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繼盛

(太平天國秘書監)

鎖定
劉繼盛(1822年~1864年),原名達忠,字贊宸,號利川,興國州永章裏(今陽新縣太子區大王鄉)上劉村人。
本    名
劉繼盛
別    名
原名達忠
贊宸
利川
所處時代
太平天國時期
出生地
湖北省陽新縣大王鎮
出生日期
1822年
逝世日期
1864年

劉繼盛人物檔案

【人物姓名】:劉繼盛
【字號又名】:原名達忠,字贊宸,號利川
【性別】:男
【民族】:漢
【朝代】:太平天國清朝(1822年-1864年)】
【籍貫】:湖北陽新
【分類號】:k827
【主題】:文化
【資料來源】:湖北省志人物誌稿

劉繼盛人物生平

幼年入塾,因家貧輟學,習裁縫。後拜名塾門下,刻苦攻讀,博覽經史,嘗以劉基自命。17歲應縣試,因主考官刁難,未取,憤然對天起誓:“劉某再不跨進這個門檻!”有人勸其重試,答曰:“我,明之劉基也,豈為胡元所用哉1”18歲時,以設帳授徒餬口。 1854年秋,洪秀全開科取士,時劉在大冶磊山教書,聞之欣然赴試。在《時務策》、《制藝》、《詩賦》三試中,均獲第一,被拔為狀元,興國州同科及第者300餘人。天王在行宮賜宴,召劉談論軍政大事,劉分析時局,陳述政見,言多中肯。天王大喜,賜以彩轎華蓋和錦衣侍衞,遊街三日,觀眾如雲。隨後,天王經常召見議事。
一日,天王問“我以大義起兵,為何所到城池,尚多抗拒?”劉答:“滿清入關已久,人民已忘亡國之痛。大王舉義,智者稱為弔民伐罪,愚者則認為犯上作亂。應深入民間宣傳,曉以大義,人心自然歸順。天王即委派300餘名新學士分赴各州府縣宣傳革命,果然義軍所至,大都歸服。天王還在武昌高築壇台,劉登台演講“驅逐滿夷,重興漢祚,”呼籲“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辮髮,着胡裝”聽眾動容。於是四方逃散之民,寸目率回鄉舉義,抗擊清軍。
劉繼盛曾任,太平天國秘書監,總理法制、文牘、令錢。和喬彥才、劉盛培等以唐朝試典為依據,制訂天朝考試製度。將文、武兩科學位統改為“士”。秀才為秀士,補廩生為俊士,拔貢為傑士,舉人為博士(後改為約士),進士為達士,翰林為國士,武科則稱英士、猛士、壯士、威士等。為紀念太平軍中的殉難將士,劉繼盛曾與劉盛培合撰題為“英俊歸真”悼文。太平軍失利,傳劉繼盛吞金自殺。族人赴金陵尋其遺骨(或雲衣冠)歸葬於羅家園山上。遺著被收入《劉狀元文集》。
很早以前,就聽説陽新縣出了一位太平天國首科狀元劉繼盛。2008年8月22日,一個難得的天氣涼爽的日子,記者帶着對歷史人物的景仰之情,踏上了尋訪的征程。 [1] 

劉繼盛探訪天國狀元故里

尋覓了幾個村莊,我們終於在大王鎮上劉村找到了劉繼盛的故里。這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村落,當我們走進古村一棟七重的老屋時,才深切體會到了古村昔日的榮耀。大門之上,有一塊當年劉繼盛親筆書寫的“黎光繞閣”石匾。在老屋正廳之上,還懸掛着一塊巨大的木匾,上書“天國狀元”,黑色的匾額顯得分外凝重。據説,原來的舊匾額在文革中被毀壞了,這塊是其後人重新按原樣仿製的。
據説,劉繼盛常以劉伯温自稱,是個很有抱負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此後劉繼盛就四處教書。
1854年秋,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決定為天朝開科取士,招收天下人才,為天國所用。當時,劉繼盛正在大冶的磊山教書,聽説之後便欣然趕去赴試。隨後,他在《時務策》、《制藝》、《詩賦》三場考試中,均獲得第一名,之後便被選拔為太平天國首科狀元。當時,興國州同科考中者300餘人。
天王洪秀全十分欣賞劉繼盛的才華,多次對他予以賞賜,並在天王行宮賜宴,和他一起探討軍政大事,他的很多見解都得到了天王的賞識。劉分析時局,陳述政見,言多中肯。天王大喜,賜以彩轎華蓋和錦衣侍衞,遊街三日,觀眾如雲。隨後,天王經常召見他議事。
一日,天王問劉繼盛,“我以大義起兵,為何所到城池,尚多抗拒?”劉答:“滿清入關已久,人民已忘亡國之痛。天王舉義,智者稱為弔民伐罪,愚者則認為犯上作亂。應深入民間宣傳,曉以大義,人心自然歸順。”
原來,在起義期間,洪秀全率領的起義軍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得不到人們的支持,更多的反而是抗拒。劉繼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後,得到了天王的支持,天王委派了300多名新學士分赴各地宣傳革命,果然在這之後很多人都歸服了。天王還在武昌高築壇台,劉繼盛登台演講“驅逐滿夷,重興漢祚”,呼籲“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辮髮,着胡裝”。聽眾動容,奔走相告。原四方逃散的人們都回鄉舉義,抗擊清軍。
傳説,劉繼盛考上“天國狀元”後,清政府追查其人來歷,發現劉繼盛是因當年的主考官故意刁難而未考入仕途為朝廷效力後,便將當年刁難他的主考官處以極刑,以警示後來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