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冬小麥

鎖定
冬小麥,是禾本科小麥 [4]  屬二年生草木植物, [3]  [5]  莖分節;每個節上生有一片葉,着生在伸長的莖節上的葉片叫莖生葉;花排列成穗狀,通常叫麥穗;果實通常被人們稱為種子,其構造與玉米相似; [6]  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底~6月中下旬成熟。 [4]  小麥按播種期不同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兩種,冬小麥於秋季播種,抗寒能力極強,故名“冬小麥”。 [4] 
按照地區劃分,中國冬小麥種植可分為西南、西北、華北和黃淮海、長江中下游4個區域。 [11]  冬小麥抗逆性強,抗病抗蟲,抗旱耐澇。冬小麥主要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4] 
冬小麥鄉土志中記載於南方“性温,食之益氣”,於北方“性熱,食之助濕生燥”。 [7]  冬小麥是糧食作物中營養較豐富的一種作物,隨着羣眾生活的改善,需要量越來越大,冬小麥利用和商品價值提高。冬小麥是秋播夏熟作物,對搞活農業,發展多種經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8] 
由於中國南北地區氣候條件不同,冬小麥的收割時間也會有所差異。一般而言,中國南方一些地區的小麥在立夏 、小滿時節已開始成熟收割。而中國北方一些地區的小麥在芒種時節開始收割。 [10] 
中文名
冬小麥
拉丁學名
Triticum aestivum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小麥屬
亞    門
被子植物亞門
亞    科
早熟禾亞科
小麥族

冬小麥植物學史

冬小麥
冬小麥(10張)
冬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其後,從西亞、近東一帶傳入歐洲和非洲,並東向印度、阿富汗、中國等地傳播。《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傳》記載説:早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6000年,在士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敍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在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國,都已先後種植小麥。
中國最早的小麥栽培證據距今至少已有5000年,在距今4000~3000年前,小麥不僅在中國西部已有廣泛栽培,而且在南部、東部和中部也有種植。 [9] 

冬小麥形態特徵

株:冬小麥高0.61.2米,67節。
莖:冬小麥為稈叢生;高0.61.2米,67節。
葉:冬小麥葉鞘無毛,下部者長於節間,葉舌長約1毫米,膜質;葉片長披針形,長1020釐米,寬0.51釐米;
花:冬小麥穗狀花序長0.51釐米,寬11.5釐米;小穗具39小花,長約1釐米,頂生小花不孕;穎卵圓形,長68毫米,背面主脈上部呈脊,先端延伸為短尖頭或短芒;外稃長圓狀披針形,長0.81釐米,59脈,頂端無芒或具芒,芒長115釐米,其上密生細短刺;內稃與外稃近等長。
果:冬小麥穎果長68毫米。 [3] 
冬小麥 冬小麥

冬小麥生長環境

冬小麥是一種温帶長日照植物,適應範圍較廣,自北緯18°~50°,從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國西藏)均有栽培。在中國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一帶均栽種冬小麥,秋季8~12月播種,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長達300天左右。
全球小麥栽種情況 全球小麥栽種情況

冬小麥分佈範圍

冬小麥主要分佈在中國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部分地區和秦嶺淮河以南各省。 [4]  按照地區劃分,我國冬小麥種植可分為西南、西北、華北和黃淮海、長江中下游4個區域。其中,西南麥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冬小麥面積1500萬畝左右、佔4.5%。西北麥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冬小麥面積3500萬畝左右、佔10.5%;華北和黃淮海麥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冬小麥面積2.67億畝左右、佔79.6%;長江中下游麥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冬小麥面積1817萬畝、佔5.4%。 [11] 

冬小麥收割時間

由於中國南北地區氣候條件不同,冬小麥收割時間也會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南方一些地區的小麥在立夏 、小滿時節已開始成熟收割。而北方一些地區的小麥在芒種時節開始收割。 [10] 

冬小麥繁殖方法

冬小麥主要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4] 

冬小麥栽培技術

部分地區秋播期間因乾旱影響播種,播後又遇持續陰霾天氣和提早降温,造成冬前生長不足,弱苗比例大,羣體不足,個體偏弱;除部分搶墒播種麥田底墒不足外,墒情總體較好。春季管理重點是:促弱轉壯,控旺保穩,合理運籌水肥,狠抓春季化除,抗旱防凍減災,構建合理羣體,促穗足、增粒多、爭粒重。
促控結合,肥水運籌
對水澆麥田,要因地制宜進行肥水調控。三類苗以促為主春季追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於返青期5釐米地温穩定在5℃左右時追肥澆水,畝施尿素8~10公斤和適量的磷酸二銨;第二次於拔節期進行,畝施尿素5-7公斤,提高成穗率,促進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對葉色和生長正常的晚播弱苗麥田,要控制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氣性而影響麥苗生長。二類苗促控結合對地力水平一般,畝莖數60萬~70萬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期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0~5公斤。一類苗控促結合起身期噴施壯豐安等調節劑,縮短基部節間,控制植株旺長,防止生育後期倒伏。拔節期追肥澆水,畝追尿素13~15公斤。旺長苗以控為主。對無脱肥現象的,應早春鎮壓蹲苗,避免過多春季分櫱發生,在拔節期前後觀察分櫱開始消減時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
防控病蟲,化學除草
冬前沒有化學除草的面積比較大,要強化春季化學除草。在春季日均温穩定通過8℃以後,選擇晴好天氣,上午10點~下午4點,根據田間雜草種類,選擇對路除草劑,及時進行化除,並嚴格按照使用濃度、適宜時期和技術操作規程操作,以免發生藥害。要做好赤黴病、紋枯病、全蝕病、蚜蟲、麥蜘蛛、吸漿蟲等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指導農民科學選藥、安全用藥,早防早治,統防統治。
澆水鎮壓,抗旱防凍
對墒情較差的麥田,早春土壤解凍後及時補灌,抗旱保苗,澆水過後及時劃鋤,提高地温,破除板結,改善土壤墒情,防止或減輕凍害威脅。鎮壓與劃鋤結合進行,先壓後鋤,促進土壤上松下實,提墒保墒增温。對播種時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沒有水澆條件的麥田,早春土壤化凍後及時鎮壓,沉實土壤,彌合裂縫,減少水分蒸發,促進根系生長。早春小麥返青後對旺苗進行鎮壓,也是控旺轉壯的有效措施。
鎮壓提墒,趁雨追肥。對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要將鎮壓提墒作為春季麥田管理的重點措施,提高小麥抗旱能力。早春土壤返漿或下雨後,用化肥耬施入氮肥,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對底肥沒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銨。
預防凍害,及時補救
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降温之前及時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減小地面温度變幅,防禦早春凍害。凍害發生後,要及時追施適量氮素化肥,然後澆水,促進受凍小麥恢復生長。 [1] 

