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

鎖定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是明代文學家李攀龍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從反面切入,寫聚會,偏從離別的象徵物楊柳寫起,構思奇特,然後次句以“未擬還”拉回,又以謝朓比謝榛,切姓,又切身份;頷聯由上“未擬還”生出,把他不歸説成不得歸,暗中達到頌揚的目的;頸聯在謝榛布衣的身份上做文章,説他不屑仕進,而交遊遍天下;尾聯收繳全篇,説他終將與妻子高隱;尾聯一縱一收,收放自如,巧妙地化用典故,為謝榛轉圜,把他高人詩客與出入京華富貴之家的形象組織在一起,處處為他占身份,雖是頌揚,但頌揚得十分得體。
此詩句句為敍述,但句句又是讚歎化敍述為抒情,使事中生情,事更動人,情中有事,情更豐滿。
作品名稱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
作    者
李攀龍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滄溟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作品原文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1
鳳城楊柳又堪攀2,謝脁西園未擬還3
客久高吟生白髮,春來歸夢滿青山。
明時抱病風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4
聞道鹿門妻子在5,只今詞賦且燕關6 [1]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註釋譯文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詞句註釋

  1. 元美:王世貞字。謝茂秦:謝榛。按李攀龍與謝榛、王世貞同為“後七子”之一,以謝榛年最長。謝榛為盟主,詩對謝榛極力頌揚。後來謝榛與眾人意見不合,李攀龍、王世貞都與之絕交。得關字:以“關”字為詩韻。
  2. 鳳城:京城的美稱。
  3. 謝朓:字玄暉,南朝詩人。此代指謝榛。西園:在鄴都,曹操建。曹丕、曹植等文士常在此賦詩飲宴。據《明史》卷二八七:謝榛曾“西遊彰德,為趙康王所賓禮。”彰德,府名,即三國時之鄴都。故詩以謝朓作比擬。
  4. “明時”句:説謝榛不求聞達,抱病風塵,高卧不起。謝榛生平未出仕,故云。褐:粗布衣。
  5. 鹿門:鹿門山,在今湖北襄樊市東南。漢末隱土龐德公攜妻隱於此。
  6. 燕關:燕地的關塞。此指代北京城。 [3]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白話譯文

京城裏的楊柳又可以折攀,詩人你仍出入西園還不打算南還。
作客久了高吟詩句兩鬢已生白髮,春天到來夢中也思念故鄉的青山。
時政清明你抱病沉埋在風塵裏,穿着短布衣結交的都是天下俊彥。
聽説故鄉的妻子正在等你一起歸隱,而你如今只是暫且吟詩作賦滯留燕關。 [3]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於李攀龍與謝榛剛剛締交時。當時七子初結詩社,以謝榛年最高、名最大,被推為盟主。作者竭力加以捧揚讚美。 [1]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作品鑑賞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整體賞析

詩從反面切入。京城送走了嚴冬,又迎來了春天,路邊的楊柳抽出了長長的嫩條,正好供行人攀折話別,而謝榛卻遊宴歌詠於京師,還沒有回鄉的意思。古人有折楊柳送別的風俗,《三輔黃圖》雲:“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後詩詞中多引為贈別語,如唐王之渙送別》雲:“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這首詩寫的是聚會,卻偏從離別的象徵物楊柳寫起,構思奇特,非才力大於凡人者難以做到。對句以謝朓比謝榛,即切合其姓,又符合他詩人的身份。而西園又是達官貴人府第的代稱,並以文人遊宴賦詩而著名,謝榛在京城與當朝大佬過從甚密,詩用西園典,與他的行事密切吻合。李攀龍論詩與“前七子”遙相呼應,力主“詩必盛唐”,特別心醉杜甫。杜甫的贈人詩以用典切合人的姓氏身份著稱,如《送翰林張司馬南海勒碑》“不知滄海上,天遣幾時回”,用張騫泛槎事切其姓。又如《敬簡王明府》:“葉縣郎官宰,周南太史公。”以漢葉縣令王喬比王明府,切其姓與身份。李攀龍此句正是他學杜甫的經意之作。
古時提倡清高,對隱逸之士往往推許褒揚,對曳裾侯門者往往多微詞。所以首聯説了謝榛滯留京師不歸,出人權貴之門後,頷聯立即拉回彌補。詩説謝榛年事已長,由於苦吟和久居他鄉,暗換了青青發,每逢春天到來,魂夢不由得縈繞着故鄉的青山。這就把謝榛不歸説成了不得歸,他出入朱門也就非其所願。而是由於權貴們仰慕他的詩名。這樣對謝榛出入人海的行止作解釋,便達到了頌揚的目的。
頸聯在謝榛的身份上大作文章,説他生當清明盛世,正是可以出仕為帝室效力的時候,他卻託病不起,甘以布衣終其身,雖然無官無祿,清寒貧苦,卻結交遍天下,聲名籍籍。尾聯則進一步説謝榛雖然目前遊走京師,最終仍然要像隱士龐德公一樣,偕妻子高隱故鄉。這兩聯仍然是一縱一收,處處為謝榛轉圜,把他描繪成高人與詩客的結合體,為他佔盡身份。雖是頌揚,而頌揚得非常得體,不露諛媚之態,無論是受者、旁觀者都能坦然接受。
讀古詩時總感覺到寫贈答詩猶如送禮,措手頗費斟酌,且礙於情面,很難寫得實事求是,恰如其分,更難表達真實感情。李攀龍這首詩巧妙地化用典故,收放自如,以精湛的技巧彌補了感情的不足。
這首詩是作於李攀龍與謝榛剛剛締交時,詩竭力加以捧揚讚美。後來李攀龍論詩與謝榛發生齟齬,王世貞等人站在李攀龍一邊,乾脆把謝榛排斥在七子之外,自己做起領袖來。明代的世風,到了嘉靖年間已日現頹勢,反映到詩人中,便同類相引,異己相斥,互相攻訐,忽離忽散。“後七子”後來一遭公安派的轟炸,馬上潰不成軍,未嘗不是這種世風下的必然結果。 [1]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全詩對謝榛的稱譽備事,同情有加.既哀其明時不遇。奔走風塵;又贊其詞賦蓋世,遍傳燕關;更稱其交友甚廣,滔滔皆是。情真語摯.足以感人。沈德潛説:“誦五六語,如見茂秦意氣之高,應求之廣。”我以為五六語整練高華,足以概括謝榛的器宇胸襟、交友行事。不愧千古絕調。(《明詩三百首》) [2] 

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作者簡介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山東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因母喪悲極而卒。攀龍為詩,才力富健,名重一時,與王世貞同為“後七子”之首,提倡復古,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故詩多效唐體,但其脱去摹擬痕跡的作品,也清新可讀。著有《古今詩刪》《滄溟集》等。 [4]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第1版  遼、金、元、明.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03:633
  • 2.    羊春秋選注.明詩三百首.北京:嶽麓書社,1994.12:264
  • 3.    李夢生註譯.元明詩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7:123
  • 4.    張秉戍.名典名選叢書  元明清詩.北京:文津出版社,2019.0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