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培桐

(著名環境學家(1916-1994))

鎖定
劉培桐,著名環境學家。河南省浚縣人,194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 [1] 
中文名
劉培桐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6年12月5日
出生地
河南省浚縣

劉培桐生平簡介

1916年12月5日,劉培桐出生於河南省浚縣
劉培桐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 劉培桐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
1940年,劉培桐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留校任西北師範史地系助教(因抗戰學校內遷陝西成立西北聯合大學)。
1941年,劉培桐調前中央研究院重慶北碚地理研究所聘任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土壤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參與完成了《漢中盆地地理考察報告》(土壤農業部分)、《漢渝公路中段暨渠江流域之土壤與土地利用》等、並發表多篇論文。
1946年後,劉培桐回到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積極開展自然地理學的實驗研究,建立土壤地理實驗室,使研究從定性描述不斷走向定量化論證。
1957—1959年,劉培桐赴原蘇聯莫斯科大學地理系,進修土壤地理學與景觀地球化學,為在中國開展化學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礎。
1959年12月—1963年,劉培桐回國後,主持中國第一個化學地理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1962年,在全國陸地水文會議上,他指出:根據地表水化學變化規律的研究,應注意由於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地表水環境污染的防治問題;1963年,提出了“關於在中國開展化學地理研究的幾點意見”;曾以內蒙古涼城縣岱海盆地開展典型研究,並發表了“岱海盆地的水化學地理特徵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意義”、“岱海盆地的水化學地理”。
1972年—1977年,劉培桐主持北師大地理系環境科學和環境與癌方面的研究工作。當時中國最先開展對“官廳水庫水源保護研究”及“北京西郊環境污染調查和評價研究”課題;1977年擔任了教育部直屬高校環境科學技術規劃組組長,在國內首先招收了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近百人,填補了這方面專業人才的空白。
1979年—1982年,中國環境學學會成立,劉培桐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環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1982年4月,在北京師大主持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環境教育培訓班;同年經教育部批准,在北師大正式成立了環境科學研究所,任所長。
1988年,經教育部批准,劉培桐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籌建了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新型的開放實驗室,為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發展環境科學事業,多出研究成果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環境學概論》1987年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化學地理學》1995年獲教育部教材二等獎。

劉培桐學術成就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
為適應地理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劉培桐教授遠在40年代初,就開始了土壤地理學的研究,50年代又進一步擴展為化學地理學的研究,這為日後從事環境科學的研究創造了條件。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所謂的“環境大污染時代”。劉培桐教授遂於1962年的陸地水文學全國會議上,提出要及早防治工農業發展對於環境的污染問題。當時,美國著名的女作家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一書,着重就環境問題向世界各國首腦人物和行政長官敲起了警鐘,一時間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但是,在中國不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對這類問題嗤之以鼻,認為環境污染只有資本主義國家才有,不值得大驚小怪。
劉先生在當時就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並且進一步擬定了防治水污染的建議,不能不認為是有遠見的和有勇氣的。這種出自科學家良心的真知灼見,在當時不可能得到積極的支持,直到70年代初,由於事實的教訓和周恩來總理的倡導,中國才真正開始注意到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問題。為了適應科學事業的發展,劉先生與一批化學地理學和土壤地理學工作者一道,率先投入了環境保護及環境與癌的研究工作,並且參與了中國這一新興領域的組織籌備和領導工作。他曾接受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的委託,向周恩來總理寫過一份關於太行山區食管癌地理分佈規律的調查報告。
1977年以來,劉培桐教授多次參加了國家級地理學及環境科學技術的規劃工作,擔任了教育部屬高等學校的環境科學技術規劃組組長。在1979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的成立大會上,劉培桐先生被選為環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多次主持了全國環境教育會議。經趙總理批示並在全國總工會勞保部及國環辦支持下,1981年主持召開了全國環境與癌學術會議和全國水質規劃學術會議。1982年,他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環境教育專家會議,為中國環境科學事業及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這一時期,也是劉培桐先生學術活動的又一個高峯期,他先後發表了一些有影響的着述,如“環境問題與環境科學”,“環境問題的系統分析”,“環境科學方法論芻議”,“環境地學”,“環境的砷污染與自淨”,“環境中多環芳烴的來源、遷移、轉化與調控”,“發展與環境”,“立足於非平衡系統建立良性生態循環”,還有《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科學基礎》,《環境學概論》等,這些論着為發展中國的環境科學起到了某種基石的作用。

