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世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鎖定
劉世勇,男,1972年10月生,湖北宜昌興山人,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 [1-2] 
200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3]  ,2009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  ,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4] 
中文名
劉世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宜昌興山
出生日期
1972年10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生物醫用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學,化學/生物檢測/醫學診斷試劑
職    務
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院執行院長
任職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職    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劉世勇人物經歷

1989.9-1993.7, 武漢大學環境科學系環境化學專業本科;
1993.9-1996.7, 武漢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碩士;
1996.9-2000.1,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1999.1-1999.6,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助研;
2000.5-2002.5,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化學、物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博士後;
2002.5-2003.10, 美國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化學工程系博士後;
2003.11-12,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化學工程系訪問學者;
2003.12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4.10-2014.10, 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執行主任。
2010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4.10-2019.05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副院長。 [1-2] 
2019.06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 [1-2] 
2024.01,當選為中國化學會 [6] 

劉世勇研究方向

1. 生命同手性起源化學 (Origin-of-Life Chemistry; Biological Homochirality)
2. 螺旋高分子與L-和D-聚多肽螺旋對稱性
3. 單一分子量精準聚乙二醇(PEG)及其功能化衍生物和藥物製劑
4. 聚多肽/聚酯/聚碳酸酯/聚烯烴精密合成
5. 序列可控數碼高分子、測序及防偽加密技術
6. 單組份高性能電子束光刻膠/極紫外光刻膠
7. 前藥/聚前藥兩親性分子和觸發式自降解聚合物
8. 高分子囊泡/反饋與振盪體系
9. 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診療試劑高效遞送 (功能性蛋白/抗體/疫苗)
10. 納米材料蛋白質冠主動精準調控與生物分佈定量
11. 磁共振/CT/超聲成像造影劑、PET成像製劑
12. 小分子/高分子光學探針、染料分子工程、多重觸發探針、 生物正交化學 [5] 

劉世勇研究成果

迄今已在Nature Chem., Phys. Rev. Lett., Nature Commun. (4篇), J. Am. Chem. Soc. (15篇), Angew. Chem. Int. Ed. (22篇), Adv. Mater. (3篇), CCS Chem., Research, Giant, Sci. China Chem. (5篇), Chem. Mater. (8篇), Biomaterials (4篇), Macromolecules (46篇), Langmuir (26篇), Anal. Chem. (2篇), Biomacromolecules (10篇) 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80篇,其中通訊/第一作者論文242篇。受邀為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綜述期刊撰寫2篇Chem. Soc. Rev., 2篇Prog. Polym. Sci., 2篇Acc. Chem. Res.和1篇Macromolecules期刊Perspective。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特邀/大會報告 (2010年美國高登會議、2017瑞士高登會議、2019年美國高登會議、2008年第五屆東亞高分子學術研討會、2013年全國高分子年會大會報告) 和分會邀請報告 (IUPAC Macro2010, Macro2012, Macro2014,Macro2018, Macro2024等) 共計100餘次;(參與)撰寫中英文專著章節共計10篇/部,其中包括《大分子自組裝新編》(科學出版社,2018年)。共計申請56項中國發明專利和7項國際發明專利,其中27項已獲授權 (含24項中國發明專利、1項美國專利、2項歐洲專利)。研究工作已開始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認可和關注,已發表的論文共被SCI引用2萬餘次,H因子84;連續入選2014年-2022年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材料科學”名單以及2016年度全球材料科學與工程高被引學者名單。 [2] 
近年發表的10篇論文入選ESI Highly Cited Papers (As of May 2018), 3篇論文(曾)入選ESI Hot Papers。15篇次論文被選為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ina、SciBX、Materials Views China、ACS Noteworthy Chemistry、ACS Editor’s Choice、JACS Spotlight、Chemistry World研究亮點專欄重點報道。共計30篇論文分別被選為期刊VIP論文、年度最佳論文、熱點論文、閲讀/季度/年度閲讀/訪問最多論文、年度被引用最多論文等。 [2] 
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生35名;其中1位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3位獲中科院院長特別獎,4位獲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獎;8位獲中科院院長優秀獎,2位分別獲得安徽省優秀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獎;2位博士研究生分別獲得2010年度和2011年度教育部學術新人獎。
現擔任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20-)、第31屆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第31屆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和超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以項目負責人身份(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羣體項目、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重點項目、區域創新基金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以及中科院基礎與交叉前沿科研先導專項項目 [2] 

劉世勇榮譽獲獎

200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 (百人計劃)並於次年獲擇優支持
200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結題獲特優) [3] 
2005年度教育部“大分子膠體與溶液”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
200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9年獲校友基金會青年科學家傑出成就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安徽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獎
2010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11年獲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中科院寶潔優秀研究生導師獎、安徽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獎
2012年獲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和中科院優秀導師獎
2013年獲中科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14年獲邀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併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5年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和中科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16年入選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4] 
2016年獲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和中科院優秀導師獎
2022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稱號