冬小麥病蟲防治

在小麥病害中,主要有條鏽病、紋枯病、白粉病和赤黴病四種最為重要。條鏽病分佈在西北地區(越冬越夏區)、西南的四川、長江中游(湖北北部),黃河以南的山東和河南的南部。發生面積在1500萬~2000萬畝左右。發生程度隨早春氣候的適宜程度而不同,由於病原菌生理小種的變化,部分品種抗鏽性喪失,存在着大面積流行的危險。南北主要產麥區的紋枯病及白粉病呈加重為害的趨勢。赤黴病仍然是長江中下游麥區的主要威脅,並向北推移到黃河以南,東北麥區也有為害。此外,局部地區病毒病、穎枯病加重。
小麥蟲害,主要是穗期蚜蟲發生普遍,華北、西北麥區常年發生面積要超過2億畝。其次,在小麥返青拔節後(生長中期),特別是乾旱年份,小麥吸漿蟲,麥蜘蛛、麥葉蜂等在黃淮海麥區也需要防治。北方個別地區地下害蟲(螻蛄)和土蝗為害也重。
麥田雜草羣落髮生變化,無論是闊葉草、禾本科雜草,在南北麥區均有嚴重為害需要加強除治。
麥田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策略:一是,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創造有利於小麥生長,不利於病蟲繁殖的環境條件,以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為主,輔以其它防治措施進行協調的防治。二是,要從麥田生態系出發,在小麥全生育期中重點抓好兩頭,一頭是播種期防治保全苗,促壯苗,另一頭是抓穗期防蟲保增產這兩個主要環節。此外,在小麥生長中期,特別是乾旱年份,要加強蟲情監測,達到防治指標的,也要及時防治。
農業栽培措施。一是,推廣抗耐病蟲品種。在條鏽病常發區,要繼續壓縮高感品種洛夫林、綿陽系小麥品種的種植,擴種抗病新品種,以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為重點。黃淮海麥區要針對白粉病、紋枯病推廣耐病品種,如冀麥36,冀麥37,71-3等品種,表現出發病晚,耐病性強。還有豫麥21,魯麥14,中麥9號等抗性較好或耐病的品種。二是,注意作物佈局,輪作倒茬、推廣免耕、少耕和秸稈、地膜覆蓋技術,搞好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增強作物抵禦病蟲侵害的能力。
種子處理。藥劑拌種能有效防治土傳、種傳病害、降低秋苗發病,使用內吸性的藥劑,還能推遲白粉病、紋枯病的發生,生產上推薦的拌種藥有,20%粉鏽寧(三唑酮)乳油,按種子重量的1.15%拌種;或33%的紋黴淨(多?酮混劑)可濕性粉劑;2%的立克秀幹拌種劑按種子重量的0.2%處理。40%的衞福懸浮劑或適時樂2.5%懸浮劑按種子的重量的0.1%~0.2%包衣種子,能控制鏽病、白粉病、紋枯病、根腐病、赤黴病及葉斑病的浸染為害。
返青拔節期(或春季防治)。在條鏽病常發區和黃淮海麥區,紋枯病、白粉病和根腐病混發區,要在搞好種子處理的情況下,繼續分別選用粉鏽寧、紋黴淨、禾果利或敵力脱等農藥向小麥根部噴灑,防止病害向上擴散蔓延。
在乾旱年份,防治麥蜘蛛可用1.6%阿維菌素6000~8000倍噴灑(或用菊酯類農藥防治),防治麥葉峯,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25%快殺靈(辛?氰乳油)2500~3000倍藥液防治。對小麥吸漿蟲可用5%辛硫磷乳油或50%敵敵畏乳劑150毫升,對水2~3千克,噴灑細土20~25千克,均勻灑施在麥壟中防治,或在小麥揚花期噴灑菊酯或敵敵畏防治成蟲。
穗期重點防治蚜蟲。在蚜蟲盛發期,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等對天敵安全的農藥,效果顯著。也可採用粉鏽寧、滅幼脲或抗蚜威混合施藥,兼防病蟲。還可以與噴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結合起來進行。河南農民稱之謂“一噴三防(防病、防蟲、防早衰)”技術,增產作用明顯。 [2] 

冬小麥主要價值

冬小麥醫用

冬小麥鄉土志中記載於南方“性温,食之益氣”,於北方“性熱,食之助濕生燥”。 [7] 

冬小麥食用及商業

冬小麥是糧食作物中營養較豐富的一種作物,隨着羣眾生活的改善,需要量越來越大,冬小麥利用和商品價值提高。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