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比里亞歷史

鎖定
9~10世紀,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區的部分居民移居穀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亞)。15世紀下半葉,葡萄牙人來此販賣奴隸,隨後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繼侵入。1821年12月,美國興起廢奴運動,把美國黑人送回非洲,普羅維登斯島就是19世紀初首批美國黑人移民登陸的地方,1824年命名為利比里亞(自由之城)。1838年成立利比里亞聯邦,由“美國殖民協會”派任總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獨立,建立利比里亞共和國,號稱非洲第一個共和國。另一黑人移民區於1854年2月4日建立馬里蘭共和國,1857年併入利。1860年,美國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獨立黨,並自1869年起執政百餘年。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蘭族人塞繆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率領17個士兵發動政變,結束美國黑人移民後裔的統治,建立軍政府,並於1985年當選總統。1989年12月,流亡國外的前政府官員查爾斯·泰勒率全國愛國陣線武裝攻入利境,利陷入長達7年的內戰。1990年8月,利成立“全國團結臨時政府”,索耶出任總統。1994年,利成立國務委員會,由主席和數位副主席集體行使總統權力。1996年8月,在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斡旋下,利交戰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裝和舉行大選達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舉行大選,在武力支持下,泰勒當選總統。2003年8月,迫於內外壓力,泰勒向副總統布拉移交權力,並流亡尼日利亞,利內戰結束。10月,利各派組成以布賴恩特為主席的全國過渡政府。2005年10月利舉行總統選舉,團結黨領袖埃倫·約翰遜-瑟利夫女士當選。 [1] 
中文名
利比里亞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of  Liberia
事件地點
西非利比里亞
事件意義
建立非洲第一個共和國
事件原因
殖民者入侵、美國興起廢奴運動

利比里亞歷史早期歷史

12世紀以前,這裏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區,利比里亞境內的居民,是12~16世紀從北部、東北部和東部先後遷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這裏尚處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
14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陸續到利比里亞沿岸探險。諾曼人於1364~1367年來到這裏。1461年,葡萄牙人佩德羅·辛特拉在大山角和梅蘇拉多角建立據點,第 2年到達帕爾馬斯角。葡萄牙人壟斷幾內亞灣沿岸的貿易約一個世紀。當時利比里亞沿岸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象牙和馬拉克塔胡椒,歐洲商人稱馬拉克塔胡椒為“天堂的穀子”,因此後來這一帶被稱為“穀物海岸”。16世紀以後,荷蘭、英國和法國商人也相繼到這裏進行貿易活動。 [1] 

利比里亞歷史美國遣返黑人及其殖民政策

美國廢奴運動興起之後,社會上出現大批自由黑人。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紛紛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張。1816年12月28日,美國殖民協會成立。1819年 3月,美國國會通過由美國殖民協會提出的一項關於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1821年12月,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的私人代表E.艾爾斯和海軍上尉R.F.斯托克頓等率領一批自由黑人到達穀物海岸的梅蘇拉多角。當地的曼巴人和德伊人酋長在殖民者的武力威脅下,被迫“出售”一塊長130英里、寬40英里的濱海土地,1822年1月初,在梅蘇拉多角的普羅維登斯島建立第一個美國黑人移民區。美國移民侵佔穀物海岸之後,引起當地各族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不斷地進行反抗鬥爭。 [1] 

利比里亞歷史利比里亞共和國的建立

1824年 2月,美國殖民協會依照拉丁文“ Liber”(自由)一詞,給這塊殖民地正式命名為利比里亞 (Liberia);給梅蘇拉多移民區取名為蒙羅維亞,以紀念門羅總統。美國各州的殖民協會,也陸續到利比里亞沿岸建立移民區。1838年由蒙羅維亞、新佐治亞和布坎南等 8個移民區合併組成利比里亞聯邦,由美國殖民協會委任白人總督管轄。1841年 9月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接任總督,他是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督。
  1845年利比里亞發生英國商人拒交關税的事件,利比里亞為維護其主權,迫切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美國殖民協會因無法繼續負擔其殖民地的經費,不得不同意利比里亞獨立。1847年 7月26日,利比里亞聯邦發表《獨立宣言》,正式宣告獨立,成立利比里亞共和國。同時公佈一部以美國憲法為藍本的利比里亞共和國憲法,國家政權體制和機構也都效仿美國。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被選為第一任總統。 [1] 
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 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

