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102年

鎖定
公元前102年,即西漢漢武帝太初三年,是漢武帝的第七個年號的第三年,在中國傳統紀年中是農曆己卯年(兔年),漢武帝55歲。
中文名
公元前102年
年    代
西漢漢武帝太初三年
農    曆
己卯年
特    點
漢武帝的第七個年號

公元前102年人物生卒

凱撒出生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年7月12日至公元前44年3月15日),或稱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曆》。公元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愷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併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烏師廬兒單于去世
烏師廬兒單于又稱兒單于,本名烏師廬,在公元前105年至公元前102年任匈奴單于。烏師廬是前任匈奴單于烏維單于之子。因為他成為單于時年紀尚小,故被稱為“兒單于”。從烏師廬時期起,匈奴逐漸把重心向西北轉移。烏師廬“好殺伐”,國人不安。左大都尉欲殺單于,在前104年派人請求漢朝發兵支援,漢朝便在北方塞外築受降城,可是受降城距離匈奴仍是太遠。前103年,漢朝派趙破奴率領二萬餘騎兵北上支援左大都尉,左大都尉知道漢軍接近,欲舉事,被單于發覺,左大都尉被殺,漢軍後來也全軍覆沒(《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 )。

公元前102年戰爭紀事

修築長城
公元前102年(太初三年)烏師廬單于親自率兵再次攻擊受降城,中途病死。武帝決定在五原郡以外的高原上興築長城,作為防禦匈奴南下的前哨陣地,派遣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外,近處幾百裏,遠到千里以外,興築起長城,並築有城、障、列亭。又命令遊擊將軍韓説(音悦)、長平侯衞伉率兵駐守,這就是著名的光祿塞。由於這條長城興築在五原郡、朔方郡以外地方,也就簡稱做外城。
匈奴殺入郡縣
公元前102年,即徐自為興築光祿塞這一年的秋天,匈奴新即位的犁湖單于率兵大舉攻入定襄雲中,避開新築長城,從東面包抄殺入郡縣,殺死和俘虜數千人,折回時從五原郡北面進犯,沿途破壞徐自為新築的城障列亭。
李廣利再徵大宛
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太初三年)夏,李廣利再徵大宛。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太初三年,武帝徵發步、騎兵6萬,並隨軍組織了一支計有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數以萬計,糧草、弓弩不計其數的龐大輜重隊伍,致敦煌,命李廣利再次率軍出征。同時,以戍卒18萬屯駐酒泉至敦煌作為後援。李廣利分兵從南、北兩條通路進軍,西域各國皆被震懾,漢軍所到之處,紛紛出城相迎,提供糧草。唯有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閉門拒守,漢大軍屠城而過。自此而西,兩路漢軍平行至大宛,兵力3萬。沿途宛軍迎擊,均被漢軍擊敗,各退保其城。漢軍進抵宛都貴山城,大宛軍出城迎戰,被漢軍擊敗,退入城中拒守。李廣利命士卒絕其水源,將城池團團包圍,猛攻40餘日,破外城,俘虜大宛戰將煎靡。宛人惶恐,退保中城。大宛貴族為求保全,密謀殺死國王毋寡,獻馬求和。李廣利另立大宛王,締結聯盟,擇取良馬,勝利還師。此後,西域各國與漢交往日益增多。

公元前102年雜譚逸事

修築外城
元狩四年(前119),大將軍衞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北擊匈奴,匈奴退於漠北,漠南無王庭。武帝為阻止匈奴南侵入陰山內外的富饒墾區和草原,於太初三年(前102)夏,在陰山北、大漠南修築長城,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 ,經石門障(今內蒙古包頭北前口子古城),築光祿(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明暗鄉小召門梁故址,城臨邊塞 ,史稱光祿塞)、支就、頭曼、虖河、宿虜(疑是今內蒙古潮格旗烏力吉西北朝魯庫倫遺址)諸城,直至廬朐(今阿爾泰山南麓某地),即指此長城。史稱“外城”,因在陰山邊塞之外,故名。這條長城面臨匈奴前鋒,處於大漠南北交通要道,為加強防禦,採用並列二道,南接陰山北麓長城,蜿蜒於大青山之北蒙古高原上,北長城直至阿爾泰山脈中,南長城轉向西行,延伸至甘肅額濟納旗。此年秋,匈奴復南犯,入定襄、雲中,撤還時即破壞了徐自為所築諸亭、障,所以這條邊塞只存在了半年。直至漢末,漢朝北部仍以陰山山脈邊塞為防線。

