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

鎖定
海印寺內保藏着八萬大藏經(國寶第32號)和藏經板殿(國寶第52號)等15處珍貴文物及200多件“私寶”等眾多的文化遺產和古蹟,1995年12月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文名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
外文名
Haeinsa Temple Janggyeong Panjeon, the Depositories for the Tripitaka Koreana Woodblocks
地理位置
咖耶山
代表作品
八萬大藏經
榮    譽
1995年12月為世界文化遺產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世界文化遺產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
Haeinsa Temple Janggyeong Panjeon, the Depositories for the Tripitaka Koreana Woodblocks
入選時間:1995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v)(vi)
地理位置:N35 47 60 E128 5 60
遺產編號: 737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遺產描述

海印寺初建於新羅時期的公元802年,位於韓國慶尚南道伽耶山南側山麓陝川郡紅流洞溪谷的盡頭,是韓國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海印寺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寺中藏經版庫裏存放着13世紀問世的世界級文化遺產—高麗大藏經版。大藏經版共81258塊,號稱“八萬大藏經”,總字數約5200萬之多,據稱無一錯漏,既工整又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是現存大藏經中,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完善的。大藏經版庫不僅以其建築優美著稱,尤其令人稱奇的是,該建築沒有特殊的通風設備,卻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況,並有調節温度濕度的功能,完整地將藏經保存了數百年之久。
199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v)(vi),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v):從古代到目前為止,海印寺這種特殊類型的藏經閣結構是是獨一無二的,也是為了解決15世紀中所開發的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用來解決存儲和保存80000個用來印刷佛經(三藏經Koreana)的木板雕刻使其免遭損壞。 [1]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海印寺位於伽耶山,寺中藏有高麗大藏經版。高麗大藏經版是現存最完整的佛教全書,全書用80 000塊木版雕刻而成,完成於公元1237年至1248年。藏經閣建於公元15世紀,是專門為收藏高麗大藏經版而建造的,這一建築也被認為是傑出的藝術作品。作為高麗大藏經版最古老的保存地,海印寺和藏經閣有着非常特別之處,其保存木版技術的發明和實施讓世人驚歎不已。 [1-2]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遺產簡介

大藏經板殿殿堂前面有15間房屋,側面有2間房屋,排列有序。南邊的建築稱秀搭拉藏,北邊的建築稱法寶殿。在西邊和東邊,前面和側面分別有2間和1間書庫。在建築物中並沒有特別的保護裝置,但是為了保證通風效果,南邊的窗户和北邊的窗户稍稍不同,且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窗户。為了調節房間內空氣的濕度,房間內放了大量的泥土,石灰,食鹽等物質。
海印寺高麗刻板是雕刻着高麗時代的佛教經典、高僧的著作,詩文集等的木板。本刻板和海印寺大藏經板有區別,它是在地方官廳及廟宇中製作而成的,保管於寺院刊板殿之中。在此木刻板上刻有《金剛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及新羅、高麗、中國高僧或個人的詩文集等等。從中可以看出高麗時代佛教經典的流通及佛教信仰的傾向。其中高僧及個人的詩集著作也是研究當時歷史人文的寶貴資料。 [3]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八萬大藏經版存放地

海印寺位於韓國慶尚南道陝川郡伽耶山,亦名牛頭山,是新羅時期高僧義湘大師的弟子順應和理貞二位法師,為弘揚華嚴宗而於公元802年創建的道場。華嚴宗的根本經典是《華嚴經》。在《華嚴經》“賢首菩薩品”中有“海印三昧”之名。海印三昧又叫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華嚴宗以此三昧為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佛説法前,必先入定思惟法義,以及審查根機。如説《法華》時,入無量義處三昧;説《般若》時,入等持王三昧;説《涅槃》時,入不動三昧。華嚴經七處八會中,每一會均有別定,即第一會入如來藏三昧,乃至第八會入師子奮迅三昧。海印三昧即此七處八會所依之總定。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際萬象鉅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俱現。華嚴大經即依此定中所印現之萬有而如實説。海印寺之名即取義於此。
海印寺的大藏經指經、律、論三藏,是佛教經書的選刊。它刊印發行於高麗王朝高宗24-35年,又稱為高麗大藏經。又因其數目超過8萬餘經板所以又稱為8萬大藏經。八萬大藏經,也來源於佛教對大無可表之數的概括,就象通常説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或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一樣。大藏經在高麗時代曾兩次作為國家重點項目來雕刻。首先雕刻的稱為舊板大藏經,從高麗顯宗二年(1011)敕命雕刻開始至1087年,經過77年才完成。可惜的是舊板大藏經於高宗十九年(1232)因蒙古的侵略,在戰亂中全部遭元兵焚燬。四年之後下令重新制作,高宗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間(1236-1251),高麗朝野上下為求佛力護佑折伏蒙古,發願再雕大藏經,設立在慶尚南道的南海郡的分寺大藏道監擔負起了製作的重任,歷經16年完工。經板橫寬為70釐米,豎長24釐米,厚度為2.6—4cm。重約3—4公斤。經文共有1496種,6568卷。其內容是由主管此項目的秀吉大師參照契丹大藏經和初祖大藏經等經文製作的。新板高麗大藏經最初置於江華道,由於倭寇的侵略,轉移到漢城的支天寺。朝鮮時代太祖時(1398),全部經板遷移到海印寺。從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同治年間,海印寺因戰爭等原因,七次遭受火災,新羅、高麗時代之建築遺物悉歸烏有,唯收藏大藏經板木之屋舍倖免。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保護

海印寺本殿大寂光殿後,聳立的藏經版殿入口,有首陀羅藏和法寶殿。
寺名顯示“海印三昧”意志的海印寺,位於使人聯想女人豐滿曲線美的咖耶山重巒疊嶂之中。所以,下車後還要步行一段路才能到。
這裏所藏的《八萬大藏經》,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具有獨特地位。通常的世界文化遺產是古城遺址、古建築、文化景觀等“不動產”文物,象大藏經之類“動產”文物是不屬其列的。然而,唯獨八萬大藏經卻享受了特殊待遇,這是沒有先例的。其理由就是因為修有首陀羅藏和法寶殿這些特殊目的建築物,就完全符合以場所為中心的世界文化遺產條件。所以,八萬大藏經便與建築物一起被並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八萬大藏經藏經處建築

首陀羅藏和法寶殿座落於海印寺本殿大寂光殿身後的藏經版殿內,為正房15間、廂房2間的木造建築。已歷經700年的高麗八萬大藏經,至今完好保留。它建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木質結構和泥土地,前後有大小和高矮不同的窗户以調節空氣,自動維持必要的濕度和温度。這是利用我國獨有的特別技術修造的,所以能夠經久不衰。這不僅是我們的科學成就,而且也是我們建造“調風房”的驕傲。
那麼,《八萬大藏經》是什麼呢?是為了藉助佛力阻擋蒙古軍的入侵,解救國家,用長達16年時間,用一樣的字體把5300萬個字刻在木板上而成的。若無高度的忠誠和毅力是絕難造就的,是偉大精神力的產品。因此,以性理學為指導思想的朝鮮王朝,也在太祖7年(1398年)把保管於江華島仙源寺的八萬大藏經遷往海印寺,併為永久保存,在成宗時又修造了首陀羅藏和法寶殿。由此看來,難以斷言朝鮮王朝疏遠過佛教。 [4] 
參考資料