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刑(拼音:xí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作“㓝”,從刀,井聲,後來“井”演變為“開”。“刑”的基本義指刑罰、處罰,即國家依據法律對罪犯實行制裁。在上古,刑罰多是以傷殘罪犯身體和生命為主要內容的肉刑和死刑。後進一步引申指對犯罪者所施行的懲罰。 [3] 
中文名
拼    音
xíng
部    首
五    筆
GAJH [1] 
倉    頡
MTLN [1] 
鄭    碼
AEKD [1] 
筆    順
橫、橫、撇、豎、豎、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351) [2] 
平水韻
下平聲·九青 [4] 
總筆畫
2+4(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1240₀ [1] 
UniCode
5211 [1]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㓝、𠛬、𠜚
注音字母
ㄒㄧㄥˊ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6]
傳統看法認為,“刑”字有兩個來源,即《説文·井部》的“㓝”和《説文·刀部》的“𠛬”。這是一種誤解。“刑”字的來源其實只有一個,即“㓝”字;而“𠛬”是一個未曾使用過的訛字。
“刑”是刑法、刑罰的意思。刑法、刑罰的“刑”起初是借“”字表示的(井、刑上古音都在耕部),西周金文兮甲盤“敢不用令(命),則即井(刑)𪠖(撲)伐”,就是一個例子。後來,人們為了從字形上表示出“刑罰”,的意義,在“井”的旁邊加上義符“”,造出了分化字“㓝”,如圖1的西周金文。所加“刀”形在秦簡(圖5、6)及西漢簡帛(圖8-10)中或訛作“刃”(秦簡字偶然把“刃”的指事筆畫拉得太長,如圖5),但從“刀”一直是主流。
關於“㓝”字的造字意圖,過去有不同的解釋。《説文》把“㓝”歸入“井”部,認為“㓝”是從刀,從井,井亦聲的會意兼聲字。有學者根據清人馬翰的《春秋元命苞》所載進一步推測: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為了對奴隸進行殘酷的剝削和迫害,實行了井田制。並在井田的中央造一口井,以供奴隸們灌溉莊稼和飲水之用,由於人多井少,經常出現搶水的風波。奴隸們為水發生爭執,互相毆打,甚至有人被推到井裏淹死。這時奴隸主就派人持刀守衞在井邊,對打水不守秩序的人則用刀砍他們的頭。這就是奴隸主對奴隸使用的刑,即刑法。傳説這就是刑法的開端,也就是許慎説的“罰罪”,即懲罰罪犯。這就是“刑”的本義。不過,需要知曉的是,這種“刑罰”實質上是使奴隸主亂殺無辜的奴隸合法化。
除了“㓝”字之外,訛變成“刑”的,是否還另有一個“𠛬”字。《説文》中的確有一個“𠛬”字。刀部:“刪,剄也。”,“剄”,用俗話説,就是“抹脖子”,它與“頸”應該是同源字。過去,一般人認為“𠛬”字確實存在,因為古書中“刑”字有當“刑殺”或“刑傷”講的例子。如《呂氏春秋·順説》:“刑人之父子也。”高誘注:“刑,殺也。”《戰國策·趙策》:“(豫讓)自刑以變其容。”“自刑”在此指以刀割面,可理解為刑傷。他們認為,此“刑殺”義就是“𠛬”字“剄”義的引申義,後來“𠛬”字中的“幵”與“硏”字中的“幵”一樣,訛變為“開”,因此“𠛬”也變作了“刑”。只有近人林義光《文源》指出:“𠛬……按幵非聲……蓋(與㓝)本同字,‘井’訛為‘開’,復訛為‘幵’耳。”
首先,地下出土資料證明,刑殺、刑傷應該是“㓝”字“刑罰”義的引申,而不是來自“𠛬”字。“㓝”字很早就有了刑殺、刑傷的意義。戰國時的詛楚文有“㓝戮孕婦”的話,在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馬王堆帛書中,此種用法更非止一處。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擅殺,㓝,髡其後(後)子,𤅊(yàn,同讞)。”《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論約》:“三時成功,一時㓝殺,天地之道也。”然而,在東漢以前的實物材料中,還沒有發現“𠛬”的字形,可見“刑殺”義不可能是由“𠛬”字的“剄”義引申出來的,它和“㓝”字的“刑罰”義一脈相承,是屬於“㓝”字的意義。
