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比里亞內戰

鎖定
利比里亞內戰,是發生於1989年至2003年的戰爭。內戰導致20多萬人死亡,超過100萬人淪為難民。 [1] 
名    稱
利比里亞內戰
發生時間
1989年12月24日 至 2003年8月18日
地    點
利比里亞
參戰方
多伊政府、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利比里亞和解與民主聯盟等
結    果
多伊、泰勒政府相繼被推翻,過渡政府成立
主要指揮官
塞繆爾·卡尼翁·多伊
查爾斯·泰勒
塞古·科納

利比里亞內戰戰爭背景

美國解放的奴隸移民至利比里亞,於1847年建立了共和國。此後,其子孫領導着原有的住民。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經濟每況愈下,人民不滿情緒高漲,反抗頻繁。1980年,原住民塞繆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率領士兵發動政變,結束了美國黑人移民後裔的統治,建立軍政府。身為克蘭人,多伊打壓吉奧人和馬諾族人,而與曼丁哥人合作, [2]  本土族羣間的矛盾激化。多伊政權統治期間專斷腐敗,扶植大量本族親信,排斥異己,貪贓枉法,聚斂私財,國家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多伊時期的利比里亞與鄰國關係惡化,各鄰國向利比里亞反對派提供資助。美國政府也逐漸減少對利比里亞的援助,並不斷對其施壓。 [1] 

利比里亞內戰戰爭過程

利比里亞內戰多伊時期

出身於美裔利比里亞人家庭的查爾斯·泰勒曾在多伊政府中任職,因挪用公款被追查而出逃,之後在科特迪瓦建立了反政府武裝“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1989年12月24日,泰勒率領“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從科特迪瓦攻入利比里亞寧巴州東北部地區,內戰爆發。該組織宣稱實現族羣政治平等,致力於推翻多伊政權,吸引了長期被多伊壓制的吉奧人與馬諾人的支持,該組織也從成立之初的100人猛增至1990年6月的5000人。
1990年4月,“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擊潰寧巴州政府軍,5月控制了除首都蒙羅維亞以外的利比里亞其他地區,並於7月初發動了對蒙羅維亞的進攻,至此以壓倒性的優勢掌握了內戰的主動權。在“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內部,泰勒獨佔着幾乎所有政治資源的分配權,並有意加強自身實力,擠壓吉奧人的利益空間。1990年7月,在普林斯·約翰遜(Prince Johnson)的領導下,吉奧人退出“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另組“利比里亞獨立全國愛國陣線”(簡稱“獨立陣線”)。“獨立陣線”很快佔領了蒙羅維亞的部分核心街區,成為打擊多伊政權的先鋒部隊,同時它還與“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公開爭奪資源併發生衝突。
1990年8月初,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簡稱“西共體”)舉行會議,決定組建以利比里亞流亡人士阿莫斯·索耶(Amos Sawyer)為首的利比里亞臨時國務委員會,並派出一支3000人的西非多國維和部隊赴利比里亞敦促各派停火。多伊政府、“獨立陣線”均歡迎維和部隊進駐,而“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表示反對,指責維和部隊為“佔領軍”。8月底,維和部隊與“獨立陣線”合作,共同打擊“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併成功進駐蒙羅維亞,扶持起以索耶為首的臨時政府。9月初,多伊被“獨立陣線”處死,其殘餘勢力在迪格斯少校(Major Digges)率領下仍負隅頑抗。
1990年11月底,在西非多國斡旋下,交戰各方在馬裏首都巴馬科簽署停火協定,初步就權力分配問題達成共識,從而緩和了衝突,各派都贏得了喘息之機。12月,交戰方簽署《班珠爾協議》,重組臨時政府,增加各派在政府中的代表。 [1] 

