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建設討論會

鎖定
共和建設討論會是由原憲友會孫洪伊湯化龍林長民劉崇佑胡瑞霖張嘉森等人於1912年1月在上海發起的。4月13日在靶子路會所召開成立大會。 [1] 
中文名
共和建設討論會
成立時間
1912年4月13日
發起人
張嘉森、林長民、孫洪伊等

目錄

共和建設討論會歷史沿革

共和建設討論會是由原憲友會的孫洪伊、湯化龍、林長民、劉崇佑、胡瑞霖、張嘉森等人於1912年1月在上海發起的。他們認為,“今後之民黨,是挾有大黨以盾其後,政府將俯就之不暇”,所以發起成立該會,作為組織政黨的準備。
經過二個月的籌備,簽名人會者已有300多人,遂於4月13日在靶子路會所召開成立大會。大會由湯化龍致開會詞,劉崇佑任會場主席,胡瑞霖、陸乃翔報告籌備經過,並一致通過由劉崇佑提出的會章草案及交通處規則。接着,大會推舉出謝遠涵、林長民、肖湘等人為文書幹事,陸乃翔等人為會計幹事,李文熙等人為庶務幹事,胡瑞霖、黃可權、向瑞琨、劉崇佑、張嘉森等40餘人為交際幹事,並公推湯化龍為主任幹事,組成共和建設討論會本部。
與在上海的其他政團相比,共和建設討論會成立較晚。當它正式成立時,一些政治上觀點相近的政團已開始醖釀合併成立大黨,所以,該會一成立,就推定湯化龍、林長民、孫洪伊三人負責與民國公會國民協進會民社統一共和黨國民協會統一黨等政團討論合併問題。
共和建設討論會的階級構成,以原立憲派人和舊官僚為主。以上海本部論,骨幹成員多為原各省諮議局的議長、副議長和議員。如謝遠涵為江西諮議局議長、湯化龍為湖北諮議局副議長、劉崇佑為福建諮議局副議長、肖湘為四川諮議局副議長、孫洪伊為順直諮議局議員、李文熙為四川諮議局議員、胡瑞霖為湖北諮議局議員。就各省交通處而言,也大多為“中流以上人物”,而且往往由現任都督之人出任發起。其活動經費,除部分會員(主要是華僑會員)捐贈外,大部分來自軍閥、官僚。據孫洪伊説,其中一半又由黎元洪所給。
共和建設討論會由於成立較晚,許多知名人士在它成立以前,多已加入其他政團。後來再加入該會,便成為跨黨分子。所以吳貫因説:吉林交通處得會員三四百人,且多知名之士,“惟有一缺點者,則以討論會發起太遲,而此間之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同盟會等之支部成立已久,吉林官紳學界不入甲黨,則入乙黨,討論會三四百餘人之會員,類皆先有黨籍”。
共和建設討論會政治上取穩健進步主義。在討論政綱時,林長民説:“謂本會既較有歷史(此指共和建設討論會是由憲友會演變而來),由此數年沿革推之,知本會所取主義,當以穩健進步為歸;既取穩健進步主義,則宜有急進主義為對待。就理想之政黨言之,一國之中不可無兩大政黨,一急一緩,互相頡頏,以劑於平。民國成立,人心為之一振,一時奮發之氣,急進黨易於成立,亦易於發生,即在今日亦頗有此現象。緩進之黨發達或當稍後,然近日政團中取穩健主義者已有多數。主義既同,斷無分立門户、以爭意見之理。故近日民國公會、國民協進會、民社、統一共和黨、國民協會等,鹹欲聯為一氣,成一大黨。本會雖未成為政黨。而宗旨即在集合同主義之人,為將來政黨之備。”
共和建設討論會與梁啓超有密切的關係。這是由於它與發起人湯化龍、孫洪伊、林長民、劉崇佑等人,在清末速開國會請願運動中同梁建立了一定的關係,而張嘉森更是梁的忠實追隨者。他們希望奉梁為首領,利用梁的地位的影響,為其提供政見,指導輿論,擴大黨勢。
不過,儘管共和建設討論會十分想借重梁啓超,但它當時尚不敢公開打出梁的旗號。這主要是因為“革黨反對之氣焰猶昔,故不敢即提及此。”梁啓超對於共和建設討論會邀請他人會,並奉他為首領,是欣然接受,並實質上對它負起了指導責任的,梁啓超對共和建設討論會所起的指導作用,表現在他為共和建設討論會提出了立國方針。1912年4月15日,共和建設討論會以該會的名義,用會報的形式,將梁啓超起草的《中國立國大方針商榷書》,印刷了20000冊廣為發行。
共和建設討論會成立後,主要在兩個方面開展活動。一方面積極為梁啓超體面歸國創造聲勢,一方面策劃合併反同盟會的各政團為一大黨,來和同盟會對峙。在組黨方面,它先是與統一黨、民社、民國協進會、民國公會、國民黨(非後來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國民協會商議合併。後來由於它與國民協會同前述其他五政團有矛盾,結果其他五政團合組為共和黨,它和國民協會卻中途退出。在這以後,它和國民協會一起,在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積極策劃在國民、共和二大黨外,另組第三黨。1912年10月,梁啓超歸國後不久,它終於和國民協會一起,聯合了幾個小政團,組成了以湯化龍為幹事長的民主黨 [1] 
參考資料
  • 1.    王新全,徐鵬堂主編,1912年的故事,延邊大學出版社,2005.07,第9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