其次,就是“𠛬(xíng)”和聲符“幵(jiān)”在讀音上存在着矛盾。根據諧聲原則,在造字時,形聲字和它的聲符的讀音應該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𠛬”和“幵”的讀音從上古到中古,直至今音都有比較明顯的差距。據大徐本《説文》所引的《唐韻》反切,“𠛬”讀户經切,上古音在耕部,而“幵”的上古音在元部。中古“𠛬"在青韻,“幵”在先韻,讀音也不同。當然,形聲字和它的聲符讀音相距較遠的情況也不少,但那是語音演變造成的。“𠛬”和“幵”的讀音不同並不屬於這種情況,它們的讀音始終有比較明顯的差距,這就證明從“幵”得聲而讀xíng的“𠛬”字是不存在的。
再次,《説文》中從“幵”得聲而在青韻的字,還有並、邢、形、鈃、荊等字。但是,實物材料證明,它們的聲符原來都不是“開”,《説文》中寫作“幵”,也都是訛變的結果。這更為“𠛬”是個訛字提供了旁證。
漢初簡帛文字中,“刑(㓝)”字多見,但只見馬王堆帛書字形照片中有一例聲符呈“開”形(圖10),如果此一顯影真確,那麼,“刑”字聲符由“井”變“開”的發端就當在西漢早期。聲符“井”一直有加飾點於中間的形式,不加飾點的形式到東漢後期變作“開”形(圖11、13),表音作用淹沒。《説文·刀部》收篆文“𠛬”似漢人所為,其左旁“幵”似是由“井”之變形“開”而訛斷成“二‘幹’對構”形。 [3]  [16-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審判機關依據法律對罪犯所施行的制裁。
penalty;
punishment;
torture
《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韓愈《原道》:“為之政以率其怠,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刑罰;死刑;緩刑;判刑
特指死刑。
明·胡侍《真珠船‧臨刑飲酒》:“逮於臨刑,復酒食以醉飽之。”
特指對犯人的體罰。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清朝有滅族,有凌遲,卻沒有剝皮之刑,這是漢人應該慚愧的。”
受刑;用刑;刑訊;嚴刑拷打
災害;傷害。
《列子‧楊朱》:“從性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死俊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
指太白星(金星)。傳説太白星主殺伐,故稱。
《淮南子‧天文訓》:“左前刑,右背德,擊鈎陳之衝辰。”
通“型”。鑄造器物的模子。
《荀子‧強國》:“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
引申為典範。
form;
sample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啓》:“必使理有典刑,辭有風軌。”
通“形”。形體。
appearance;
form
《墨子·經上》:“生,刑與知處也。”
通“鉶”。盛羹的器皿。
《周禮‧天官‧內饔》:“凡掌共羞、修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姓氏用字。
動詞
懲罰;處罰。
punish
《尚書‧康誥》:“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
漢·桓寬《鹽鐵論‧疾貧》:“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
征討。
漢·劉向《説苑‧指武》:“我已刑北方諸侯矣,今又攻魯,無乃不可乎?”
殺;割。
kill;cut
《韓非子‧二柄》:“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刑白馬烏牛盟,大市於張家口。”
效法。
《尚書‧文侯之命》:“汝肇刑文武。”
取法;以……為法。
《周禮‧秋官‧序官》:“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
《管子‧霸言》:“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
通“形”。顯現。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道經》:“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按:《老子》傅奕本作“形”。)
宋·文彥博《一生二賦》:“無名漸散,惟道也寂爾而日彰;有物將刑,惟一也淵兮而景從。”
通“形”。成就。
《呂氏春秋‧博志》:“冬與夏不能兩刑,草與稼不能兩成。”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刀部】户經切(xíng)
(𠛬)剄也。從刀幵聲。 [10] 
【卷五】【井部】户經切(xíng)
(㓝)罰辠也。從井從刀。《易》曰:“井,法也。”井亦聲。 [11] 

