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鎖定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1] 
該成語的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後行事的借鑑;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2] 
中文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近義詞
前車之鑑
反義詞
重蹈覆轍
成語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
成語拼音
qián shì bú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語    法
作謂語、定語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出處

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則臣力不足。(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1]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故事

春秋末年,許多諸侯國內部出現了激烈的權力鬥爭,晉國就是一例。在晉國,國君的力量很弱小,整個國家的權力把持在三家勢力強大的大臣手中,他們分別是智氏、韓氏、趙氏。這三家之間也進行各種各樣的鬥爭。 [3] 
一次,晉國的權臣智伯聯合大夫韓氏、魏氏的軍隊準備攻打另一個權臣趙氏。趙氏大夫趙襄子得知這一消息就召集手下謀士商量對策。卿大夫張孟談認為要想緩解趙國現在所面臨的緊張局勢,就必須暗中派人聯合韓氏和魏氏,向他們陳述利害,説明智伯攻打趙氏只是他計劃的第一步,在滅亡趙氏之後,就會想辦法把韓氏和魏氏也消滅掉,他們自己也正處在危險的邊緣。如果韓、趙、魏能夠聯合起來對抗智伯,就能粉碎他滅掉三家的計劃,解除智伯對他們的威脅。趙襄子採納了他的計策,派人説服韓氏、魏氏和自己聯合。之後在和智伯的戰爭中,三家的軍隊大獲全勝並且生擒了智伯。 [3] 
三家大夫取得勝利後,大家都知道是張孟談的計策,解除了趙氏的危機,十分佩服他。趙襄子想要獎勵他,就問他想要什麼樣的賞賜。誰知就在這個時候張孟談卻提出要離開這裏,趙襄子很不理解,也很不高興,就問他這是為什麼。張孟談説:“凡是要統治天下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的臣子,不能讓臣子的地位、威望比自己還要高。但是經過智伯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現在我的名聲很大,這樣其實是很危險的。我現在要放棄這一切,做一個普通的百姓。因為我看到歷史上如果出現臣子和君王的地位不相上下情況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出現不穩定的狀況,導致國家發生動亂,或者臣子本身會有危險,這對於國家和臣子個人來説都是不利的。現在的情況是,我聲名顯赫,權力很大,人們對我也很信服,我的地位和權勢已經很高了。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導致國家不穩定的情況就要在我們這裏出現了,而我會借鑑前人的經驗,指導我的行為,不能因為我的存在而讓國家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或者對我個人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必須離開這裏。這對國家和我個人都是有益處的事情。” [3]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寓意

該成語有兩層寓意,第一層是指自已經過的事,不要輕易將其拋諸腦後,忘記過去意味着背叛,無視以前的經驗教訓,必將在人生的道路上吃虧。 [4] 
第二層是要善於總結他人經驗教訓,作為自己以後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借鑑,並避免犯與歷史教訓中類似的錯誤。 [2]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依據。 [5] 
運用示例
漢末三國·華歆奏討孫吳》:“又文景守成,忘戰戢役,驕縱吳楚,養虺成蛇,既為社稷大憂。蓋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2]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辨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車之鑑
“前車之鑑”指的是前面的車子翻了,後面的可引以為戒。比喻以前人的失敗作為鑑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強調從前人或自己以往的成敗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作為以後的借鑑,經驗引為借鑑,教訓則引以為戒。而“前車之鑑”指的是前人或者古人犯下的過失,我們得以看到或者聽到後,經過自己總結,讓自己不會犯下古人曾經所犯的過錯。 [2] 
參考資料
  • 1.    蔡希勤.博古通今學漢語叢書 名句101.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7.03:第109頁
  • 2.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成敗篇 2.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4:第23—25頁
  • 3.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01:第75頁
  • 4.    劉江川編著.老人言 讓你受益一生的老話.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4:第140頁
  • 5.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漢典[引用日期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