利比里亞內戰各方混戰

1991年1月,“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在蒙羅維亞附近的加爾恩加(Gbarnga)獨自組建“全國愛國重建聯合政府”,泰勒自封為首腦,引起其他派別的不滿,衝突再次爆發。5月,前多伊政權的支持者羅利·西基(Lori Hickey)組建了以克蘭人與曼丁哥人為主體的、針對“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的武裝“利比里亞民主聯合解放運動”(簡稱“尤利姆”)。9月,“尤利姆”從塞拉利昂的基地攻入利比里亞西北部地區,同“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發生激烈衝突,戰局陷入膠着。西共體隨即介入調停,1991年10月,交戰各派經討價還價在科特迪瓦首都亞穆蘇克羅簽署停火協議。協議規定將利比里亞的行政管理權移交給西共體,並在西共體監督下舉行大選。
雖然簽署了停火協議,但泰勒並無和解誠意,尋釁再次挑起衝突。西共體為迫使其放下武器,於1992年4月開始在“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實際控制區部署維和部隊,雙方發生交火。5月,六名塞內加爾籍維和士兵在衝突中戰死,維和部隊被迫撤回蒙羅維亞。為採取主動,泰勒在1992年10月發動“章魚行動”進攻蒙羅維亞郊區的西非維和部隊駐地,幷包圍首都。西共體放棄此前的中立立場,重整部隊,武裝多伊前政府軍,並公開聯合“尤利姆”展開反攻;同時還輔以大規模轟炸,對“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施壓。此外,西共體還對“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控制區域實施封鎖,阻止任何貨品甚至人道主義援助物資進入該地區。“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漸處於不利局面,泰勒開始嘗試與西共體進行談判。
1993年7月,“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簽署《科托努協議》。協議規定,300名聯合國駐利觀察員與4000名西非各國軍隊(不含維和部隊)負責監督“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的裁軍情況;同時將建立全國過渡政府取代之前的臨時政府。但泰勒要求聯合國先行駐軍,以防西非維和部隊的攻擊;臨時政府則堅持解除武裝與派駐維和部隊同時進行。雙方僵持不下,原定於8月24日成立的國務委員會只得推遲。1994年3月聯合國駐利比里亞觀察團開始部署,國務委員會隨即於3月7日成立,包括“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在內的各派才着手解除武裝。 [1] 
1994年9月15日,多伊時期的軍隊參謀長查爾斯·朱魯率100多名士兵發動政變,並一度佔領總統府,後西共體維和部隊擊敗了政變部隊,朱魯被捕。 [3] 
1994年3月,“尤利姆”分裂為由克蘭人羅斯福·約翰遜(Roosevelt Johnson)、曼丁哥人阿里·克羅馬(Ali Kromah)領導的各派。9月,“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尤利姆-克羅馬派”及臨時政府在加納阿科松博再次簽署和平協議。協議規定,停火後三方均應在國務委員會中有自己的代表。1995年8月,三方簽署了內戰爆發以來的第十三個和平協議《阿布賈和平協議》,規定各派武裝一律解散並轉化為合法政黨,通過競選參與國家事務。這一協議成為此後實現利比里亞全國和解的重要依據。在1997年7月的總統選舉中,由“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轉化的“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黨”候選人查爾斯·泰勒以75%的得票率贏得大選。
在各方和談過程中,各方對峙與局部衝突也並未停止,流血事件時有發生。在“尤利姆”不同派別之間,“尤利姆-約翰遜派”與西共體維和部隊之間以及“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與其他各派間衝突頻發,蒙羅維亞街區的槍戰時斷時續。1996年4月,不斷升級的衝突甚至波及各國駐利使館與人道主義救援組織。西共體不得不於1996年11月通過建立非軍事區以隔離衝突各方。 [1] 

