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光夏

(廣東興寧籍革命烈士)

鎖定
劉光夏(1904年~1930年),革命烈士,廣東興寧人,出身於農民家庭。在廈門大學就讀期間,開始閲讀馬列著作和進步書刊,思想傾向革命。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前夕,受黨委派回興寧發動組織農民開展武裝鬥爭。9月2日,領導發動武裝暴動並取得勝利,宣佈成立“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並任團長,率領部隊與敵作戰,打擊反動勢力,創建了水口革命根據地。1928年1月,該團與古大存領導的第七團隊部匯合。同年夏天,又與鄭天保部匯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五(華)、興(寧)、豐(順)、梅(縣)、大(埔)五縣暴動委員會”,任委員。1929年冬,所部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五十團,任團長。紅五十團成立後,多次粉碎敵人的“會剿”。他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殺敵,使國民黨反動派十分仇恨、懼怕,設重金懸賞緝捕。1930年3月下旬,率部攻打反動武裝據點澄江圩,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6歲。 [1] 
中文名
劉光夏
別    名
別名質文
培基
國君 [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30年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職    業
軍人 [1] 
出生地
廣東興寧縣下堡鎮柏樹村

劉光夏人物簡介

劉光夏1904年出身於廣東興寧下堡鎮柏樹村農民家庭。民國九年(1920年)考入梅州中學,在廈門大學就讀期間,開始閲讀馬列著作和進步書刊,思想傾向革命。1923年考進廈門大學,學校查其學歷不足退學,回到興民中學讀書,擔任學生會主席至畢業。畢業後在新陂小學任教,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1925年冬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當時水口的地主惡霸反動勢力勾結偽縣政府到潮州分校把劉光夏及其父母、岳父母抓進興寧監獄,後經多方營救,無罪釋放。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即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昌分校)第六期,化名曙光、川東。在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接着到武漢中央軍校政治科特訓。
劉光夏銅像揭幕儀式
劉光夏銅像揭幕儀式(4張)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前夕,受黨委派回家鄉興寧,在水口鹽米沙發動組織農民開展武裝鬥爭。接着又與藍勝青等在9月2日,領導發動興寧第二次武裝暴動並取得勝利,宣佈成立“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並任團長,率領部隊與敵作戰,打擊反動勢力,創建了水口革命根據地。1928年1月,該團與古大存領導的第七團隊部匯合。同年夏天,又與鄭天保部匯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五(華)、興(寧)、豐(順)、梅(縣)、大(埔)五縣暴動委員會”,任委員。1928年5月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委員,“五興梅豐埔”五縣暴動委員會委員,七縣聯委委員。同年冬任興寧縣委書記。他是土地革命時期東江地區興寧農民武裝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1929年10月頒佈了毛澤東朱德古大存、劉光夏、陳魁亞朱子幹陳海雲七人署名的土地政綱佈告《東江革命委員(1929-177號)關於公佈執行土地政綱的佈告》,有力地推動了廣東的土地革命運動。1929年冬,任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中共東江特委委員,所部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五十團,任團長。紅五十團成立後,多次粉碎敵人的“會剿”。他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殺敵,使國民黨反動派十分仇恨、懼怕,設重金懸賞緝捕。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下旬,率部攻打反動武裝據點澄江圩,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6歲。