公元前102年歷史紀事

武帝封禪
太初三年(前102)正月,武帝東巡海上求神仙,均無驗。四月,封泰山,禪石閭。
匈奴進犯定襄雲中
太初三年(前102)秋,匈奴大舉攻入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殺掠數千人,破壞漢所修築的城、障、列亭;又使右賢王攻入酒泉、張掖,虜掠數千人。漢將任文擊走匈奴,救回全部被掠軍民。
漢再攻大宛
太初三年(前102),武帝徵發被赦免的囚徒、郡國惡少年及邊郡騎兵六萬人,以及由三萬匹馬、幾萬頭驢、騾、駱駝以及十萬頭牛組成的運輸隊,攜帶足夠的軍需補給物資,由貳師將軍李廣利統率,再次進攻大宛。不久,又增發七科謫和甲卒十八萬屯駐在酒泉、張掖北面,作為後續部隊。漢軍進至大宛,圍攻貳師城達四十多天。大宛內部發生動搖,親貴大臣殺其王毋寡降漢。漢軍獲取大宛汗血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又立先前曾親近漢朝的大宛貴人眛蔡為大宛王,與其結盟後罷兵迴歸。貳師將軍又命搜粟都尉上官桀攻滅鬱成,鬱成王亡走康居,康居王將其縛送上官桀,隨即為部卒所殺。此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朝貢獻。
羅馬紀事
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太初三年)羅馬執政官為蓋烏斯馬略(四度當選)和克温圖斯·路塔提烏斯·卡圖路斯(Quintus LuA tatius Catul-lus)。 馬略在阿克瓦埃·賽克斯提埃(Aquae Sextiae)打敗條頓人
公元前102年春天,條頓人、辛布里人阿姆布昂人塞納河上游會師,準備進攻羅馬,由於人數過多,給養不足,日耳曼人再次兵分兩路:辛布里人選擇了路線翻越阿爾卑斯山,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則直接南奔地中海。同年秋,條頓軍和阿姆布昂軍在馬塞北被馬略率領的羅馬軍隊打敗。次年,辛布里人亦被馬略敗於波河北岸。是役,十餘萬條頓人戰死,條頓王陣亡,只有極少量的殘部逃回北方。

公元前102年通鑑記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三年(己卯,公元前一零二年)
春,正月,膠東太守延廣為御史大夫。
上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皆無驗,令祠官禮東泰山。夏,四月,還,修封泰山,禪石閭。
匈奴兒單于死,子年少,匈奴立其季父右賢王呴犁湖為單于。
上遣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裏,築城、障、列亭,西北至廬朐,而使遊擊將軍韓説、長平侯衞伉屯其旁;使強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澤上。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敗數二千石而去,行破壞光祿所築城、列亭、障;又使右賢王入酒泉、張掖,略數千人。會軍正任文擊救,盡復失所得而去。
是歲,睢陽侯張昌坐為太常乏祠,國除。
初,高祖封功臣為列侯百四十有三人。時兵革之餘,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户。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及高後時,盡差第列侯位次,藏諸宗廟,副在有司。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户,小國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多抵法禁,隕身失國,至是見侯裁四人,罔亦少密焉。
漢既亡浞野之兵,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專力攻胡。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輪台易苦漢使,為外國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赦囚徒,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齎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轉相奉伐宛五十餘校尉。宛城中無井,汲城外流水,於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屯兵以衞酒泉,而發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贅婿、賈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適為兵;及載Я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馬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於是貳師後復行,兵多,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至輪台,輪台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萬。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貳師欲攻鬱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原移之,則宛固已憂困,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宛貴人謀曰:“王母寡匿善馬,殺漢使,今殺王而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戰而死,未晚也。”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王。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宛大恐,走入城中,持王母寡頭,遣人使貳師約曰:“漢無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漢軍食。即不聽我,我盡殺善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內,康居居外,與漢軍戰。孰計之,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尚盛,不敢進。貳師聞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計以為“來誅首惡母寡,母寡頭已至,如此不許則堅守,而康居候漢兵罷來救宛,破漢兵必矣”,乃許宛之約。宛乃出其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時遇漢善者名昧蔡為宛王,與盟而罷兵。
初,貳師起敦煌西,分為數軍,從南、北道。校尉王申生將千餘人別至鬱成,鬱成王擊滅之,數人脱亡,走貳師。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鬱成,鬱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聞漢已破宛,出鬱成王與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貳師。上邽騎士趙弟恐失鬱成王,拔劍擊斬其首,追及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