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切韻音

鎖定
切韻音,指《切韻》一書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切韻》是隋朝陸法言編輯的韻書,是中古漢語語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據。該韻書代表的地方的語言爭論很大,有人認為是洛陽方音、也有人認為是金陵和洛陽。《切韻》分的音類比任何一個具體的方言分的音類還要多。
中文名
切韻音
外文名
The Tone of Qieyun
出    自
《切韻》
類    型
文化術語

切韻音性質

《切韻》是陸法言編輯的韻書,是中古漢語語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據。該韻書到底代表哪個地方的語言,學界爭論不休,議論紛紛,有以下幾個觀點:
《切韻》代表洛陽方言
《切韻》代表金陵和洛陽的綜合體系。稱金陵洛下音。
陸氏採取從分不從合的原則:只要在他參考的某一個方言裏,兩個字的韻類不同,他在《切韻》裏用不同的反切下字來記這兩個字的韻母,儘管在其他方言裏這兩個字發音相同。所以,《切韻》的音類(聲類、韻類和調類)代表所有方言裏的所有音類的對立:《切韻》分的音類比任何一個具體的方言分的音類還要多。
《切韻》的音類劃分和同代的《經典釋文》和《玉篇》相當一致,陸法言陸德明顧野王三位學者不謀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證明《切韻》不是陸法言憑空捏造的。

切韻音《切韻》體制

《切韻》用反切的方法來記錄中古音,用兩個字注一個字的音,第一個字為“反切上字”,第二個字為“反切下字”。反切上字注聲母(反切上字的聲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韻母(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條按照韻類排列,一共分193個韻類,反而沒有直接説明《切韻》分多少聲類。《切韻》裏用幾個反切上字注同一個聲類,因此反切上字遠遠比聲類多,光從反切上字無法知道《切韻》裏到底有多少個聲類。

切韻音研究方法

清末,陳澧寫了《切韻考》,介紹分析《切韻》的體系的一種新方法。當時《刊謬補缺切韻》尚未見世,因此他只好用《廣韻》進行研究。首先,他分析出《廣韻》裏哪些字是後起的,去掉那些字,儘量恢復已失傳的《切韻》的原貌。然後,他運用系聯法來分析反切上字。他發現,韻圖上的三十六字母系統不全,必須加以補充修正——正齒音“照、穿、牀、審”各分為兩類:
照(莊 / 照二)和(章 / 照三)
穿(初 / 穿二)和(昌 / 穿三)
牀(崇 / 牀二)和(船 / 牀三)
審(生 / 審二)和(書 / 審三)

切韻音基本原則

無論在《切韻》還是在《廣韻》裏,反切上字的運用是隨意的,屬於同一個聲類的不同的字條有不同的反切上字。但是,一個聲類最多也不會有超過30個不同的反切上字(溪母有29個:一二四等:苦口康枯空恪牽謙楷客可/三等:去丘區墟起軀羌綺欽傾窺詰祛豈曲卿棄乞)。因此,只要把所有反切上字歸納成聲類就可以理解《廣韻》裏的聲類體系。系聯法的運用原則如下:把用來當反切上字的字查出其反切上字,這兩個反切上字應該注同一個聲母,這樣把所有的反切上字系聯起來就可以把反切上字歸納成幾個組,同一個組的反切上字注同一個聲母。例如:“可”枯我切,“枯”苦胡切,“苦”康杜切,“康”苦岡切,由此可以推斷“可”、“枯”、“苦”和“康”注同一個聲類。“空”苦紅切、“楷”苦駭切、“口”苦後切、“客”苦兼切、“牽”苦堅切,由此可以推斷“空”、“楷”、“口”、“客”、“牽”五個反切上字和“苦”屬於同一聲類,因此和“可”、“枯”、“康”也屬於同一聲類。
但是,這個系聯法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有時候,同一個聲類的反切上字系聯不起來,例如:端母有“都丁多當得德冬”七反切上字,“冬”都紅切、“都”當孤切、“丁”當經切、“當”都郎切,“冬都丁當”四個字系聯起來,“多”得何切、“得”多則切、“德”多則切,“多得德”也系聯起來,但是兩個組不能系聯。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辦法是參考“又音互見”的反切,這就是説,當某個字有幾個讀音,而且那兩個讀音屬於不同的韻類,那個字在《廣韻》出現在兩個地方。在每個地方用“又音”註明該字的另外那個讀音。有時候,《廣韻》裏用不同的反切上字來注同一個讀音:這兩個反切上字肯定屬於同一個聲類,儘管這兩個字可能系聯不起來。

切韻音舉例

例如:“涷”有平聲和去聲兩個讀音,在平聲東韻的詞項裏寫着:“涷,瀧涷沾漬説文曰水出發鳩山入於河又都貢切”。“涷”字處於“東”之後,其平聲讀音和“東”字一樣,所以沒有註明。“又都貢切”的意思是“涷”字也有去聲的讀音“都貢切”。去聲送韻的詞項的內容為“涷,瀑雨又水名出發鳩山多貢切又音東”。由此可見,“涷”字有兩個讀音,一個平聲的讀音,和“東”字一樣,也有去聲的讀音,但這個讀音在兩個地方用不同的反切:“都貢切”和“多貢切”。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都”和“多”屬於同一個聲類,因此“冬都丁當”和“多得德”兩組反切上字可以系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