劉光夏人物生平

劉光夏是土地革命時期興寧農民武裝的主要領導人。他出生於農民家庭,民國15年(1926年)春,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並在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訓練。“八一”南昌起義前夕,劉光夏奉命從武昌回到興寧組織農民武裝。接着又與藍勝青等商定在9月3日發動全縣農民武裝暴動。這次暴動攻佔縣城,繳獲長短槍100多支,子彈4箱,縣政府銅印一顆,並開監釋放無辜的工農100多人,還向縣商會籌集軍餉2000元。當天傍晚,劉光夏、藍勝青率暴動隊伍撤出縣城,次日在永和湖尾召開慶功大會,按上級指示宣佈成立廣東工農討逆軍十五團(後改為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劉光夏任團長,藍勝青任黨代表。
劉光夏紀念館 劉光夏紀念館 [4]
民國17年(1928年)1月10日,劉光夏率十二團與古大存的第七團匯合。同年夏,成立了五、興、豐、梅、埔“五縣暴動委員會”,古大存為暴動委員會主任,劉光夏為委員。是年冬,中共興寧縣委在梅縣九龍嶂召開擴大會議,健全領導機構,劉光夏任縣委書記。次年春,又親自領導建立水口區蘇維埃政府,實行土地改革。同年10月,朱德率紅軍3個縱隊1萬多人進據梅州,援助梅州各縣鬥爭,古大存、劉光夏到梅縣向朱德彙報東江革命鬥爭和紅軍發展情況,共同研究了東江武裝鬥爭問題。同時,發佈由毛澤東、朱德、古大存、劉光復、朱子幹、陳魁亞、陳海雲等7人簽署的《東江革命委員會(1929~177號)關於公佈執行土地政綱的佈告》,有力地推動了東江地區的土地革命。兩年後,東江紅軍五十團成立,劉光夏任團長。該團是尋烏、興寧、蕉嶺、平遠、龍川五縣武裝的主力部隊。成立不久,在平遠石正、東石等地打了勝仗。尤其是石南一仗,打敗了興寧縣團防陳楚麓、謝海籌、陳堯石所率500餘敵軍,打死打傷敵人70多名,大大鼓舞了蘇區軍民的鬥志。
劉光夏在戰鬥中英勇無畏,身先士卒,馳騁在戰鬥的最前方。當時,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荊棘當途敢遠遊,每懷正義度春秋;此間疑是桃源洞,天地容我幾齣頭!”劉光夏指揮作戰,在非常險惡的戰鬥環境下。均能臨危不懼,沉着鎮定地指揮。1927年,他得到情報,説只有10來個敵人從梅縣押運槍枝彈藥到興寧,他便帶領部隊到徑心去截擊敵人。不料,發現大批敵人。原來,所得情報是內奸提供的。在這緊要關頭,他急中生智,立即發動羣眾,把各户過年用的布質門紅做成許多紅旗,插上週圍山頭,同時鳴槍疾呼:“大批朱、毛紅軍到了!”敵人信以為真,嚇得紛紛逃跑。
國民黨十分仇視和懼怕劉光夏。從民國16年(1927年)冬起,駐興的潮梅守備司令部多次出重金懸賞緝捕劉光夏。可是,劉光夏在人民羣眾的支持保護下,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安然無恙。興寧革命羣眾曾用這樣的山歌讚頌他:“光夏部隊到我鄉,土豪劣紳望風逃;我軍有了劉勇士,翻身從此有保障。”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其親屬也一一投入革命鬥爭:其妻藍亞梅曾任中共興寧縣委委員;其父劉殿階是農民武裝隨軍醫生;其生母陳各娣曾任游擊隊交通員;其胞兄弟劉治文、劉育文均是紅軍指揮員。
民國19年(1930年)3月下旬,為了實現粵贛根據地聯成一片的戰略目標,奉東江特委之命,劉光夏率領紅軍五十團攻打國民黨軍在江西的頑固據點澄江圩。由於對敵人的力量估計不足,偵察不周,加上大霧瀰漫,致使戰鬥失敗。3月25日下午,反動武裝包圍了五十團。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劉光夏受重傷,由警衞員揹着撤退。敵人追上來了,劉見形勢危急,便對警衞員説:“背不走了,我寧受其死,不受其辱,你給我加槍,把文件帶走!”警衞員不允,劉光夏又説:“不給我加槍就不是革命同志,你不加,我加……”説着,從警衞員手裏猛地拿過槍,對準自己的喉頭,扣了扳機,壯烈犧牲,時年26歲。
1952年7月18日,興梅專署決定把烈士家鄉更名為光夏鄉。 [2-3] 

劉光夏家庭成員

劉光夏一家7位親人,包括愛人藍亞梅(女,中共興寧縣縣委委員)為爭取人民得解放而壯烈犧牲。他們是:其父劉殿階,是農民武裝隨軍醫生;其生母陳娣,游擊隊交通員;其胞兄弟劉治文、劉育文,均是紅軍指戰員;其侄劉漢仁,交通員。 [4] 

劉光夏所獲榮譽

劉光夏紀念館 劉光夏紀念館 [4]
鄧小平同志曾稱讚劉光夏同志是我黨紅軍初建時期的優秀軍事骨幹。
1952年7月18日,興梅專署批准,將烈士家鄉命名為光夏鄉,家鄉小學命名為光夏小學。
2003年10月16日,在烈士家鄉光夏小學舉行盛會,上級領導為革命烈士劉光夏銅像揭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