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歲酒

鎖定
分歲酒亦稱“分歲飯”、“守歲飯”。傳統春節飲食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大年三十夜,全家團聚,共進晚餐,歡聲笑語,通宵達旦,或夜半而止。 温州人吃年夜飯叫吃“分歲酒”。温州人又稱“新歲酒”。一般在除夕之夜進行,一家人圍坐吃喝, 歡快異常。在吃“分歲酒”時,不僅要在門上貼大紅門聯,且全家燈火通明。如有人遠在外地,不能回家過年,則要讓出一個席位,擺上筷子,斟滿酒,以示對遠地親人的懷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預示來年人丁興旺,這稱“添人增口”酒。當夜骨肉團聚,兒孫繞膝,燈紅酒綠,共話團圓。接着就是守歲。西晉的《風土誌》説:“除夕夜圍爐而坐,達旦不寢,謂之守歲。”許多詩人都有吟詠守歲的詩句。詩人孟浩然就寫道:“續明璀,畫燭,守歲接長筵。”的佳句。把守歲的樂趣寫的活靈活現
中文名
分歲酒
節    日
春節
所屬國家
中國

分歲酒傳承與發展

除夕夜,閤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儘量辦得豐盛些。
温州人管吃年夜飯 [1]  叫吃“分歲酒”。經過近一個月的奔波,年貨準備得也差不多了。大年三十晚,一般百姓的餐桌上都會擺上十個大紅的高腳碗,以示“十全十美”。柑橘、臘雞、臘肉、鰻鯗、膠凍、花蚶、紅棗、牡蠣、豬肝等冷碟,比平時豐盛多了。中間的“十大碗”有年糕、黃魚、豬蹄、雞鴨、香菇筍、爆墨魚、炒豬肚等,最後是八寶飯、紅棗桂圓湯之類的甜品。全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團圓。
隨着新春鐘聲的敲響,鞭炮聲響徹夜空,此起彼伏,接連不斷,震撼大地,温州人稱作“關門炮”,是避邪驅兇用的。人們企盼來年又是一個平平安安幸福年。
辭年,也就是人們除夕吃的豐盛的晚餐,俗話叫“年夜飯”“團年飯”“團圓飯”“閤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辭歲之風晉朝以來就很盛行。
當夜骨肉團聚,兒孫繞漆,燈紅酒綠,共話團圓。接着就是守歲。西晉的《風土誌》説:“除夕夜,圍爐而坐,達旦不寢,謂之守歲。”許多詩人都有吟詠守歲的詩句。詩人孟浩然就寫道:“續明璀,畫燭,守歲接長筵。”的佳句。把守歲的樂趣寫的活靈活現。

分歲酒其它相關

温州每年吃年夜飯的時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門關閉,不能大聲説話,不能敲擊碗筷。吃完年飯後,就要將桌子收拾的乾乾淨淨,再打開大門。這叫:閉門生財,開門大吉。這個習俗由來是有一個傳説的。
很早以前吃年夜飯,家家户户都是開着大門的,玉皇大帝想了解民間疾苦,便派鐵枴李在此時下凡查看。鐵枴李是個跛腳“叫花仙”,因此他便在人間吃年夜飯的時候,提着籃子跛着腳沿街乞討。討完年飯,他就把討來的東西提給玉皇大帝看,這時,誰家窮誰家富也就一目瞭然了。據此,富的,玉皇大帝就命有關神仙讓他一年遭幾次殃,窮的則讓他發幾次財,不讓他太窮。這事兒慢慢也就傳到民間。有一户人家比較奸,很快便想出對策。吃年飯時,他命家人緊閉大門,不準大聲説話,等鐵枴李討飯時,他家已吃過年夜飯了。打開大門時桌上已經是空空蕩蕩的,無以施捨給鐵枴李,鐵枴李一看這家太窮了,連年夜飯都吃不起,於是在他家門口留下幾個金元寶就走了。這下這户人家便發了。
但沒有不透風的牆,別人看到他發財的原因,便都學將起來。誰知這年鐵枴李見家家都閉門吃年飯,便知人們都知道了他的任務,就不再到人間討飯查貧富了。可是關着大門吃年飯的習俗卻從此流傳下來。
關於分歲酒有另外的定義。温州一些地區並不在除夕夜吃分歲酒,而一般在春節前的十天內,由主人擺好酒席,以招待親人(一般是表親或堂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