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更另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肥料植物營養專家)

鎖定
劉更另(1929年2月15日—2010年6月30日),出生於湖南省桃源,土壤肥料植物營養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0] 
劉更另於1952年從武漢大學畢業;1959年獲得前蘇聯季米里亞節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之後回國在國農業科學院土壤室、肥料室工作,擔任副主任 [1]  ;1964年在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站土壤室工作,擔任站長、副主任;1970年在北京農業大學工作,擔任講師 [6]  ;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工作,擔任副所長;1980年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1983年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1984年擔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  ;2010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11] 
劉更另主要從事山區開發、南方紅壤和低產水稻田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山丘地區生態建設和農林牧業發展等研究 [16] 
中文名
劉更另
外文名
Liu Gengling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
出生日期
1929年2月15日
逝世日期
2010年6月30日
畢業院校
前蘇聯季米里亞節夫農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性    別

劉更另人物經歷

劉更另
劉更另(5張)
1929年2月15日,劉更另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
1944年,與朱鎔基在湘西山區國立第八中學高中部同窗兩年,抗戰後轉入湖南省立14中學,並於1947年畢業 [5] 
1948年8月,進入武漢大學農業化學專業學習;12月,被吸收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
1949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反飢餓、爭温飽的學生運動以及武漢大學的“保校保產”運動,直到武漢解放 [5] 
1952年9月,從武漢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在河南農事實驗場工作,擔任組長。
1955年9月,進入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農業科學專業學習。
1959年5月,從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畢業,獲得副博士,之後回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室、肥料室工作,擔任副主任 [1] 
1964年4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站土壤室工作,擔任站長、副主任 [14-15] 
1970年11月,在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工作,擔任講師。
1978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工作,擔任副所長。
1980年2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擔任副所長。
1983年2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擔任所長;6月,晉升為研究員 [6] 
1984年7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擔任副院長。
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90年2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擔任研究員。
1994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  ;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和環境工程學部常委、副主任。
2010年6月30日上午9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9] 

劉更另主要成就

劉更另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劉更另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解決了水稻坐秋問題,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的機理。種植綠肥,發展雙季稻,提高資源利用率。20世紀70年代首次研究出鉀肥提高綠肥田稻穀產量,創造性地提出晚稻超早稻的戰略措施和技術。20世紀80年代首次研究出硫酸鋅防治水稻僵苗,揭示了亞砷酸根在土壤中的化學行為,為改良砷毒田提供了理論與方法。20世紀90年代創造出水平淺溝、溝坑相連、分散蓄水的工程措施,解決了紅壤地區旱坡地季節性乾旱缺水問題,為發展林果業、草業,恢復植被做出了貢獻,在北方,首次研究出板栗專用肥、慄蘑人工栽培和產業化,經濟效益明顯。從1975年起,先後在中國主要農業區佈置一系列土壤肥料長期定位實驗,獲得大量科學資料 [3] 
劉更另先後在湖南祁縣農村實驗站工作28年,在冷水灘7年、在河北遷西14年,在北京密雲、湖南桃源山丘地區進行科學實驗,並考察了武陵山、五嶺山、羅霄山、峨眉山、燕山、太行山、長白山、天山、阿爾泰山等山脈 [4]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5年
紅壤稻田持續高產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 


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6] 

劉更另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11年5月,劉更另先後培養了2名博士後、16名博士、11名碩士 [5] 
  • 基地建設
1986年起,在劉更另的倡導和主持下,中國建立了9個土壤肥力和肥料效應長期監測實驗基地,包括東北黑土(吉林公主嶺)、西北黃土(陝西楊凌)、新疆荒漠土(新疆烏魯木齊)、華北褐土(北京昌平)、中原潮土(河南鄭州)、四川紫色土(重慶北碚)、南方紅壤(湖南祁陽)、華南赤紅壤(廣東廣州)、高肥力水稻土(浙江杭州) [5]  [8] 

劉更另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4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2年
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
2009年6月
全國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

劉更另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5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審組成員
2006年8月

國家自然科學獎第三、四、五屆地學部評審組成員

國家科技進步獎農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常委

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


土壤學報》第五、六、七屆編委

中國農業科學》第21—27卷主編 [6] 

劉更另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劉更另,幼年原名劉賡麟,靠父母省衣縮食踏上了求學之路,他的父母分別在1946年和1949年撒手人寰 [5] 

劉更另人物評價

劉更另作為中國著名的土壤肥料和植物營養學家,學識豐富,思想開拓;治學嚴謹,勇於實踐。他非常重視在科學實驗的第一線工作,他對山區開發,對南方紅壤和低產水稻田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山丘區生態建設和農林牧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 (中國工程院評)
劉更另縱橫阡陌,翻山越嶺,滿懷堅定信念和火熱激情,用科學的力量改造一塊塊“鴨屎泥”,把惡土窮壤變成豐產良田。幾十年如一日,與低產田土相伴,不斷創新理論方法,用智慧的利劍破解一道道“疑難題”,為農業科學積累寶貴財富。他為中國山區開發、南方紅壤和低產水稻田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山丘地區生態建設和農林牧業發展作出了諸多貢獻 [5] (中國農業科學院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