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條頓人

鎖定
條頓人(Teutones)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個分支,公元前4世紀時大致分佈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帶,後來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後世常以條頓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後裔,或是直接以此稱呼德國人。
中文名
條頓人
外文名
Teutonen
國    籍
日耳曼尼亞
演    化
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個分支

條頓人種族簡介

條頓人 條頓人
古代德國人原自稱“Teutsche”。當時南方的古羅馬人將這羣“Teutsche”民眾稱為“Teuton”(條頓人)。後來古羅馬人又將那些居住在“日耳曼尼亞”(Germania)地區(多瑙河以北、萊茵河以東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帶的條頓人的旁系子孫稱為“germen”(日耳曼人),“germanus”(日耳曼古代民族集團——它原有一二十個分支民族,後來小分支逐漸減少,經過合併和組合後形成五個大的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哥特人)一詞即由“germen”,派生而來,以後演變成古法語“germanus”再到古英語“Germain",直到現代英文所稱的德國人“German"。中世紀初期,德語“Deutsch”一詞首次出現。它的詞根來源於日耳曼語中的“人民”(thiodisk)一詞,義為這是一種普通老百姓使用語言。從此之後,德國人開始自稱“Deutscher”(德意志人)。從古代“Teutsche”轉化成“Deutscher”的過程,為公元5—8世紀日耳曼民族移動(Völkerwanderung)時日耳曼語隨之發生音變(又稱高地德語音變)從而使德語從共同日耳曼語中分化出來的結果。 [1] 