劉世勇學術兼職

現擔任美國化學會 Chem. Mater. (影響因子8.6;2018-)副主編Chin. J. Polym. Sci. (影響因子4.3;2014-)副主編、Prog. Polym. Sci. (影響因子27.1;2021-)編委。(曾)擔任美國化學會高分子專業雜誌Macromolecules顧問編委 (2008-2010)、Biomacromolecules顧問編委 (2015-)和Chemical Reviews顧問編委(2024-),Elsevier出版社Applied Surface Science副主編 (2017-2018)、Giant執行編委(2020-)和Supramolecular Materials編委(2022-),RSC出版社Polymer Chemistry雜誌顧問編委 (2014-),Wiley出版社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國際顧問編委 (2012-)和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國際顧問編委 (2012-), 以及Polymers (2011-; MDPI) 顧問編委;還擔任《高分子學報》編委 (2016-),《高分子通報》編委 (2017-),《化學通報》編委 (2012-),《功能高分子學報》編委 (2014-),《應用化學》編委 (2009-),《化學進展》編委 (2016-),以及《中國科學: 化學》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編委 (2018-)。
論文專著
1. Q. Q. Shi, H. Yin, R. D. Song, J. Xu, J. J. Tan, X. Zhou, J. Cen, Z. Y. Deng, H. M. Tong, C. H. Cui, Y. F. Zhang, X. P. Li, Z. B. Zhang, S. Y. Liu* “Digital Micelles of Encoded Polymeric Amphiphiles for Direct Sequence Reading and ex Vivo Label-Free Quantification” Nat. Chem. 2023, 15, 257-270.
2. Q. Q. Shi, C. Z. Song, M. L. Chen, J. Xu, S. Q. Zheng, J. J. Tan, J. L. Zhang, N. Wang, J. M. Hu*, S. Y. Liu* “Label-Free Quantification of Digital Nanorods Assembled from Discrete Oligourethane Amphiphiles” J. Am. Chem. Soc. 2023, 145, 23176-23187.
3. C. Z. Song, M. L. Chen, J. J. Tan, J. Xu, Y. B. Zhang, G. Y. Zhang, X. L. Hu*, S. Y. Liu*Self-Amplified Cascade Degrad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via Rational pH Regulation of Oxidation-Responsive Poly(ferrocenes) AggregatesJ. Am. Chem. Soc. 2023, 145, 17755-17766.
4. J. Cheng, G. H. Gan, S. Q. Zheng, G. Y. Zhang, C. Zhu*, S. Y. Liu*, J. M. Hu* “Biofilm Heterogeneity-Adaptive Photoredox Catalysis Enables Red Light-Triggered Nitric Oxide Release for Combating Drug-Resistant Infections” Nat. Commun. 2023, 14, in press.
5. W. H. Pan, L. Zhang*, L. Li, J. Cen, R. D. Song, C. Z. Song, G. Y. Zhang, J. M. Hu*, S. Y. Liu* “Engineering Semicarbazide-Bearing Polypeptide Conjugates for Efficient Tumor Chemotherapy and Imaging of Tumor Metastasis” Adv. Mater. 2023, 35, in press.
6. Q. Q. Shi, Z. B. Zhang*, S. Y. Liu* “Precision Sequence-Defined Polymers: from Sequencing to Biological Funct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13370 (Invited MiniReview).
7. J. Xu+, C. Z. Lv+, Q. Q. Shi, J. L. Zhang, N. Wang, G. Y. Zhang, J. M. Hu*, S. Y. Liu*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of Discrete Amphiphilic Oligourethanes with Cascade Self-Immolative Motif”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6119.
8. J. Xu, J. J. Tan, C. Z. Song, G. Y. Zhang, X. L. Hu*, S. Y. Liu*Self-Immolative Amphiphilic Poly(ferrocenes) for Synergistic Amplific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umor Therapy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3829.
9. Q. Q. Shi,+ X. Zhou,+ J. Xu, J. L. Zhang, N. Wang, G. Y. Zhang, J. M. Hu*, S. Y. Liu* “Dendritic Quaternary-Encoded Oligourethanes for Data Encryp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214695.
10. Z. Q. Shen, S. Q. Zheng, Y. M. Fang, G. Y. Zhang, C. Zhu*, S. Y. Liu*, J. M. Hu* “Overcoming the Oxygen Dilemma in Photoredox Catalysis: Near-Infrared (NIR) Light-Triggered Peroxynitrite Generation for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219153.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