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剛(拼音:gā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字形由“網”和“刀”兩部分組成,像用刀砍斷網的樣子,表示堅硬鋒利的意思。“剛”的基本義是堅硬,引申為堅強、剛強。“剛”後用作副詞,表示方才,指動作在説話前已經發生,又表示偏偏,還表示恰好。
中文名
拼    音
gā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MQJN(86);MRJH(98) [2] 
倉    頡
BKLN [2] 
鄭    碼
LDKD
筆    順
豎、橫折鈎、撇、點、豎、豎鈎(編號:253422)
字    級
一級(編號:0441) [1]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3] 
異體字
𠜛、𠝾、㓻、𡬺、𣗵、鎠
總筆畫
6(部首2,部首外4)
統一碼
基本區 U+521A [2] 
注音字母
ㄍㄤ
四角碼
7220₀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剛”在商代甲骨文中寫作圖1,左部是“網”字,像一個魚網的形狀;右部是具有切割和砍削功能的“刀”(後發展為立刀旁“刂”)。意思是能夠把堅韌的網繩砍斷的刀,藉此表示刀更為鋒利、堅硬。“網”或兼表讀音。到了金文(圖2),在字中加了個“山”,與“網”組合為“岡”(gāng),“岡”是聲符,“刀”是形符,“剛”是一個標準的形聲字。後來“岡”簡化成“岡”,就有了當今的形體——“剛”。 [4-6] 
《説文解字》説:“剛,強,斷也。”“強”指有力,“斷”是能砍斷東西。“剛”是一種既鋒利又堅固的狀態。在漢語中,和“剛”有關的詞充分體現出鋒利堅固的特性。無論是“剛強”“剛健”,還是“剛直”“剛正”,都能反映出一個人精神力量的強大。
當然,過度的“剛”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剛愎自用”,指人十分自負,只相信自己,聽不進別人半點兒意見。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āng
形容詞
堅強;硬(與“柔”相對)
hard;
strong;
firm
《詩經·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剛止。”
漢·揚雄《法言·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壞。”
唐·李筌《太白陰經·陣圖·教弩圖》:“穿剛洞堅,自近及遠。”
剛強;剛性;剛直;剛柔相濟;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名詞
鐵和碳的合金,後作“鋼”
漢·李尤《金馬書刀銘》:“巧冶煉剛,金馬託形。”
北齊書·綦母懷文傳》:“又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
《再生緣》第二四回:“衞煥推開身下馬,剛鎗一把點心苗。”
通“犅”。公牛
《詩經·魯頌·閟宮》:“白牡騂剛。” 馬瑞辰通釋:“剛者,犅之假借。”
《禮記·明堂位》:“殷白牡,周騂剛。” 孔穎達疏:“剛,牡也。”
鼓名
《漢書·禮樂志》:“剛、別柎員二人。” 顏師古注:“剛及別柎皆鼓名也。”
兵車名
漢·張協《七命》:“爾乃列輕、武,整戎、剛。” 李善注:“輕、武、戎,剛,四車名也。”
星名。即天罡。北斗七星之柄
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天罡者,鬥剛之所建也。”原注:“斗杓謂之剛,蒼龍第一星亦謂之剛,與鬥剛相直。”
(Gāng)姓氏用字
副詞
表示行為、動作勉強達到某種程度,相當於“僅僅”“只”
barely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可憐三百口親丁飲劍鋒,剛留得孤苦伶仃一小童。”
李大釗《什麼是新文學》:“我的意思以為剛是用白話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學。”

表示情況、數量等正好切合,相當於“恰好”
just right
郁達夫《木曾川看花》詩:“輕帆細雨剛三月,寵柳嬌花又一村。”
剛好;剛巧
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發生在不久之前,相當於“剛才”
just now
宋·蘇軾《花影》:“剛被太陽收拾去,卻叫明月送將來。”
羅榮桓《秋收起義與我軍初創時期》:“剛住下不久,就遭到挨户團的突然襲擊。”