利比里亞歷史利比里亞第一共和國

獨立後,利比里亞不斷向腹地擴張。1857年 2月馬里蘭移民區加入利比里亞共和國。1878年真正獨立黨執政,政權長期為美裔利比里亞人上層所掌握。美國在南北戰爭後一度放鬆了對利比里亞的控制。1871年以後,利比里亞曾幾次被迫同英法殖民者簽訂邊界條約,以至喪失其原有領土面積的40%左右。20世紀初,美國又不斷地在利比里亞加強其影響,逐漸排擠英國勢力。1912年,利比里亞為挽救其財政危機,被迫以關税和其他收入作抵押,向美、英、法、德等國的國際財團貸款,並由美國人擔任海關總監兼財政顧問。1926年美國費爾斯通橡膠公司在利比里亞取得土地租讓權,種植橡膠,並享有其他權益,成為利比里亞的國中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利用利比里亞的戰略地位,在這裏建設軍事基地,進一步加強對利比里亞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控制。
  1944年,威廉·杜伯曼執政,他擔任總統28年間,在政治與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內推行民族統一政策,給予擁有不動產的當地居民以選舉權和議會中的代表權,修改某些歧視當地居民的法令。對外實行門户開放政策,積極鼓勵外國資本投資。1971年 7月杜伯曼病逝,威廉·理查德·托爾伯特繼任總統。
  70年代以後,利比里亞經濟狀況日益惡化,美裔利比里亞人上層統治集團同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更為激化,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在當地居民中出現了利比里亞進步聯盟、爭取非洲正義運動組織等反政府組織。1979年 4月14日,在蒙羅維亞爆發了反對大米提價的羣眾示威運動。遭到武裝鎮壓。 [1] 

利比里亞歷史利比里亞第二共和國

1980年 4月12日,以克蘭人塞繆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為首的17名士兵發動軍事政變,擊斃托爾伯特總統,推翻了執政 103年的真正獨立黨的統治,成立以多伊為首的軍政府。1984年 7月軍政府舉行全國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1985年10月進行了總統和議會選舉,多伊當選總統。政府在經濟上繼續推行門户開放政策;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保持和發展友好關係。 [1] 

利比里亞歷史內戰

1989年12月24日,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在科特迪瓦組織反政府武裝,在查爾斯·泰勒的領導下攻入利比里亞,全面內戰爆發。
1990年7月,愛國陣線攻入蒙羅維亞,旋即分裂為兩派,利比里亞陷入混戰。8月,西非國家共同體派遣維持和平部隊進入蒙羅維亞,與泰勒派武裝發生衝突。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各派在岡比亞首都班珠爾召開會議,成立“全國團結臨時政府”。9月,多伊被俘,槍決後陳屍蒙羅維亞街頭。11月,索耶就任全國團結臨時政府總統,但遭到泰勒的反對。
1991年3月,利比里亞內戰擴展到鄰國塞拉利昂幾內亞1993年7月,交戰各方在貝寧城市科托努達成協議,成立五人國務委員會掌握國家最高權力。1994年5月,過渡政府組成。
1995年,由於各派均不滿意權力分配方案,戰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達成協議,以六人國務委員會取代五人國務委員會。9月,再次組成過渡政府。
1996年,泰勒試圖逮捕敵對派系首腦,導致內戰再起,8月,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各派又一次達成協議,同意全部解除武裝。
長達7年的內戰共造成了15萬人死亡,85萬人成為難民,徹底摧毀了利比里亞經濟。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裝並改組為政黨。7月,舉行大選,泰勒當選總統。泰勒使用強力控制了國家,實現了國內的和平,並着手開始重建經濟。
然而,1999年,利比里亞北部又出現一支反政府武裝,據信有着幾內亞政府的支持,又一次發動了內戰。到2003年,泰勒政府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國領土,蒙羅維亞也陷入圍攻。以尼日利亞為首的西非國家共同體再一次派出了維和部隊。8月11日,泰勒宣佈辭職,向副總統摩西·布拉移交權力,並流亡尼日利亞。雖然國際刑警組織以貪污和戰爭罪對泰勒發出了通緝令,尼日利亞仍拒絕交出泰勒。它宣稱除非利比里亞合法政權提出引渡請求,尼日利亞不會放棄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接管了利比里亞,着手解除內戰各方武裝。時至今日,仍有5500名聯合國軍人駐紮在利比里亞。雖然騷動事件屢有發生,但是解除武裝的工作仍在緩慢進行中。 [1] 

利比里亞歷史民主選舉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查爾斯·久德·布賴恩特被推舉為全國過渡政府主席,並於10月14日宣誓就職。
經過兩年的過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再次舉行了民主選舉。在第一輪的投票中,喬治·維阿得票領先,但是未過半數,但在11月8日舉行的第二輪角逐中,埃倫·約翰遜-瑟利夫獲得了最終勝利。 [1] 
參考資料
  • 1.    李文剛.《列國志·利比里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