年(402),桓玄舉兵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東晉崩潰。而此時一個出身寒門庶族在征討孫恩之戰中有重大功績的劉裕開始崛起。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過程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平定孫恩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三月,桓玄消滅司馬道子父子的勢力,執掌朝政,孫恩乘時再度來攻,大概因為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當了一名參軍。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鋭,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因討亂有功,劉裕被封為建武將軍,領下邳太守。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大量孫恩部眾墮海或墮崖,令孫恩狼狽登船逃走,迫使其投海而死。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平定桓玄

桓玄奪權後,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於劉裕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
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對其夫説:「劉裕行止有龍勢虎志,看問題不同凡響,不會久居人下,宜儘早除之。」桓玄卻説:「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殺他?等關隴平定,再作計議。」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圖謀桓玄了。他約何無忌、劉毅等人於廣陵(今江蘇揚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京囗、建康四處舉事,剋期齊發。
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餘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桓修。劉毅也於廣陵得手,誅桓修之弟桓弘。接着,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
桓玄先派吳甫之及皇甫敷抵抗劉裕,劉裕先於江乘殺吳甫之,至江乘以南的羅落橋時奮力作戰,又殺皇甫敷,繼續進攻。三月己未日(3月28日),劉裕進攻覆舟山,並命弱兵登山,持着旗幟分道而行,營造四周皆有士兵,數量很多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軍大多是北府軍出身,面對劉裕都沒有鬥志,劉裕於是與諸軍進攻,順利以火攻擊潰桓玄守軍,而桓玄亦棄城西逃。
劉裕於三月壬戌日(3月31日)獲王謐等人推舉為使持節、都督揚兗八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徐州刺史。不久其又奉武陵王司馬遵承製總百官行事。劉裕在進建康城後派諸將追擊桓玄,終於當年六月誅殺了桓玄,晉安帝江陵復位。然而,桓氏勢力仍在荊州盤據,並反攻江陵,直至義熙元年(405年)才再收復江陵,驅逐當地桓氏勢力,並自江陵迎晉安帝回建康,不久劉裕還鎮丹徒。
義熙二年(406年),劉裕因功受封為豫章郡公。義熙四年正月(407年),因上年年末揚州刺史、錄尚書事王謐去世,劉裕聽從劉穆之勸言入朝議繼任人選,終獲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權。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平定盧循

孫恩死後,餘眾推盧循為首領,被劉裕追擊,泛海逃走。404年,盧循攻陷廣州,而後又侵擾交州。劉裕滅桓氏後,又於409年,劉裕攻滅南燕,收復青州盧循徐道覆趁劉裕領兵在外,於義熙六年(410年)起兵,進攻江州。當時朝廷急徵劉裕,而當時劉裕剛滅南燕,收到詔書就撤還建康。劉裕至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時知江州刺史何無忌已戰死,於是加速回防建康,並於四月趕至。五月,豫州刺史劉毅大敗於盧循,盧循繼續東下,而劉裕當時就招募兵眾,修治石頭城並於當地聚兵。不過,由於劉裕急急南返,士卒多有傷病,而建康兵力亦不過千人,面對有十多萬人的盧循大軍顯得實力懸殊,然而劉裕堅決不肯接受諸葛長民及孟昶奉安帝北歸廣陵避敵的建議,決意死戰。
盧循軍到後停駐蔡洲(今江蘇江寧縣西南江中),劉裕就以木柵阻斷石頭城及淮口,修治越城(今江寧縣南)並建查浦、藥園、廷尉三個堡壘,分兵戍守以御盧循,盧循曾分疑兵進攻白石及查浦,自率大軍進攻丹陽郡,但都沒有取勝,而且在各縣中都無法搶掠到物資,被逼於七月退兵江州。同年十月,劉裕率劉藩、檀韶劉敬宣等人進攻盧循,並於十二月以火攻擊敗盧循船隊。盧循敗後試圖於左裏(今鄱陽湖口)擋住劉裕,但劉裕率軍奮戰,盧循軍無法阻擋而大敗,盧循因而南逃廣州。劉裕早於盧循撤出蔡洲後就已派了孫處沈田子經海路攻佔了盧循根據地番禺,盧循敗逃廣州後於義熙七年(411年)又於廣州敗於沈田子等人,終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所殺。411年,劉裕大軍收復廣州。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征討劉毅

