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冉莊地道戰遺址

鎖定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1] 抗日戰爭中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冉莊地道開挖,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擴建,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2]  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6萬平方米。 [3-4] 
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幹線,長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和通往外村的聯村地道4條,全長約16千米。 [2]  [5]  紀念館供遊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6]  冉莊地道戰遺址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見證,是人民戰爭取得勝利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英勇鬥爭精神的歷史見證。
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2014年8月2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8]  2016年12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佈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冉莊地道戰遺址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9] 
中文名
冉莊地道戰遺址
外文名
Ran Zhuang tunnel site
地理位置
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始建時間
1938年
保護面積
30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1-0029-1-029

冉莊地道戰遺址歷史沿革

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冉莊地道開挖,初期僅是村民為躲避敵人的殘害,自發地挖了單口洞用於隱蔽防身。 [1]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冀中區黨委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鬥爭。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均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地道戰從此誕生。 [10]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冉莊開始擴建地道,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2] 
冉莊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冉莊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1959年,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建成。 [4] 
1991年,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 [6] 
2008年10月15日,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動工,新館館址位於保護區外、冉莊村南九龍橋西南側。
2010年8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竣工,並於同年9月2日正式面向遊客開放。 [11] 

冉莊地道戰遺址遺址特色

冉莊地道戰遺址結構

地道戰圖集
地道戰圖集(14張)
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幹線,長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和通往外村的聯村地道4條,全長約16千米。 [2]  [5] 
地道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羣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在抗戰時期全村450户,當時地道口405個,其中用於作戰的地道口30個,通往外村突圍的地道口3個,其他地上地下各種作戰工事140處。冉莊地道一般寬0.7至0.8米,高約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最寬的地方也只能勉強同時通過2人。 [1-2] 
地道設計巧妙,構造複雜,設施完備,設有指揮部、儲糧室、休息室、陷阱和廁所,並裝有照明燈和路標,地道的出入口靈活多變,多設在牆根、牲口槽、炕面、鍋台、風箱、井口等處,地道還與水井相通,既通空氣又可取水。地道四通八達,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廟、碾子、燒餅爐、牆體等做成工事和掩體,都由地道連接起來。 [12] 
冉莊地道戰遺址新館佔地24畝,總建築面積3260平方米,布展面積1800平方米。 [11]  紀念館供遊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6]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

冉莊地道戰遺址特點

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10] 
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遺存

冉莊地道戰遺址綜述

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30張)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留着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舊時的街道,舊時的房屋,舊時的牆院豬舍,偽裝的地道口和34處作戰工事,縱橫交錯的地道網,是冀中平原25萬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的縮影。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6萬平方米。 [3-4]  紀念館館內藏有革命文物5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革命文物4件,二級革命文物17件,三級革命文物77件,另有輔助展品205件(套)及照片、圖片130幅。 [11]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工事

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24張)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內各種地下設施共有23種,256處之多,如地下指揮部、儲糧室、兵工廠、水井、翻板、卡口、雙層地道、翻眼等。
  • 地下兵工廠
地道戰武器
地道戰武器(5張)
抗日戰爭時期,冉莊民兵為了解決彈藥不足的問題,自己動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廠。分工主要有鍛軋組、鑄造組、機加工組。鍛軋組以烘爐為主,鍛造打製大刀、長矛、土槍及各種武器配件。鑄造組通過利用廢鐵等鑄造地雷、手榴彈。機加工組用土旋牀加工地雷、手榴彈把柄等木製配件,還用來加工製造鏜牀、土槍、火槍筒等武器零部件。
  • 雙向地道
冉莊地道網中有一條雙向地道,這條地道內有兩扇可以活動的門,可以將地道關閉,通道兩端有翻板陷阱,敵人到了這裏就如同進了囚籠,叫“堵住籠子抓雞,關起門來打狗”。
  • 翻眼
翻眼是地道內的一種防禦設施。翻眼有兩種,一種是向上翻的,另一種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來防毒氣,因為毒氣比較輕,只向上走。而且它還是地道內一處防禦設施,當敵人進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進行攻擊。
  • 卡口
卡口是地道內的一種防禦設施,因為它比較矮小,如果敵人放毒氣或放水,民兵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口堵上,將地道隔離。
  • 水井
冉莊有一眼磚砌水井,它是通往地道的13眼水井之一,做地道內排水、取水、通風之用。電影《地道戰》中,日偽軍抽水灌地道,地道內民兵羣眾又讓水流回原處,即拍攝於此。 [13] 
地平堡工事 地平堡工事

冉莊地道戰遺址獎旗

獎旗,國家一級文物。冉莊地道戰數次戰鬥勝利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清苑縣人民武裝委員會將冉莊公佈為“抗日模範村”,併發給獎旗一面,獎旗由原民兵副隊長梁連恆秘密保存,直至1959年建館,梁連恆將此旗捐獻給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14] 
獎旗 獎旗

