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列寧巖

鎖定
列寧巖原名北帝巖,位於廣西東蘭縣武篆巴學村,是個天然石洞,洞口寬64米,洞高43米,縱深137米,洞內寬敞明亮,乾燥平坦,可容納數千人。1963年,列寧巖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巖內陳設按照農講所當時的佈置復原。洞口額刻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的親筆題字“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
中文名
列寧巖
地理位置
廣西東蘭縣武篆巴學村
景點級別
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    名
北帝巖

列寧巖基本介紹

列寧巖
列寧巖(5張)
原名北帝巖,位於廣西東蘭縣武篆巴學村,分別距縣城、武篆鎮38公里和4公里,是個天然石洞,洞口寬64米,洞高43米,縱深137米,洞內寬敞明亮,乾燥平坦,可容納數千人。1922年3月,韋拔羣在此組織革命同盟,發表《敬告同胞書》,1925年9月,韋拔羣、陳伯民等在洞內開辦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30年2月,紅七軍軍長張雲逸來到武篆,認為韋拔羣在北帝巖宣傳了馬列主義,提議改名為“列寧巖”。1962年6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為“廣西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97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撥款修繕列寧巖,依照1925年的原貌進行修復,並辦陳列櫥窗。1978年,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20週年大慶,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題寫了“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放大後刻在巖洞口。
1963年正式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列寧巖歷史沿革

列寧巖
列寧巖(5張)
東蘭縣列寧巖位於東蘭縣武篆鎮巴學村的論硬山近山腳處,距縣城約38公里。原名北帝巖。它是一個大廳狀的天然巖洞,洞口高43米,寬64米,洞深137米,洞壁及洞頂均比較平整,地面也較平坦,可容納千餘人,洞內乾爽、明亮、洞外山下是一片田垌,洞口對面,隔着田垌,也是一片石山。
列寧巖 列寧巖
民國14年(1925年),右江農民運動領導人韋拔羣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來,在此開辦廣西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幹。韋拔羣任主任,陳伯民任管理員,黃大權、黃樹林、鄧無畏等為教員。“農講所”基本按照“廣州農講所”設置的課程進行教學。內容有《蘇聯革命史》、《中國革命史》、《農民協會章程》等。教和學都是貫徹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學員是來自右江的東蘭、鳳山百色、凌雲、奉儀(今田陽縣)、思隆(今田東縣),思林(屬今田東縣),果德(屬今平果縣)、都安河池南丹等縣的漢、壯、瑤等民族青年共 276人。學員畢業回原籍後,很多成為當地農民運動的骨幹,不少地方成立了農民協會,有力推動了右江農民運動的發展。學員中的許多人,後來參加了紅七軍。民國19年(1930年),經紅七軍軍長張雲逸提議,東蘭縣工農民主政府討論通過,北帝巖改名為列寧巖。
1963年,列寧巖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巖內陳設按照農講所當時的佈置復原。洞口額刻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的親筆題字“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洞中央為課堂,講壇左右有對聯:“地主豪紳把勞動羣眾當作盤中餐;勞動羣眾把地主豪紳當作槍口靶”。台壁上方,掛着列寧孫中山的畫像。台前醒目的對聯是:“快樂事業,莫如革命。”橫批是:“團結、互助、奮鬥、犧牲”。課堂兩邊為學員宿舍,後面為教員住處和廚房。本着節約辦大事的精神,課桌、凳、牀鋪、間牆全用當時所產的竹材編成,簡樸實用。洞左平台上,豎立有一列櫥窗,陳列當年農運的圖片資料。

列寧巖自助指南

紅色旅遊景點,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