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冉莊

(地道戰遺址)

鎖定
冉莊,位於清苑縣西南方向,距縣城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由清苑縣城南行至張登路口西行6公里。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裏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中文名
冉莊
外文名
Ranzhuang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冉莊地道戰遺址
意    義
抗擊日本侵略者一處重要戰爭遺址

冉莊基本介紹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莊人民為保護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鬥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莊冉莊地道

冉莊地道 冉莊地道
冉莊地道戰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冉莊地道,是在與敵人鬥爭的戰爭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初期的地道是單口洞,後來把兩個洞口挖通,形成雙口洞或多口洞。這種雙口洞或多口洞雖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它依然只能作為臨時藏身之所。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對敵鬥爭的需要,邊戰邊挖邊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防禦戰爭體系。
冉莊地道一般寬0.7至0.8米,高約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結構與地上街道基本一致。以十字街為中心,順沿東、西、南、北大街挖成4條幹線地道,再由幹線延伸出20多條支線,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最後挖成户户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
冉莊地道戰中的“碾子工事” 冉莊地道戰中的“碾子工事”
在鬥爭實踐中,冉莊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把地道網建設得十分完備。從用途來看,可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羣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內有指揮部、休息室、儲糧室,設有路牌和油燈,還有地下兵工廠。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特徵,在牆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鍋台、衣櫃等不易發現處,巧妙地構築了地道口,偽裝得與建築物一模一樣,使敵人難以發現。為了便於監視、射擊敵人,還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物,構築工事多處,並與地道相通。同時,在街道、路口遍佈地雷,並將引線引入地道。這樣,冉莊地上地下各種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還根據相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枱、暗室、牆角或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和槍眼。其中高房工事7處,地堡14處,小廟工事6處,碾子工事2處,燒餅爐工事1處,櫃枱工事1處,暗室及牆角槍眼8處。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瞭望,又能射擊。這樣,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種火力相交叉,構成了密集的火力網,充分發揮地道的威力,痛殲來犯之敵。冉莊地道戰工事的主要特點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即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平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
冉莊地道站紀念館 冉莊地道站紀念館
冉莊地道是一座能打能藏、可守可攻、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地方武裝對敵鬥爭157次,給敵人以重創,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冉莊地道戰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個典範。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面積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26萬平方米。遺址內當年對敵鬥爭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設施、兵工廠等保存完好,村莊也仍保留着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農村的環境風貌,使人如置身於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冉莊地道戰遺址,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1995、1997年,先後被河北省、團中央、中宣部列為省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的紀念館展廳內,運用聲、光、電等先進手段,可以生動地再現當年地道戰的情景。如今這裏成了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瞭解中國人民不甘屈辱的鬥爭史,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於2008年3月22日對外免費開放,門票免費

冉莊教育意義

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着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着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冉莊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冉莊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相關課文冀中地道戰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莊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進行的作戰。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冬初,清苑縣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絡,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鬥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莊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幹線、24條支線,村內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孫莊、姜莊、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了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鬥爭。 冉莊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鬥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莊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莊發動進攻,冉莊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莊進犯,冉莊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了望孔觀察到一羣偽軍衝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莊,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衝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衝西撞,盲目射擊。一羣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裏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佈雷區時,守候在暗室裏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鐘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莊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莊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莊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