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經南

鎖定
劉經南,男,漢族,1943年7月1日出生於重慶,湖南長沙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地測量與衞星導航專家,北斗/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技術應用和工程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3] 
1967年,劉經南本科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68年至1979年,擔任湖南煤炭地質勘探公司物測隊技術員、助理工程師;1979年至1982年,在武漢測繪學院學習大地測量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82年至1986年,擔任湘潭礦業學院講師;1986年至1991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講師;1992年至1993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系副主任、地學空間測量與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93年至1995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測量工程學院衞星測量所所長;1995年,擔任德國應用大地測量研究所訪問學者;1995年至1997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學測量工程學院院長;1997年至2000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至2003年,擔任武漢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2003年至200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黨委常委;2008年,擔任武漢大學衞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至2018年,擔任崑山杜克大學校長 [3-4]  [14] 
劉經南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及應用研究與教學工作 [1] 
中文名
劉經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市
出生日期
1943年7月1日
畢業院校
武漢測繪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經南人物經歷

1943年7月1日,劉經南出生於重慶,湖南長沙人。
1959年至1962年,在長沙市明德中學學習,普通高中畢業。
1962年9月至1967年7月,在武漢測繪學院學習天文大地測量專業,大學本科畢業。
1968年7月至1979年9月,擔任湖南煤炭地質勘探公司物測隊技術員、助理工程師。
1979年9月至1982年9月,在武漢測繪學院學習大地測量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1982年9月至1986年10月,擔任湘潭礦業學院講師。
1986年11月至1991年12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講師。
1992年1月至1993年12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系副主任、地學空間測量與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93年12月至1995年8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測量工程學院衞星測量所所長。
1995年6月至1995年9月,擔任德國應用大地測量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5年9月至1997年2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學測量工程學院院長。
1997年2月至2000年8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1999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2000年8月至2003年7月,擔任武漢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2003年7月至2008年11月,擔任武漢大學校長、黨委常委。
2012年9月至2018年8月,擔任崑山杜克大學校長 [3-4]  [14] 
2022年11月,擔任湖南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空間信息工程學院特聘兼職教授。 [17] 
劉經南

劉經南主要成就

劉經南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在理論研究方面,劉經南建立了系統的衞星導航定位理論與技術體系,研製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衞星導航定位數據處理與分析軟件,在中國衞星衞星導航定位領域實現了多個“第一”,攻克了北斗衞星系統的多個關鍵問題,建立了亞太地區首個北斗高精度國際分析中心,實現了中國北斗異構星座高精度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自主掌控。
在工程應用方面,劉經南建立了中國首個衞星導航定位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總體設計了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負責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無人值守連續自動運行的大壩GPS自動監測系統,為1998年長江抗洪科學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湖北省建立了中國國內首個省級區域的北斗地基增強系統。
在產學研方面,劉經南創建的武漢大學衞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已成為國際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服務組織(IGS)三大數據與分析中心之一,帶領團隊研發了湖北首顆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多模多頻高精度芯片,也是中國首顆40納米消費類北斗導航定位芯片,並在此基礎上繼續設計模塊、板卡、高精度接收機及基準站網應用平台 [1] 
  • 學術論文
截至2019年9月,劉經南發表論文150餘篇 [6] 
  • 科研獲獎
據2022年7月武漢大學網站顯示,劉經南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獎勵30餘項 [1] 
時間
獲獎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8年
衞星網與地面網聯合平差以及在西北衞星定位網中的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
1999年
青藏高原地殼運動與形變的GPS研究
中國測繪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獎
2001年
國家高精度GPS網的部測方案、施測技術和數據處理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2002年
青藏高原地殼運動的GPS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05年
深圳市連續運行衞星定位服務系統
中國測繪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獎
2019年
國產衞星準實時釐米級精密定軌系統及其重大工程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4] 

劉經南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19年9月,劉經南指導的在讀博士、碩士生有40多名 [6] 
  • 講座報告
2019年9月28日下午,劉經南在湖南科技大學立德樓A附樓五樓報告廳開展了以“自然智能與人工智能的若干思考”為主題的講座 [6] 
2021年6月10日下午,由武漢市通信管理局、市科學技術協會、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武漢教育電視台聯合主辦的科普進校園活動走進武漢市第一中學,劉經南作了《北斗就在你身邊》為主題的科普講座 [10] 
  • 寄語學生
劉經南認為,大學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善於抓住機遇,這就要提高自己創新的能力和抓住機遇的眼光和視野。同時還要有定力,不為紛繁複雜的社會所擾,不受金錢物質和功利的誘惑。只有這樣,才能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 [8] 
  • 辦學理念
劉經南任武漢大學分管科研、研究生等工作的副校長期間,提出了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的辦學理念 [11] 
  • 講授課程
劉經南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本科新生講授“測繪學概論”課程 [12] 
  • 教學成果獎
劉經南參與完成的“大地測量專業改造系統工程”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1] 

劉經南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9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
2020年6月
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2022年9月
2022年衞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
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 [16] 

劉經南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機構
職務
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
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
代表
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
湖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代表
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
委員 [4] 
2017年12月
決策諮詢顧問 [13] 
2022年9月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區塊鏈產業研究所
首席科學家 [15] 

國家衞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主任

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組織
協調成員

中國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專家委員會
委員 [1] 

常務理事

美國《GPS WORLD》雜誌
編委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雙跨院士 [3] 

劉經南個人生活

  • 陰差陽錯的大學生活
劉經南對生物很感興趣,躊躇滿志的他在考大學時報的第一志願是北京大學生物工程專業,但是由於家庭出身,他的人生軌跡在這裏拐了個小小的彎,劉經南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是黃埔軍校的學員,解放後,兩位老人最終一個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一個選擇了中國國民黨,填寫大學志願時,劉經南老老實實地填了有台灣關係,這一讓當時許多人避之不及的海外關係,使他的錄取變得尤為艱難,他的錄取檔案中加蓋了一個章:此生不宜錄取一類院校 [9] 

劉經南人物評價

劉經南在大地測量座標系理論、北斗衞星導航定位技術、軟件開發和重大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是中國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工程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4]  。(武漢大學評)
劉經南謙虛謹慎,勤勉務實,總習慣於用“做”、用實實在在的貢獻來證明一切 [5]  。(《湖北招生考試雜誌社》評)
劉經南為衞星導航定位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7] (武漢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建成評)
為人樂觀隨和、做事卻堅定執着的劉經南一直有着這樣的人生信念:“言力所能及之言、做力所難及之事、思力所不及之思”,從這三句話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充滿自信但是又不説大話,保持着平實、謙虛和謹慎的劉經南;能看到一個喜歡挑戰自我,骨子裏透着一股衝勁、闖勁和韌勁的劉經南;更能看到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對工作生活充滿激情的劉經南。劉經南性格中的隨和與樂觀讓他在艱苦的日子裏也保持了一顆平常的心,而骨子裏的堅定和執着又讓他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理想邁進 [9] (《中國研究生》評)

劉經南社會影響

  • 兩次設立獎學金
劉經南在擔任崑山杜克大學校長期間,捐出105萬元設立“大任獎學金”;2021年1月,將其獲得的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獎金200萬元悉數捐出,設立武漢大學“珞珈英才創新獎學金”,以獎勵武漢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科技領域創造、創新、創業,支持武漢大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7-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