用在複句裏,後面用”就“等相呼應,表示兩件事緊接着進行
as soon as
唐·王智興《徐州使院賦》詩:“三十年前老健兒,剛被郎官遣作詩。”
《紅樓夢》第六二回:“剛進了園,就有幾個丫環來找他。”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近義辨析

剛—剛才
副詞“剛”主要表示時間,只能作狀語,不能作其他成分,如他剛走一會兒。名詞“剛才”也表示時間,既可以作狀語,又可以作其他成分,如:他剛才接了個電話(作狀語)|剛才的時間是十二點(作定語)|我説的是剛才,不是現在(作賓語)。副詞“剛”和名詞“剛才”雖然都可以作狀語,但是又有不同。副詞“剛”只能在謂語的前邊,名詞“剛才”還可以在全句的主語的前邊,如:剛才他接了個電話。用副詞“剛”的句子,動詞後邊可以有表示時量的詞語;用名詞“剛才”的句子,動詞後邊不能有這樣的詞語例如“他剛走一會兒”,不能説成“他剛才走一會兒”。 [1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刀部】古郎切(gāng)
剛,彊斷也。從刀岡聲。
𠇙,古文剛如此。 [7] 

説文解字注

【卷四】【刀部】
“(剛)彊也”注:彊者,弓有力也,有力而之也。《周書》所謂“剛剋”。引伸凡有力曰剛。
“從刀,岡聲”注:古郎切,十部。
“𠇙,古文剛如此“注:按,從㐰。㐰,古文信。信者必剛也。從二者,仁從二之意,仁者必有勇也。侃,剛直也。亦從㐰。 [8]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剛;部外筆畫:8
古文:𠜛、𠇝、𠇙
《唐韻》古郎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郎切。並音岡。《説文》:彊斷也。從刀岡聲。《增韻》:堅也,勁也。《易·乾卦》:大哉乾乎,剛健中正。司馬光《潛虛》:剛,天之道也。
又作㓻。《史記·樂書》:而民㓻毅。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21A;下:U+525B) 字形對比(上:U+521A;下:U+525B)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岡”寬“刂”窄,頂部“岡”低,底部“刂”低。“岡”,𠃌(橫折鈎)的豎鈎段在豎中線,底部豎鈎段低於左豎,框內撇、點相交於橫中線。“刂”,兩筆的中點都在橫中線。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清
古郎切
k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清
居郎切
k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居郎切

增韻

平聲





居郎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k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歌秔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居郎切
k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12]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ɑŋ
隋唐
王力系統

k
ɑ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k
ɑ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k
ɑ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k
â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k
ɑŋ
(參考資料:漢典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aŋ
55
陰平

tɕiaŋ
55
陰平
口語讀法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aŋ
213
陰平

tɕiaŋ
213
陰平
口語讀法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aŋ
21
陰平

kaŋ
24
陽平
口語讀法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aŋ
55
陰平

tɕiaŋ
55
陰平
口語讀法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aŋ
44
陰平

tɕiaŋ
44
陰平
口語讀法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ɑ̃
212
陰平

tɕiɑ̃
212
陰平
口語讀法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aŋ
21
陰平

tɕiaŋ
21
陰平
口語讀法
晉語
太原
kɒ̃
11
平聲

tɕiɒ̃
11
平聲
口語讀法
吳語
蘇州
kɒŋ
44
陰平

tɕiaŋ
44
陰平
口語讀法
吳語
温州
k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an
33
陰平

tɕian
33
陰平
口語讀法
湘語
雙峯
k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ɔŋ
42
陰平

tɕiɔŋ
42
陰平
口語讀法
客家話
梅縣
k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ɔ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ɔŋ
55
陰平
文讀
ka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ou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4-28]
  • 2.    剛 漢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8]
  • 3.    平水韻 七陽剛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28]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74
  • 5.    剛 字形演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4-28]
  • 6.    楊寒梅編著.圖説漢字五千年[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05:174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68
  •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 下[M]:鳳凰出版社,2007.02:713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9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27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77
  • 12.    剛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4-02-2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4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6
  • 15.    孟琢.漢字就是這麼來的 字裏字外的人文歷史[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08:94-95
  • 1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2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