説文解字注

【卷四】【刀部】
(𠛬)剄也。按,㓝者,五㓝也,凡㓝罰,典㓝、儀㓝皆用之。𠛬者,剄頸也,橫絶之也。此字本義少用,俗字乃用𠛬為㓝罰、典㓝、儀㓝字,不知造字之恉既殊,丼聲、幵聲各部:凡丼聲在十一部,凡幵聲在十二部也。
從刀。幵聲。户經切。按,古音當與《一先》韻內幵聲諸字為伍。 [12] 
【卷五】【井部】
(㓝)罰辠也。假借為典型字。
從丼、刀。《易》曰,丼者,法也。此引《易》説從井之意。“井者,法也”,葢出《易説》。司馬彪《五行志》引《易》説同。《風俗通》亦云。井者,法也,節也。《春秋元命包》曰:“𠛜,刀守井也。飲水之人,入井爭水,陷於泉,刀守之,割其情也。”又曰:“網言為詈,刀守詈為罰,罰之為言內也,陷於害也。”已上見玄應《大唐眾經音義》、徐堅《初學記》。夫井上爭水,不至用刀,至於詈罵當罰,五罰斷不用刀也。故許以罰入刀部,謂持刀罵詈,則應罰。以㓝入井部,謂有犯五㓝之辠,者則用刀法之。同一從刀,而一系諸受法者,一系諸執法者。且從井非為入井爭水,視《元命包》之説,正如摧枯拉㱙,安置妥帖矣。故其書百世師承可也。
丼亦聲。户經切,十一部。按,此㓝罰正字也。今字改用刑。刑者,剄也。見刀部,其義其音皆殊異。 [13] 

廣韻

户經切,平青匣(xíng)
𠛼,《説文》曰:“罰辠也。”今只用下文刑。户經切。十七。
【校釋】𠛼:依《説文》當作“㓝”,從井從刀,井亦聲。
户經切,平青匣 ‖ 井聲耕部(xíng)
刑,法也。《禮》曰:“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説文》:“剄也。” [18]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㓝;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4
古文:𠜚
《集韻》:同刑。《説文》:罰辠也,國之㓝罰也。從井刀,刀守井,飲之人入井,陷於川,守之割其情也。《韻會》:《復古篇》雲:刑從刀幵聲,剄也。㓝從刀井,㓝法也。今經史皆通作刑。 [14] 
【子集下】【刀部】 𠛬;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4
《唐韻》户經切。《集韻》《韻會》乎經切。《正韻》奚經切,並音形。《説文》:剄也。從刀,幵聲。
又《玉篇》:罰總名也。《易·豐卦》:君子以折獄致刑。《禮·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
又《爾雅·釋詁》:常也,法也。疏:謂常法也。《書·召誥》: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於天下,越王顯。註:王有首天下之德,民皆儀刑。用德於下,王德益顯也。《詩·大雅》:尚有典刑。《朱傳》:典刑,舊法也。
又成也。《禮·學記》:敎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又《禮·禮運》:刑仁講讓。註:刑,猶則也。
又與鉶通。《周禮·天官·內饔》:羞脩刑膴。註:刑,羹器。《史記·太史公自序》:啜土刑。註:刑以盛羹也。
又葉胡光切,音黃。《詩·大雅》: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朱傳:胡光反。
又《玉篇》:刑同㓝。
《説文》:刑本字。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刑書寫提示 刑書寫提示
“開”寬“刂”窄,頂部“開”低,底部“刂”低。“開”,兩橫上短下長,右端都過豎中線,下橫從橫中線起筆,末筆豎在豎中線左側。“刂”,兩筆中點在橫中線。 [19]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eŋ
先秦
王力系統
ɣ
i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
ing
西漢


東漢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ie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ie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ie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iɛ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ie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ie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9]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𠛼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户經切
ɣie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乎經切
ɣiɛŋ
禮部韻略

平聲





奚經切

增韻

平聲





奚經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全清

x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奚經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次濁
餘輕切
o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8-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27]
  • 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04-206
  • 4.    平水韻 九青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1-27]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02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55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355
  • 8.    刑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7]
  • 9.    刑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00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85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652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60-761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4
  • 15.    刑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7]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80;450
  • 17.    劉志基主編.字脈 撩起漢字的面紗[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07:122-123
  • 1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3
  • 19.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