條頓人民族歷史

這三個日耳曼民族(條頓人、辛布里人、安布昂人)沿着當時被羅馬人叫做阿爾比斯河(Albis)的易北河(Elbe)的右岸逆流而上,向歐洲大陸的腹地開去。隊伍所到之處,莫不十室九空,易北河沿岸的民族要麼交出自己全部的財富,焚燒自己所有的房屋,與他們一起踏上南征之路,要麼就將慘遭屠戮。穿越波希米亞森林之後,寬廣的多瑙河突如其來地展現在日耳曼人的面前。他們順流而下,在公元前118年前後抵達了現代人所説的匈牙利平原。他們並立即定居下來,在今貝爾格萊德西郊建立了首都“條頓堡”(Teutoburgium)。另有一支辛布里人繼續沿多瑙河東進,一直抵達黑海,與當地的色雷斯人發生了接觸。還有某些人思鄉心切,攜帶着南方的珍寶返回了日德蘭半島,其中的一個金盆是當今丹麥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諾里亞戰役:公元前113年春,羅馬元老院遣當年的執政官卡波(Carbo)率領兩個整編軍團前往諾里庫姆,發動“諾里亞(Noreia)戰役”,慘敗而歸,這是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的首次衝突,為羅馬與日耳曼人之間長達十三年的血腥戰爭(辛布里戰爭)揭開了序幕。這也是日耳曼人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
諾里亞戰役之後,條頓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並未乘勝追擊,向南方的意大利開進,而是不可理喻地折向了西方,先逆多瑙河而上,再順內卡河而下,於公元前110年前後渡過萊茵河。幾乎橫掃了整個高盧的凱爾特部落。
羅馬元老院在公元前109年又命執政官希拉努斯(Silanus)率領四個軍團北上迎戰條頓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
希拉努斯率領兩萬餘羅馬軍和相等數量的高盧盟軍抵達羅訥(Rhone)河上游,當日下午兩軍合戰於羅訥河谷,希拉努斯當場陣亡,四萬多羅馬、高盧聯軍將士無一生還。
阿勞西奧戰役:可能是由於歉收導致糧荒的原因,公元前105年春天,條頓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突然又離開了羅訥河上游,沿着河岸向南前進。他們此時估計並不知道,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羅馬野戰軍正在不遠處等着他們。
公元前105年10月初,歐洲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兩支軍隊在里昂(Lyon)城南的羅訥河中游河谷內相遇了。日耳曼方面總人數約為30萬,其中能夠戰鬥的成年男子約有15萬左右,主帥是辛布里國王波伊奧裏克斯(Boiorix),副將是條頓國王條頓伯德(Teutobod);羅馬方面投入了8萬正規軍,加上聯盟部隊及隨軍僕役,總數超過12萬人。但就在公元前105年10月6日,僅僅在這一天之內,條頓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就於阿勞西奧戰場上全殲了16個羅馬軍團,可憐12萬羅馬將士裏竟然僅有十人生還。
阿勞西奧戰役羅馬共和國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半個政府、半個元老院都已經不復存在,元老階級和騎士階級全加在一起,也無法再組建起一支象樣的軍隊來保衞家園,但公元前104年,馬略當選了羅馬共和國執政官,並開始推行他的軍事改革了。
敗北
公元前102年春天,條頓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在塞納河上游會師,準備進攻羅馬,由於人數過多,給養不足,日耳曼人再次兵分兩路:辛布里人選擇了路線翻越阿爾卑斯山,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則直接南奔地中海。同年秋,條頓軍和阿姆布昂軍在馬塞北被馬略率領的羅馬軍隊打敗。次年,辛布里人亦被馬略敗於波河北岸。是役,十餘萬條頓人戰死,條頓王陣亡,只有極少量的殘部逃回北方。
公元9年時發生了條頓堡森林伏擊戰
經過這次歷史性的戰役,日耳曼人從羅馬帝國手裏贏得了獨立,日耳曼人也因此被人稱作條頓人(Teutons)。
中世紀的條頓人是德國人的祖先
德意志”(deutsch)一詞大概同“日耳曼”(germann)一詞一樣,都是外人所給予的。據説“德意志”一詞源自古日耳曼詞語diutisc(由theoda即部族民一詞而來),最初他只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古老部落和部落講的方言,時間大約在8世紀。只是到12世紀時thodiscus一詞的含義才擴展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但從9世紀以來,還出現了另一個稱呼這些部族民的詞teutonicus,這個詞由條頓人一詞派生而來,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theodiscus,這也許是由於這些部落民中不少是以前條頓人的後裔,或者是這些部族民仰慕條頓人的英勇,總之,後來這些條頓語族的日耳曼人就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稱作teutsch deutsch即德意志了。
條頓,原本是法蘭克王國的東半部分。作為法蘭克王國奠基人的查理大帝所控制的版圖相當巨大,包括了後來法蘭西和德意志、意大利的領土。814年,查理大帝病故,其子虔誠者路易繼位(公元814—840年)。終其一朝,父子相爭,兄弟鬩牆,世俗貴族反叛,教會修道院乘機佔地,各種事端接踵而至,從未間斷。路易死後,長子羅退耳繼位,其弟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起兵反抗,三王子之間爆發內戰。公元841年,雙方在奧塞爾附近的豐特內展開大戰,未見勝負。公元842年,路易與查理在斯特拉斯堡舉行盟誓,2人誓詞分別使用古德語(條頓語)和古法語(羅曼斯語)。這是所知最古老、有準確時期的德語和法語文獻。公元843年,三兄弟締結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路易為東法蘭克王,領有萊因河右岸和巴伐利亞地區,其地域大致在現德國西部,是在語言和血統方面主要屬於條頓人的國家;查理為西法蘭克王,領有大體在今法國境內的地區,主要講羅曼斯語;羅退耳保留皇帝頭銜,併兼意大利國王,領有意大利半島中、北部及東、西法蘭克之間狹長的洛林地區。公元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簽訂墨爾森條約,瓜分夾在他們中間的洛林地帶。凡爾登條約奠定了日後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疆域的基礎。所以中世紀的條頓人是現 在德國人的祖先
德國起源
德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查理曼被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在他死後,其帝國先分裂為三個部分,然後逐漸合併為二:西邊的法蘭克王國成為法國,東邊的王國成為德國。查理曼死後,“羅馬人的皇帝”這個頭銜,一直到第十世紀時仍然掛在查理曼的家族身上。在919年,撒克遜公爵亨利在眾多候選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德國國王,其子奧托一世在962年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在奧托一世的控制下,從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羅的海,東達波蘭部分,並南抵瑞士奧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打從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即面臨一個相同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對德國和意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因為兩地中間隔着阿爾卑斯山脈,統合上並不容易。
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於日耳曼和意大利這兩個主要成員。日耳曼人並沒有消除多少野蠻的特性。他們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國也從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貿易等方面獲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國確保的和平與穩定,因為他們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國所提供的保護防衞了羅馬教廷,並且讓意大利的城邦國家得以開始發展。
帝國的軍隊由教會土地的佃户所擔任,他們有義務為皇帝服軍役。第二種重要的部隊是由農奴組成的兵團,雖然他們會在接受最好的訓練與裝備後成為騎士,卻不是自由人。這些軍隊會被用來鎮壓由地方貴族和農民所參與的暴動或干政,也必須抵擋來自北方的維京人和東方的馬札兒人所發動的入侵。
由於日耳曼仍然留下大量獨立的公國互相競爭,日耳曼的戰士因此個個歷練十足。他們受僱為傭兵,並派遣大批部隊參與十字軍。最為聞名的日耳曼戰士是條頓騎士,乃受十字軍所感召具宗教使命感的戰士。條頓騎士透過征戰將基督教傳播到波羅的海地區,但最後被亞歷山大列夫斯基在凍結的丕貝士湖上一場戰鬥受到遏止。
皇帝之間的對抗以及教會擁有主教授予權等因素,削弱了皇帝們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統治權。當皇帝被暫時逐出教會並且投注於對抗羅馬的戰爭時,帝國的政權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預或幫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親王團結自己的力量並與維京人作戰。在意大利,興起中的城邦國家聯合起來組成倫巴底聯盟,並拒絕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
虛弱的政權
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政權,自此從皇帝身上轉移到地方上的親王和城市。皇帝的軍隊叛亂,佔領由他們駐守的城市和城堡,並宣佈這些地方被解放。而當時的皇帝為重新奪回意大利,對日耳曼地方上的親王作了很多的讓步。到了十三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便已名存實亡,皇位更虛置達二十年。日耳曼的親王只關心自己所保有的東西。意大利的城邦國家並不接受日耳曼的統治者,而且他們也強大得足以防衞自己。
中古時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親王推選出來的,但僅徒具空名,對地方的控制力遠遠不及他們對自己家族莊園的掌握。幾個世紀以來,日耳曼只能算是歐洲的一股小勢力。
雖然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日耳曼人最大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們的社會組織形態過於落後,缺乏政治經驗,既無雄才,也無大略,小富則安。此時他們本應離開高盧,南下直搗防衞空虛的羅馬城,將其夷為平地,這對於他們來説本來並非難事。但在羅訥河戰役後,他們卻就在當地定居下來,給了羅馬人以喘息之機。

條頓人現義

後世常以條頓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後裔
英文單詞“Teutonic”(條頓)幾乎和“Germanic”(日耳曼)是同義的。
參考資料
  • 1.    黃現璠 甘文傑 甘文豪.《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三)》:廣西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3期(總第1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