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年飯

鎖定
年飯,指漢族民間除夕晚製作、用於春節祈吉的一種供飯,流行於各地。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閤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
中文名
年飯
拼    音
nián fàn
注    音
ㄋㄧㄢˊ ㄈㄢˋ
英    文
Family reunion dinner

目錄

年飯解釋

1.指除夕及新年所吃的飯。舊俗陰曆正月初五才得以生米為炊,稱為破五。除夕煮較多的飯,供破五之前食用謂之年飯。除夕全家團聚吃的飯稱為年夜飯,也叫年飯。巴金 《家》十二:“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規定吃年飯的日子。”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2.專指新年供祭祖用的飯。 [1] 

年飯變化

年夜飯呈現出三大發展趨勢:一是吃飯程序逐漸簡化,人們不再只注重“吃”,而是在團聚的家庭氣氛中更加註重文化等精神層面的享受;二是年夜飯將更加多元化,中餐不再是選擇,西餐等異國他鄉的風味飲食將逐漸被中國百姓認可;三是年夜飯從飯店走向家庭,一些有條件的高收入家庭,年夜飯將不再安排在餐館飯店,而是將親朋好友約到家裏共進大餐。

年飯禁忌

年夜飯上一盤魚,大家約定不動筷子,圖一個年年有魚(餘)的好彩頭。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月小的在廿九)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餘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閤家團圓。
成年人不宜喝湯,意思是成年人總在外面奔波,外面湯湯水水的總不好。
一盤冬筍炒肉象徵着“節節高”,愛吃不愛吃都要吃一點。主要用黃花菜豆腐乾冬筍香菇、肉絲等炒成的“和氣菜”,也要象徵性地吃一點,尤其是兄弟姐妹、婆媳妯俚,吃了這道“和氣菜”,來年大家和和氣氣。
年夜飯要兩、三個小時,其間晚輩給長輩敬酒,長輩也要給晚輩回酒,順便説一些有針對性鼓勵的話,還給晚輩壓歲紅包,紅包錢不多,心意到就行。年夜飯一般都煮得很多,大户人家初一到初三都不燒紅鍋。吃過年夜飯,過去沒有電視就談不上有春節聯歡晚會了,大家靜靜地坐在火桶上,剝着平時難得一見的花生、瓜子,吃着凍米糖,説笑着守着歲。晚上10點多鐘是接灶神的時候,到貼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廚房灶邊,象徵性地放一掛鞭炮,算是接了灶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