利比里亞內戰泰勒時期

泰勒上台後,形勢並沒有明顯好轉。泰勒及其親信牢牢掌控着政府核心部門,剷除異己力量。大批“尤利姆-克羅馬派”中的曼丁哥人在壓力下不得不逃至幾內亞。1998年9月,泰勒手下的安全部門“反恐小組”襲擊了“尤利姆-約翰遜派”在首都的總部,後者進行反擊,隨即爆發大規模巷戰。300多人在交火中喪生, [3]  “尤利姆-約翰遜派”被擊敗,其首領羅斯福·約翰遜逃往尼日利亞避難,大量克蘭人難民湧入幾內亞與科特迪瓦。反對黨在邊境地區進行小規模襲擾。
2000年1月,在幾內亞總統蘭薩納·孔戴的支持下,利比里亞人塞古·科納(Sekou Conneh)組建了吸納多支反對力量的“利比里亞和解與民主聯盟”(簡稱“利民聯”)。8月,“利民聯”從幾內亞攻入利比里亞境內,並奪取洛法州首府沃因賈馬。泰勒進行反擊,其軍隊不僅擊敗了“利民聯”武裝,而且還攻佔了幾內亞邊境的城鎮。在孔戴的支持下,“利民聯”與泰勒政府軍展開了長期拉鋸戰,幾內亞軍隊也介入其中。
泰勒長期支持塞拉利昂內戰中的反政府武裝“革命聯合陣線”以換取“血鑽”,且在西非地區四面樹敵。2001年3月,聯合國決定對利比里亞實施經濟制裁與貿易禁運。泰勒的政府軍由於斷絕了軍火補給,力量受到削弱;而獲得外界援助的“利民聯”在衝突中逐漸佔據優勢。2001年下半年,“利民聯”先後攻佔利比里亞北部的塔布曼堡與克雷等重鎮,隨後控制全國大部分地區,逼近蒙羅維亞。到2003年3月,“利民聯”已控制全國13個州中的10個,勢力擴及全國2/3的地區。
由“尤利姆-克羅馬派”前成員托馬斯·尼梅利(Thomas Yaya Nimely)組建的反政府武裝“利比里亞民主運動”也在科特迪瓦政府的支持下發展壯大,並趁泰勒政權與“利民聯”混戰之際,自科特迪瓦攻入利比里亞境內並奪取大吉德州首府綏德魯。2003年3月,“利比里亞民主運動”已控制利比里亞南方大部分地區。8月,它又奪取第二大城市布坎南 [1] 
利比里亞局勢的惡化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2003年6月17日,在西共體和聯合國利比里亞國際聯絡小組的斡旋下,政府和反政府武裝領導人在加納簽署了一項同意在30天內成立臨時政府以及泰勒在未來30天內下台的停火協議。協議簽署後,泰勒又要求在新的聯合政府中擁有位置,遭到“利民聯”的反對。6月23日,“利民聯”武裝向首都發動新的進攻,並25日攻佔了市中心。7月4日,泰勒宣佈同意下台,條件是必須先在利比里亞部署國際維和部隊。18日,“利民聯”向蒙羅維亞發動新一輪攻勢,遭到政府軍頑強抵抗。持續兩週的衝突造成1000多人死亡,20多萬人流離失所。25日,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下令在利比里亞海岸部署美國部隊。美國國防部宣佈派遣4500名海軍陸戰隊員和水手前往地中海,準備在利比里亞執行救援、維和行動。31日,西共體在加納首都阿克拉召開緊急首腦會議,宣佈將於8月4日派遣維和部隊前往利比里亞。8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497號決議,授權在利比里亞部署多國部隊。2日,泰勒宣佈他將於8月11日正式交出權力並將遵守承諾,離開利比里亞,流亡去了尼日利亞。原副總統摩西·布拉接任臨時政府總統。 [3] 
2003年8月18日,兩大反政府武裝與過渡政府在加納首都阿克拉簽署最終和平協議,結束內戰。 [1] 

利比里亞內戰戰後

2003年8月21日,各方推舉利比里亞行動黨領袖查爾斯·久德·布賴恩特利比里亞聯合人民黨領袖約翰遜擔任過渡政府的正副主席。 [3]  9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建立聯合國利比里亞維和任務區的決議。10月初,取代駐利尼日利亞軍隊的聯合國維和人員開始監督衝突各派裁軍。 [1]  10月14日,利比里亞全國過渡政府正式成立。 [3] 
2003年12月,安理會通過第1521號決議,決定對泰勒等涉嫌破壞利和平與穩定的個人實行旅行限制。2004年3月,安理會通過第1532號決議,決定凍結泰勒及其前政府官員的資產。
根據和平協議,利比里亞於2005年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因首輪總統選舉沒有候選人得票過半,11月8日,得票率最高的兩名候選人喬治·維阿埃倫·約翰遜·瑟利夫進行第二輪角逐,瑟利夫最終勝出。2006年1月,瑟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利第23任總統,乃至非洲歷史上首位民選女總統。 [3] 
2009年12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903號決議,決定延長針對利比里亞的部分制裁措施。根據決議,安理會將繼續對涉嫌破壞利比里亞和平與穩定的個人以及前總統泰勒政府時期的部分政府官員實行旅行限制,要求所有國家採取必要措施,拒絕上述人員入境或過境。安理會還決定調整對利比里亞的武器禁運措施,要求各國不得向利非政府實體和個人提供軍火和軍事援助,但強調武器禁運措施的對象不包括利比里亞政府。安理會還敦促利比里亞政府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履行凍結泰勒及其他前政府官員資產的相關義務。
參考資料
  • 1.    王濤,姚琪. 論利比里亞內戰的進程及影響[C]//.中國非洲研究評論(2013).,2014:240-264.
  • 2.    於紅. 利比里亞的族際關係與內戰[C]//.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出版者不詳],2010:250-257.
  • 3.    利比里亞國情繫列之二: 歷 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利比里亞共和國大使館.2018-05-31[引用日期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