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黃芩

鎖定
刺黃芩(Berberis polyantha Hemsl.)為小檗科十大功勞屬植物常綠小灌木。老莖表面灰色,木質橫斷為淡黃綠色;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革質,堅硬,斜披針形,葉緣具尖齒,葉背面無蠟狀白粉;秋天,莖頂開總狀花序,果熟時黑色,多漿汁。刺黃芩採收期為夏秋季。 [2] 
刺黃芩分佈在中國浙江、湖北、四川等地。 [3]  刺黃芩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不耐鹼,較耐旱,怕水澇,在乾燥的空氣中生長不良。 [4]  刺黃芩以扦插的方式繁殖。 [3] 
刺黃芩性寒,味苦;主治清熱解毒、瀉火燥濕、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因刺黃芩苦能燥濕,寒能泄惹;故可用於治療高熱不退、肺熱咳嗽、濕熱痢疾瘡瘍等症。 [2] 
中文名
刺黃芩
拉丁學名
Berberis polyantha Hemsl.
別    名
刺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毛茛目
小檗科
小檗屬
刺黃花
分佈區域
分佈於四川西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區。

刺黃芩形態特徵

半常綠灌木,高一般1.5-2米,可達4.5米。老枝灰褐色,具槽和稀疏疣點;莖刺通常單生,偶三分叉,長1-3釐米。葉革質,長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長0.8-4.5釐米,寬0.5-1.7釐米,先端圓形,基部楔形,上面亮暗綠色,中脈扁平或凹陷,背面淡綠色,不被白粉,中脈隆起,兩面網脈細密,顯著隆起,葉緣平展,每邊具3-10刺齒,有時全緣;葉近無柄。圓錐花序具30-100朵花,分枝多而鈄升,長6-14釐米,包括總梗長0.3-2釐米,無毛;花梗長2-4毫米,無毛;苞片長1.5-2.5毫米;花黃色;小苞片三角形,長1-1.5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長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急尖,內萼片倒卵形,長4.5-6.5毫米,寬2.5-3毫米;花瓣倒卵形,長3.5-4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鋭裂,裂片急尖,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分離的長圓形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延伸,先端鈍形;胚珠2枚,近無柄。漿果狹卵形,長7-8毫米,直徑3-4毫米,暗紅色或暗紅棕色,頂端具長達1.5毫米的宿存花柱,被白粉。種子紫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1] 

刺黃芩繁殖方法

刺黃芩以扦插的方式繁殖。 [3] 

刺黃芩主要價值

川西地區民間用作黃連代用品,用根煮水吃去火,或用於洗眼治眼病等。 [1]  刺黃芩性寒,味苦;主治清熱解毒、瀉火燥濕、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因刺黃芩苦能燥濕,寒能泄惹;故可用於治療高熱不退、肺熱咳嗽、濕熱痢疾瘡瘍等症。 [2] 

刺黃芩產地生境

產於四川、西藏。生於向陽山坡、灌叢中、路邊、林緣、草坡、林中或河谷兩岸。海拔2000-3600米。模式標本採自四川康定附近。 [1]  刺黃芩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不耐鹼,較耐旱,怕水澇,在乾燥的空氣中生長不良。 [4] 
參考資料
  • 1.    刺黃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成都中醫學院革命委員會教育革命組編,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成都中醫學院出版,1969,第83頁
  • 3.    吳棣飛,尤志勉編,常見園林植物識別圖鑑 第2版,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8,第49頁
  • 4.    宋墩福,楊治國主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校園樹木概覽,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7,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