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卻了的鐘聲

鎖定
《冷卻了的鐘聲》是198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張志民。
中文名
冷卻了的鐘聲
創作時間
1984年
作    者
張志民
作品體裁
詩歌

冷卻了的鐘聲內容簡介

《冷卻了的鐘聲》原收入《中國新詩鑑賞大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這首詩充分體現了張志民詩作的特色。那口掛在村口古槐上的古鐘,那口曾讓新中國的農民興奮過也失望過的古鐘,那口經歷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艱難歷程的古鐘,那一陣陣曾象徵中國農民激情也體現過他們無奈的鐘聲,終於在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沉寂、冷卻下來了。這冷卻使當時的人十分興奮,因為這冷卻宣告了一個極左時代的結束,同時也宣佈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是經歷了烈火和飈風歲月之後的冷卻,這是經過反思與憧憬之後的冷卻。隨着這冷卻而來的,是“心靈的噴火”,是“心靈的沸騰”。這已不是《王九訴苦》中王九對萬惡舊社會控訴時的心靈噴火,也不是虛搭“擂台”時虛張聲勢的沸騰,而是中國農民真正把握了自己與土地的命運之後的沸騰,是來自大地深處和生命深處的沸騰,是帶着生命綠色的沸騰。土地的命運,正是中國農民的命運。
張志民關心社會的進步和農民的命運,取材也很廣闊。但他寫詩,卻往往從小處落筆,以小見大;往往運用具有藝術張力的細節,以點帶面;往往選擇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結”來綰合前進中的歷史,輻射過去和未來的時空,讓人產生豐富而切實的聯想。詩的組織與意境創造以自然與清新見長,表面上隨手拈來,但作者的匠心卻見諸每一字端。《冷卻了的鐘聲》典型地體現了以上的特點。但張志民的詩有時與現實生活粘着太緊,如不瞭解他所寫詩歌的時代背景,會不得其詩作的真意。

冷卻了的鐘聲作品原文

涼下來的,
是槐樹上的
那口古鐘。
熱起來的,
是田野上的
每顆心靈。
聽人説,
沒有心靈的噴火,
便沒有古鐘的冷卻。
又聽説,
沒有它的冷卻,
就沒有心靈的沸騰。 [1] 

冷卻了的鐘聲作者簡介

張志民,1926年生,河北宛平縣人。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創作,先後發表《王九訴苦》、《死不着》等敍事長詩,出版《家鄉的春天》、《社裏的人物》、《禮花集》、《西行剪影》、《祖國,我對你説》、《大海·蒼天·人世》、《夢的自由》、《張志民詩選》等詩集。張志民的詩樸素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他用細膩、執着的情感描寫鄉間阡陌間純樸的心靈,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歡樂而歡樂。對農村生活的稔熟,使他敏感於農民命運變化的每一個細節,始終關注我國農民步履艱難的歷史行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