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慶鉅

鎖定
馮慶鉅,1944年生於天津。年畫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天津特級楊柳青年畫藝術大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 [1]  譽津貼和省部級勞動模範待遇)。天津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天津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北京藝海丹青書畫院名譽副院長。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中文名
馮慶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4年
職    業
美術師
主要成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 
出生地
天津 [2] 
性    別
職    務
北京藝海丹青書畫院名譽副院長

馮慶鉅人物簡介

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 [3] 
楊柳青木版年畫發源於千年古鎮楊柳青。明代永樂年間,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及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周邊地區的木版年畫藝人先後遷居楊柳青鎮,發展業務。而楊柳青鎮外盛產的杜梨木非常適宜雕版,有了這種可用的工藝材料,楊柳青木版年畫隨即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出現了全鎮及周邊村莊“家家會點染,户户善丹青”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抗日戰爭時期全部停業,損失最為慘重。1949年後,經過人民政府的多次搶救、蒐集、挖掘、整理,楊柳青年畫又獲得了新生。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它採用刻繪結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繪製細膩,人物生動,色彩典雅,成為我國著名的年畫品種之一。楊 柳青年畫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天津地區民俗文化及北方年畫乃至中國美術發展狀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楊柳青年畫被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4] 
馮慶鉅承襲傳統勾畫彩繪,是楊柳青年畫技藝精華的傳承人。1999年,作品“五福捧壽”入選慶祝建國五十週年天津市美術作品展和全國美展並獲獎。2001年,作品“富貴有餘”、“龍騰盛世慶光輝”分別獲得全國第六屆年畫作品薈萃展優秀獎和銅牌獎;“蟠桃獻壽”、“馬到成功”等六幅作品入選首屆中華民間藝術博覽會。馮慶鉅曾多次應邀赴美國、比利時等國進行文化交流。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楊柳青年畫精品展,現為楊柳青畫社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 
馮慶鉅 馮慶鉅

馮慶鉅獲獎經歷

1987年——《娃娃冊頁》在第二十屆全國旅遊工藝品交流會上、榮獲優秀旅遊紀念品一等獎。
1999年——作品《五福捧壽》入選慶祝建國50週年天津美術作品展和選送全國美展並獲現金
2001年——《富貴有餘》《龍騰盛世慶光輝》分別獲全國第六屆年畫作品薈萃展優秀獎和銅牌獎。同年《蟠桃獻壽、馬到成功》等作品入選首屆中華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
2005年11月——參加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榮獲特殊貢獻獎
2006年——在香港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節上被譽為“國寶級藝術家”的殊榮。
2008年——奧運期間參加奧運樣雲小屋、“中國故事”展演活動並頒發了榮譽證書。
2014年8月—— 3*6尺《鍾馗》一對兒,榮獲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國藝杯”金獎。
2015年7月——3*6尺《門神》一對兒、榮獲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國藝杯”銀獎。 [5] 
人物作品 人物作品
2016年5月——4*8尺《金玉滿堂》榮獲第五屆2016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巧奪天工金馬獎”金獎。 [6] 
2016年12月——4*8尺《餘慶歡喜》榮獲2016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6] 
2017年5月——4*8尺《金玉滿堂》又榮獲中國(天津)第四屆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
2017年5月——3*6尺《鍾馗》一對兒、又獲中國(天津)第四屆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2017年5月——3*6尺《訪友》榮獲中國(天津)第四屆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2017年9月——3*6尺紅底《門神》榮獲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
2017年9月——4*8尺《春風得意》榮獲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百花杯“銅獎。
2017年9月——4*8尺《十不閒》榮獲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百花杯“銅獎”。 [7] 
2017年10月——3*6尺《紅底門神》第十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精品博覽會“百花杯”“銀獎。
如今將原來的最大規格(2°4)尺畫作發展到現在純手工繪製的6尺,8尺、丈2尺等大副作品登上大雅之堂。為這一傳統文化藝術做出新的貢獻。

馮慶鉅楊柳青年畫歷史

楊柳青鎮地處南運河子牙河和大清河交匯處,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稱。公元1415年也就是明永樂十三年,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後,它作為南北溝通的重要樞紐成為了中國北方物流集和地和工商重鎮壓。明永樂19年明代都城北遷,江南九省政府的富民遷入,來自江南的戴氏族人將他們的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藝帶到了楊柳青,同時南方精細的紙張和顏料也隨漕船北上,開始了最初木版年畫的製作。
發展到清初,戴氏第9代傳人戴廉增,率先創立了鎮上第一家年畫店,從此書寫了楊柳青年年畫數百年輝煌的歷史。
楊柳青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從北京出發下江南的重要第一站,這樣形成了當地發達的商業繁榮的手工業,所以楊柳青年畫表現的是大户人家四世同堂,五世同居的繁榮富足。同時也具有非常鮮明的市民文化的特點。由於臨近皇城,藝術上要求高質量,內容上文化上要求高層次。
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內容包含着許多正統文化,比如經史故事,上至《史記》《漢書》下至演繹的一結歷史經典戲曲故事,都曾在楊柳青畫中大量出現。
清代的北京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批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紛紛聚居於此,毗鄰京城的楊柳青自然深受影響,凝匯了各地生活習俗和社會流行時尚。《楊柳青鎮御河圖》描繪的就是清代鎮上繁榮的市井圖景,當時小鎮上人口多達兩萬五千多人。商業街上工農士商,五行八作無所不有。鎮上百姓衣食無憂,注重精細富麗的生活品質,注重高品質生活情趣也就主導了這個地區的文化潮流,身處此地的戴康增順應這種文化走向,大膽革新,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半印半繪的木版年畫工藝,誕生了楊柳青木版年畫。 [3] 
人物作品 人物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