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冀,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2]  ,讀作jì,最早見於西周 [3]  。本義不明,也有資料顯示本義指冀州,為古九州之一;可假借為“覬”,指希望、期望 [3-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UXLW
倉    頡
LPWTC
鄭    碼
TIEO
字    級
一級字、常用字 [2] 
平水韻
四寘 去聲 [1] 
總筆畫
16
注    音
ㄐㄧˋ
筆順編號
2113525121122134
四角號碼
12801
統一碼
基本區 U+5180
結    構
上中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冀,初文像一怪頭之上長有雙角的人形,為獨體字。到了《説文小篆,雙角訛為“北”形,怪頭人形訛為“異”形。成為合體字。隸變將“北”形簡化為兩點。楷書仍以從北從異結體。釋形是就訛體為説 [3] 
一説本義不明 [3]  。“冀”,《説文》雲:“北方州也。從北異聲。”《説文》以州名釋“冀”,並將之分析為形聲字。從這個説解中,無法看出先秦動詞“冀”的本義。不過,《説文》另有“覬”字,雲:“㰟𡴘也。”段注:“欠部𣢆下曰:𣢆,𡴘也。覬𣢆㬪韻。古多作幾,漢人或作𩥉,亦作冀。於從豈取意。豈下曰:欲也。”另“𣢆”,《説文》雲:“𡴘也。”段注:“𡴘者,吉而免兇也。覬下曰:𣢆,𡴘也。𣢆與覬音義皆同。今字作冀,古音不同。”從上述《説文》及段注來看,“冀”與“覬”“𣢆”可能有同源或通假關係 [11] 
一説本義為冀州,古九州之一,冀州地處北方,約佔有山西、河南之地,冀州不同於其他州,因為它是帝堯氏的都城,是九州之首。“異”從田,從共。“田”是農人聊以為生的土地,也泛指所有土地:“共”的篆文字形如平台上的兩隻手,既是供俸,又是勞作:“冀”今文為“北”“田”“共”的組合,“北”可看作兩隻翅膀是希望的翅膀。“冀”的字形表示農人用雙手在田中辛勤地勞動,用身體把田地供奉起來,因為心中有着希望的翅膀,期望能有個好的收成。有希望才有動力,因此日日夜夜地在田中勞作;而辛勤的勞作又帶來希望,是勞動給人以希望。“共”為“供”,雙手將田中所產的糧食瓜果供奉給神靈,是心中有希望的翅膀,或是祈福、多子、保平安,或是要求豐收,以求上天能夠顯靈實現。先人以漁獵為生,逐水草而生,生活困頓顛簸,他們最大的希望是可以有田地,這樣就能定居,過上安穩的耕織生活。所以“冀”從“田”,從“北”,為希望、期望之意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冀州。古九州之一。
Ji prefecture
冀,北方州也。——《説文》
兩河間曰冀州。——《爾雅·釋地》
河內曰冀州。——《周禮·職方氏》。朱駿聲曰:“地亙今盛京直隸山西、河南各府州,淮南地形,正中冀州,曰中土。”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書·五子之歌》。孔傳:“陶唐帝堯氏,都冀州,統天下四方。”

古代國名。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東北。
Ji state


河北省的簡稱。
Hopei province

京津冀
姓。



動詞
假借為“覬”。希望,期望。
hope
吾冀而朝夕修我。——《國語·魯語》
冀至珠庭焉。——《史記·孝武紀》
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韓非子·五蠹》
冀三橫唯餘其一。——《世説新語·自新》
冀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冀緩急或可救。——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冀其成功、希冀、冀圖、冀願 [4]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北方州也。從北異聲。幾利切文二 [11] 

説文解字注

冀,北方州也。《周禮》曰:河內曰冀州。《爾雅》曰:兩河閒曰冀州。據許説是北方名冀。而因以名其州也。假借為望也、幸也。葢以冀同覬也。覬者、𣢆幸也。從北。異聲。幾利切。古音在一部 [4] 

康熙字典

《唐韻》九利切。《集韻》《韻會》幾利切。《正韻》吉器切。音驥。《説文》:北方。從北,異聲。《徐曰》:北方之州也。《玉篇》:北方州,故從北。《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廣韻》:九州名。《晉書·地理志》:冀州,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舜以南北闊大,分衞以西為幷州,燕以北為幽州。
又欲也。《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又姓。《韻會》:晉大夫冀苪。
又《韻補》葉苟起切。音已。《楚辭·九辯》:心搖悦而日兮,然惆悵而無冀 [7]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注》 《説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筆畫順序 筆畫順序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全清
幾利切
kjĕi
集韻

全清
幾利切
kiɪ
韻略






幾利切

增韻






幾利切

中原

去聲
齊微



全清

ki
中州

去聲
齊微





江異切

洪武



全清
吉器切
ki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ær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ə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ə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iə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jiədh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iəd


jiəd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e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j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ĕ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e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e [9-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