劉裕於義熙七年(411年)班師回到建康,受太尉中書監職位。次年(412年)四月,朝廷以劉毅為荊州刺史。此時,劉毅還割據着豫州、江州,都督荊寧秦雍四州及司州之河東河南廣平、揚州之義城四郡諸軍事,雄兵一方,其弟劉藩同時還佔據着兗州,勢力範圍包括長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區。而劉毅自以能力不亞於劉裕,甚不服在劉裕以下,他表面上擁戴劉裕,內心卻極度妒恨,劉裕雖每每以寬柔隨順他,但劉毅驕縱跋扈越加嚴重 [2]  ,多次阻擾劉裕推行政令和佈置人事。並打算擴充自己勢力,伺機打垮劉裕。 [3]  他亦得朝中有名望人士歸心交結,故此遷鎮荊州時就將大部分豫州府屬及江州的軍隊都帶去荊州,到任後又重新調度荊州郡縣首長,更以患病為由請堂弟劉藩去做他副手。劉裕知其有異心,於是假意答允其請求。但就乘劉藩自兗州治所廣陵入朝時就指稱他與謝混圖謀不軌,便上書奏報朝廷將二人賜死。接着劉裕就親自率軍自建康出發討伐劉毅。劉裕命王弘、王鎮惡、蒯恩等率兵進至豫章口,包抄江陵,切斷劉毅其他部首的前來江陵的援兵之路,並在江津燒燬舟船而向前挺進。劉毅參軍朱顯之與劉裕前鋒大將王鎮惡相遇,率領所屬一千人奔赴江陵保護劉毅。王鎮惡等攻克江陵外城,劉毅固守內城,精鋭士卒尚有數千人,兩軍一直戰至太陽西斜。王鎮惡將劉裕招撫城內士兵和百姓的書信送進城內以示眾人,劉毅惱怒,不開啓書信且將其書信焚燒。劉毅一邊督促自己親信的援軍到來,一邊督促士卒死戰。眾士卒知道劉裕已到,無不失去鬥志。天色已暮,劉裕命王鎮惡焚燒四周城門,齊力攻打,劉毅部眾便紛紛逃散。劉毅從北門出城單騎而逃,在離江陵二十里處的牛牧寺自縊身亡。 [4]  劉裕隨後率軍攻克江陵,誅殺了劉毅親信郗僧施,隨後又逐步消滅了劉毅的殘餘勢力,吞併豫州,江州。劉裕到江陵後,鑑於江州、荊州凋敝殘破,法令殘缺不全,百姓疲憊匱乏,為賦税勞役所困,難以為生。下令減免税役,並推廣到全國,同時對未作軍用的州郡縣的屯田、池塘、邊塞之税,一律免除。對於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徵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攻滅西蜀

義熙元年(405年)譙縱攻陷成都,譙縱稱成都王,割據益州的巴蜀之地,建立西蜀。消滅劉毅後,劉裕又圖伐蜀。劉裕在412年底發動晉滅譙蜀之戰,當年十二月,劉裕以西陽太守朱齡石益州刺史,率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劉鍾,起兵2萬攻西蜀。出發前,劉裕與朱齡石根據前次劉敬宣走內水相持失敗的教訓,認為譙蜀鑑於上一次劉敬宣伐蜀是從內水攻蜀,必會猜度晉軍這次想由外水進攻,然而因想出其不意,仍然從內水進攻。故此認為譙蜀應當會置重兵在涪城(今四川綿陽市涪城區),於是決定晉軍主力這次要從外水進軍成都,以疑兵出內水。為免軍情外泄,劉裕特別將一封密函交給齡石,示意到白帝時才能打開,故此大軍自江陵出發後一直都不知循何道進軍,譙蜀亦無從以晉軍勢態察知劉裕的圖謀。至白帝時,朱齡石公佈密函:“大軍一律經外水攻向成都,臧熹、朱林在中水攻取廣漢,命弱兵搭乘十多艘高艦由內水兵向黃虎。”此後朱齡石就率大軍加快速度行軍。而譙蜀果如劉裕所想,設主力防備內水,命譙道福在涪城駐以重兵,別遣侯暉及譙詵領萬餘屯彭模(今四川彭山縣南),依水兩岸建城壘作防禦。劉裕納劉鍾之計,斬侯暉,大敗譙軍,攻入成都.譙縱自縊而亡,西蜀亦亡。巴蜀地區再入南方版圖。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征討司馬休之