冉莊地道戰遺址遺詩

張森林遺詩
張森林遺詩(2張)
張森林遺詩《從戎賦》,國家一級文物。《從戎賦》是張森林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參加抗戰時所寫,後由梁連恆保管。1961年梁連恆捐獻給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張森林遺詩《就義辭》,國家一級文物。《就義辭》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張森林犧牲後,高志等人用清水洗其身時,從他的內衣袋中發現了該詩稿,高志收藏,到1961年捐贈給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14] 

冉莊地道戰遺址榆木炮

榆木炮,國家一級文物。冉莊村民把大榆樹柁挖成洞,外面用鐵絲捆緊,裏面放上炸藥、石塊、鐵球等物,用來轟擊敵人。 [14] 
榆木炮 榆木炮

冉莊地道戰遺址歷史文化

冉莊地道戰遺址歷史背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僅在6萬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1783處,修公路2萬多千米,挖封鎖溝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細碎分割成2670塊。
冉莊人民為保存自己,並消滅敵人,設計了各種地道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進行打擊敵人。

冉莊地道戰遺址誕生來歷

冉莊地道源於單口的隱蔽洞(俗稱蛤蟆蹲),是地道的開始和雛形。初期僅是村民為躲避敵人的殘害,自發地挖了單口洞用於隱蔽防身。後由於戰爭的需要,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洞身逐步延長。最後挖成了户户相連,村村相通,上下呼應,能打、能退、能進的地道網。 [12] 

冉莊地道戰遺址歷史人物

張森林,清宣統元年(1909年)出生於冉莊。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秋,張森林調任區委書記兼清苑縣大隊政委。他指示冉莊村幹部帶領遊擊組骨幹及羣眾,先後挖了供區、縣委幹部和羣眾用以隱身、藏物、藏糧的秘密洞穴,為後來的16千米地道網奠定了初步基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農曆三月初八,張森林犧牲。 [15] 

冉莊地道戰遺址傳説軼事

  • 堆土借彈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中旬的一天,梁連恆帶領民兵在村北小街道口,堆起大堆新土,在村邊幾處險要的地方,也堆起土堆來,引誘敵人來打槍。敵人誤以為新土堆是新建的地堡,一個連的槍彈,齊向土堆射來。敵人走後,梁連恆和他的爆破組趕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彈頭,又到敵人射擊的陣地上,揀回彈殼。爆破組就地取材,先後製成翻火子彈6000多發。
  • 以少抗多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20日,駐保定的偽綏靖軍集團司令齊靖宇和清苑縣偽縣長叢殿墀,帶領兩個團1000多兵力進攻冉莊。冉莊民兵30餘人分別把守在地道工事裏,利用地道工事和地雷等武器打擊敵人,戰鬥持續13個小時,殺傷大批敵人,其中有副團長1名,副官1名,連長1名,排長1名,而民兵只有1人臂部受輕傷。

冉莊地道戰遺址古槐

一説,明代山西移民至冉莊,行前眷戀家鄉,自洪桐縣老槐樹下取樹種埋至新的家鄉,冉莊街頭種植成樹。另一説,冉莊正式建村於唐,古槐於建村時所種。1965年拍電影《地道戰》時,古槐枝葉仍現生機,至20世紀70年代才最後枯死。
古槐 古槐

冉莊地道戰遺址影視作品

地道戰圖集
地道戰圖集(4張)
電影《地道戰》中“高家莊”的原型就是取材於冉莊地道戰遺址。 [12] 烈火金鋼》、《平原游擊隊》等多部電影中的許多場景也是在此拍攝的。

冉莊地道戰遺址出版書籍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出版了《地下長城》《冉莊地道戰遺址》(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地下烽煙》(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等書籍。

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價值

抗日戰爭時期,冉莊人民利用地道優勢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 [1-2]  冉莊地道戰遺址為抗擊侵略者,為祖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冉莊地道戰遺址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見證,是人民戰爭取得勝利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英勇鬥爭精神的歷史見證。

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1994年8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5年1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示範基地。
1996年,冉莊地道戰遺址進行較大規模的修復和建設,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礎上,又修復舊地道400餘米,並同時修復、復原了地下兵工廠、地下儲糧室、抗日村公所(呂正操司令員收編聯莊會舊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員會(九地委城工部)、冉莊抗日武裝委員會等舊址。
1997年6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 
2003年9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11] 
2004年,清苑縣成立“清苑縣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暨清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成員單位包括文化、公安、計劃、環保等24個縣直部門。 [11] 
2005年8月16日,國家文物局下發“文物保函[2005]915”號文件,對由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編制的《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做出正式批覆。《保護規劃》中包括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整體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紀念館遷建三大工程,在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文物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2006年先後實施。 [11] 
2014年8月2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8] 
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碑 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碑

冉莊地道戰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1] 
  • 開放時間
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4張)
09:00~18:00 [16] 
  • 門票價格
免費
  • 交通信息
自駕
京港澳高速公路,在清苑區路口下道南行3千米,再右轉駛入通往冉莊村的縣級旅遊專線公路直達;
經G107國道或京港澳高速公路,在望都下道,走省級公路蠡野路張望段向東行20千米即到。
公交
自保定客運中心站乘坐保定~陽城、保定~李莊、保定~北段莊班車到冉莊下車即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