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屋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下轄村)

鎖定
劉屋村,位於坪地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新香村、老圍村。始建於清代,劉姓先祖從廣東興寧遷移至此地定居而形成。以前大村叫屯梓村,分村時因村民都為劉姓而取名劉屋村。該村地處平原地帶,黃沙河、屯梓河從村西南面流過。現村於20世紀90年代末在村內另址重建。
中文名
劉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地理位置
坪地街道中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劉姓,早年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廣東興寧;清代從興寧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87人,其中男性44人,女性43人;80歲以上2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63人;海外留學1人。非户籍外來人口2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兼種龍眼、荔枝、甘蔗。1992年,村裏集體出資及村民集資蓋起第一棟廠房,引進一家港資企業。2002年,建起第二棟廠房,約4300平方米。引集體經濟以工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米果,清明節的茶果等。長深高速G25線、六聯路、龍崗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8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電話,90年代末期通互聯網。村內建有籃球場等體育設施。
村中存有《劉氏家譜》,於民國時期纂修。2006年5月參與制定《六聯居民公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40座。代表性民居有瑞田世居,建於清代,佔地面積約1440平方米;三堂兩橫四角樓,角樓高2層,當心間為劉氏宗祠;圍屋為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正門上方有“瑞田世居”匾額,有楹聯“天祿家聲遠;彭城世澤長”“漢室傳統天地久:彭城姓世日月長”。現整體保存情況一般,無人居住,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該村有劉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幹1995年,佔地面積1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叫天井佈局,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預;有黑額“劉氏宗祠”“彭城堂”“螽斯伢慶”“瓜蔚吉祥”“福履成之”。現仍作宗祠使用。每年中秋之際,劉姓族人去墓園祭組。每年春節在宗祠祭祀。該村有除夕夜洗“大吉水”的習俗。該村流傳着端午節不吃粽子的傳統。相傳,以前村裏端午節也和其他村子一樣包粽子吃。有一年的端午,有個村民種田回來後吃粽子,不慎被卡住噎死;此後劉屋村村民端午節再也不做粽子吃。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95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