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家莊子村

鎖定
劉家莊子村,位於濰蔣路與濰膠路交叉口西南角,北面靠明宗山,屬於濰坊市浮煙山經濟開發區管轄。其祖先是明朝嘉靖年間進士、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劉應節
中文名
劉家莊子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地理位置
北靠明宗山,浮煙山
面    積
560790 m²
政府駐地
濰坊市浮煙山經濟開發區
電話區號
0536
郵政編碼
2610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200餘人(2005年)
著名景點
劉應節墓,郭家園等
火車站
濰坊火車站
方    言
山東方言

劉家莊子村地理位置

濰坊市浮煙山經濟開發區管轄。s223濰蔣路與濰膠路交叉口西南角,北面靠明宗山,浮煙山,臨符山水庫。

劉家莊子村耕地人口

2005年有耕地面積837畝,村民300户,1200餘口人。

劉家莊子村經濟狀況

該村以農業為主。
但是村內人勤勞吃苦,自主創立了幾個企業,解決了周邊人民的勞動問題。有濰坊隆泰食品有限公司,濰坊恆昌紡織服裝公司等。

劉家莊子村村莊歷史

劉應節(1517~1591),字子和,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鄉試第一,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任户部廣東司主事,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他任山西按察司副使,1567年(隆慶元年)調任河南巡撫,1574年(萬曆二年)晉升南京工部尚書,第二年,又改任刑部尚書。因受錦衣衞首腦馮邦寧、首輔張居正等人排擠,遂上書求歸,1576年(萬曆四年)他回到家鄉。回鄉後,他出資修建了“麓台書院”,並親自講學,獎掖後進,十九年間培育英才無數。
據《劉氏家乘》載,劉應節的先祖為遼東鹹平人,屬宋金對峙時的金國屬地,金末曾任昭信校尉,後人呼之“劉昭信”。劉昭信之孫劉佺“從母完顏夫人(金國女真族人)渡河依外家來濰州,曾任濰州常平倉使”,從此在濰定居。由此可知這位劉應節家族濰縣始祖,是漢人與女真人的後代,劉應節的家族史可謂我國民族大融合歷史的又一個典型例證。
(1)文學成就
《濰縣誌稿》一書入選的劉應節家族成員有六人之多。其父劉潤,“雖隱於農商,而雅好史籍,尤精星數”,濰縣地方官倚為智囊團成員,在當地聲望卓著;其曾孫劉鳳毛,曾任廣西桂林通判,後辭官歸鄉,專致經史與星曆之學研究,卓有建樹;鳳毛子劉炲,“賦性嚴正,有急智,有卓識”,曾協助濰縣令周亮工守城抗清;鳳毛另一子劉芳聲,“生而穎異,過目成誦”,“及長,性倜儻,好任俠”,有慷慨大丈夫之風,崇禎皇帝死後,仍一心效忠明王朝,“聞福王南渡,從之,明亡,不知所終”;劉炲子以貴,康熙二十七年進士,官廣西蒼梧縣知縣,後告歸,杜門著述,著有《古本週易集解》、《析疑》、《初學正鵠》、《正命錄》、《萊州名賢志》、《滄嵐辨真文》、《藜乘集》等,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尤其是在易經研究方面卓然成家。
(2)教育
據《劉氏家乘》記載,劉應節家族詩書繼世,文風綿長,至清末計出進士、舉人十幾名,廩生、庠生不可勝數。近幾十年來,從村裏走出去的大學生不下數十人,光是研究生就有五人。
(3)旅遊
翻檢《濰縣誌》和《濰縣誌稿》等有關史料便不難發現,民國以前的濰縣城,曾留下與劉應節相關的遺蹟甚多。劉應節的宅居,在濰縣城內西門大街道北九曲巷西(劉氏家族原居於濰縣城南,明末清初遷居今浮煙山綜合開發區劉家莊子村);他和劉以貴的墓,在濰縣城區西南關外;明隆慶、萬曆年間為他建的總督坊、大司寇坊,在濰縣城西門裏;鄭板橋曾與郭家兄弟唱和其間、共賞修竹的郭家園,最早也是劉應節的園子,原稱南園,明嘉靖年間劉應節修建,天啓年間歸當朝吏部尚書、濰縣人郭尚友;濰縣許多廟宇壇社,也曾留下劉應節撰寫的題記、碑額。今天的劉家莊子人,九成以上是劉應節的後裔,多達1200餘口。據劉應節14世孫、現任村支部書記的劉洪河介紹,關於劉應節的遺蹟、遺物現已多不可尋,如萬曆皇帝為劉應節夫人壽誕御筆親題的“一品誥命夫人”匾額、戚繼光陪同巡視長城的“劉應節略邊圖”等均毀於文革期間,只有一塊劉應節之母的墓誌銘碑尚在村中存放,向後人們訴説着先人劉公的輝煌業績。
2012年該村村民出資,又對劉應節墓進行了修繕。
劉應節墓碑 劉應節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