劉培桐管理工作

環境科學研究 環境科學研究
70年代初,中國已開始注意環境保護工作。但人們對新興的環境科學和環保工作的看法還存在着很多分歧。劉培桐教授堅持認為:環境科學是一個由多學科到跨學科的龐大科學體系,是介於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際學科;環保工作應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為現代化建設中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環境。後來,這一觀點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1980年,北京師範大學成立環境科學研究所,劉培桐教授擔任所長。該所在劉先生的領導下,強調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即研究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係,解決人類發展的無限可能性與環境資源的相對有限性的矛盾,以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劉培桐教授所確定的該所研究的重點:
1.研究人類與環境的辯證發展過程和趨勢,以建立人類與環境間的良性生態循環和科學合理的人類生態系統
2.研究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影響評價,以制訂”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環境保護策略和措施。
3.研究環境預測與環境規劃,以便高效、合理地開發利用環境資源,創造更加美好的人類生存環境。?
4.開展在人類干預和參與下的環境中物質和能量的遷移、轉化、分異和積累過程及其存在狀態的研究。?
5.開展對環境模擬、環境遙感與製圖及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等,以完善技術手段,提高環境管理水平。?
由此可見,這個所的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方向是很有特色的,其研究內容也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在劉培桐教授的領導下,北京師大環境科研所十分注重學術活動的開展。該所與國內有關院校、研究機構密切合作,進行廣泛交流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三峽工程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大慶地區土壤分佈規律及重金屬元素的形態、動態研究”、“貴溪冶煉廠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和“平朔露天煤礦環境影響評價”等,這些成果對國民經濟建設提出了可行性的對策和建議,並對環境影響預測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國際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保持業務聯繫。此外,還與美國威斯康星綠灣大學環境演變專業、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環境研究所、加州洪堡德大學環境教育專業、俄克拉荷馬大學環境與地下水研究所、得克薩斯大學休斯敦衞生科學中心,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環境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環境科學技術中心、國王學院環境監測與評價研究中心,聯邦德國卡斯羅大學水質研究所等,建立了科研與教學的協作關係。
劉培桐教授也特別重視實驗室建設。自50年代以來,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建立起土壤地理及化學地理實驗室,並通過他的學生推廣到其他高校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機構,這對促使地理學從描述性的經驗科學向實驗科學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近年來,經教育部批准,劉先生正在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籌建一座現代化的環境模擬實驗室。這是一個向社會開放的實驗室,建成後將不僅為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所用,也將為校內外,國內外訪問學者和進修人員服務;為發展環境科學與環境保護事業,協作互助,共同前進,為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最終目標服務。?
環境科學研究 環境科學研究
劉先生還認為,當今世界上存在的重大問題是發展問題。在發展問題中存在着兩種對立觀點:一種是濫用科學技術進步所提供的巨大生產力,否定環境的制約作用,盲目地發展,以致破壞和污染環境,產生“環境危機”與“資源危機”;一種是環境資源有限論、枯竭論,從而主張限制發展或停止發展,形成所謂的“環境保護主義”。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絕對化的。劉培桐教授及其同事們,正在從事“發展與環境”的研究,他們反對盲目地發展,但並不盲目地反對發展,主張從生態平衡觀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用生態發展觀來指導發展工作。出路在於運用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手段,立足於非平衡系統,建立良性生態循環,把有限的物質資源納入無限循環利用之中,把“牧童經濟”轉向“太空人經濟”,創造出未來的所謂“循環社會”,以緩解人類與環境的矛盾,並促使其協調發展。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將不僅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也將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事關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劉先生希望更多的科學工作者一齊努力,為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而奮鬥。

劉培桐培養人才

著作 著作
劉培桐教授,194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後留校當助教。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專職研究之後,從1946年一直在北京師範大學執教。自50年代以來,他已先後培養出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以及環境地學方面的研究生50餘人,培養出具有研究生水平的進修生60多人。他一向認為適應當代科學發展的趨向和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對像地理學和環境科學這樣高度綜合性科學的研究生,應採取集體培養,個別指導,充分利用國際信息系統,迅速將學生推向學科發展的前沿,高質量、大批量、高速度培養的方法,受到教育部有關領導的重視和社會上用人單位的好評。
劉培桐先生除了教學工作以外,還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中擔任了許多職務。除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外,還兼任河南省科學院地理所名譽所長,國家科技委員會環境保護專業組成員,教委高等學校理科地理教材編審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化學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學術委員,中國環境科學院學術委員,地理學報和環境科學學報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卷編委副主任,環境地學編委主任,當代中國叢書《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編委等職,並擔任國際性雜誌《環境科學家》的顧問和《環境管理》的編輯,是國際地理學會“地理學與行政管理研究組”的發起人和成員。
劉培桐教授擔負着繁重的教學任務,並親自指導着10名研究生,還領導着長江三峽樞紐工程區移民容量、黃土高原城市及工礦業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南極喬治亞島環境地球化學、能源與環境,環境與癌等的研究工作。

劉培桐主要著作

地理學報 地理學報
“關於在中國開展化學地理研究的幾點意見”,《地理學報》,1960年4月,第26卷第2期。 ?
《中蘇黑鈣土基本特徵的對比研究》,科學出版社,1962年。?
“中國風化表及土壤中化學元素遷移的地理規律性”,《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年,第1期。?
“岱海盆地的水文化學地理特徵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4年,第1期。?
“岱海盆地的水文化學地理”,《地理學報》,1965年3月,第31卷第1期。?
“北京近郊平原的土壤水分狀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1964年,第2期。?
“環境科學的對象、任務、內容和分科”,《環境科學》;1978年,第5期。?
“試論地理環境發生、發展中的異質化和空間分異過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增刊。
《環境科學概論》,水利出版社,1981年。?
《環境科學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1987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