義熙八年(412年)劉裕征討劉毅時,晉宗室司馬休之佔據荊、揚,繼續接替荊州刺史,擁兵自重,由於先前就長期經營荊州,頗得當地人心。東晉荊、揚二州,地廣兵強,又是建康門户,往往是野心門閥作亂的大本營,對中央形成巨大威脅,這不得不讓劉裕有吞併荊、揚的雄心。義熙十年(414年),司馬休之之子司馬文思在建康招集輕俠,令劉裕十分厭惡,後司馬文思欲謀殺劉裕,被劉裕發覺,劉裕將文思交給司馬休之,讓他處置,實質就是要司馬休之將其處死。然而,司馬休之並沒有殺文思,只是上表廢掉文思的譙王爵位,並寫信向劉裕道歉。這舉動令劉裕對其大感不滿,立刻就命江州刺史孟懷玉戒備。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收殺司馬休之在建康的次子司馬文寶及侄兒司馬文祖,並出兵討伐司馬休之,自加黃鉞,領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則上表劉裕罪狀,派兵抵抗;當時雍州刺史魯宗之自感不被劉裕所容,故與司馬休之聯結,合兵反擊劉裕。劉裕前鋒徐逵之初戰敗於魯軌,眾將除蒯恩外皆戰死,劉裕大怒。然而當他到時,魯軌及司馬文思率軍在懸岸峭壁上列陣,令劉裕難以登岸,劉裕與部將胡藩率兵冒險攀登,司馬文思等竟不能抵擋,劉裕就乘對方後撤的機會登岸進攻,終擊潰司馬休之的軍隊,義熙十一年( 415年)四月,劉裕擊敗司馬休之四萬軍隊,攻克江陵,直搗襄陽,荊、揚二州盡被劉裕吞併,司馬休之及魯宗之北投後秦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結果

劉裕先後於402年平定孫恩,405年滅桓楚,411年擊潰盧循,收復嶺南,412年攻破江陵,殺割據者劉毅。413年,滅西蜀,收復巴蜀,殺割據者譙縱。415年攻克襄陽,收復荊、揚二州,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同時,劉裕實行土斷,加強中央集權,自此南方歸為統一,東晉國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評價

劉裕雕像 劉裕雕像
劉裕統一南方之戰,結束了東晉中央羸弱,豪強士族割據的局面,鞏固了中央集權,是劉宋王朝的立國之戰。同時,它使內亂不穩多年的南方安定下來,對促進南方經濟生產開發起着重大作用。自劉裕統一南方一直到南梁末年的侯景之亂的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南方基本相對穩定,未發生過大的影響生產的動亂。同時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尚未漢化,對南方虎視眈眈,而當時主要的漢族政權東晉自司馬道子當政後上層統治的士族腐朽不堪,國力日趨衰退,隨時有被“五胡”吞併的危險,劉裕統一南方建立一個強大穩定的政權對悍衞和延續華夏文明有重大貢獻,其歷史功績不容磨滅。
范文瀾:“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 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 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落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併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5] 
何去非:“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靈寶於舊楚,定劉毅於荊豫,滅南燕於二齊,克譙縱於庸蜀,殄盧循於交廣,西執姚泓而滅後秦,蓋舉無遺策而天下憚服矣。北方之寇,獨關東之拓跋,隴北之赫連耳。方其入關,魏人雖強,不敢南指西顧以議其後。”
參考資料
  • 1.    《南史.卷一 宋本紀上第一》初為冠軍孫無終司馬。晉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賊孫恩作亂於會稽,朝廷遣衞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東討。牢之請帝參府軍事,命與數十人覘賊,遇賊眾數千,帝便與戰,所將人多死,而帝奮長刀,所殺傷甚眾。牢之子敬宣,疑帝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遂平山陰,恩遁入海。
  • 2.    《晉書.劉毅傳》:“毅剛猛沈斷,而專肆很愎,與劉裕協成大業,而功居其次,深自矜伐,不相推伏。及居方岳,常怏怏不得志,裕每柔而順之。毅驕縱滋甚”
  • 3.    《晉書.劉毅傳》:“故欲擅其威強,伺隙圖裕”
  • 4.    《晉書.劉毅傳》:“劉裕自率眾討毅,命王弘、王鎮惡、蒯恩等率軍至豫章口,於江津燔舟而進。毅參軍朱顯之逢鎮惡,以所統千人赴毅。鎮惡等攻陷外城,毅守內城,精鋭尚數千人,戰至日昃,鎮惡以裕書示城內,毅怒,不發書而焚之。毅冀有外救,督士卒力戰。眾知裕至,莫有鬥心。既暮,鎮惡焚諸門,齊力攻之,毅眾乃散,毅自北門單騎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縊。”
  • 5.    范文瀾、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第五章 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發展時期——東晉和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